(共29张PPT)
参加“重温革命岁月,铭记历史声音”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做革命精神传承人!
任务一:
参加红色经典诗歌诵读会,争做“最佳朗诵者”
任务二:
追寻红色记忆,感受民族豪情
任务三:
讲述英雄故事,传承革命精神
任务四:
点面结合写场面,记一次印象深刻的活动
7 开国大典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型:精读引领课
课时:2
任务二:追寻红色记忆,感受民族豪情
◎活动一:默读课文,回顾主要内容
◎活动二:品读关键语句,体会热烈的气氛和激动的心情
◎活动三:体会“阅兵式”场面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活动四: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第一课时
活动一:默读课文,回顾主要内容
活动一:默读课文,回顾主要内容
解读课题——开国大典
开国:
建立新的国家。
大典:
隆重的典礼。
课文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写了哪几个场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个场面写得最详细?
时间顺序
群众入场
举行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整体感知
活动二:
品读关键语句,体会热烈的气氛和激动的心情
活动二:品读关键语句,体会热烈的气氛和激动的心情
阅读提示: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并在旁边作批注,小组内交流。
批注要求:作者用了 (方法或词语),传达出会场
的气氛,让我感受到当时人们 的心情。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思考:作者用了哪些词、传达出场面的什么气氛?感受到当时群众怎样的心情?
交流汇报
作者用了“不断地”“哑”“麻”,传达出会场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群众热情、激动的心情。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作者用“大红宫灯”“八面红旗”写出会场的环境布置,让人感受到现场庄严、隆重的气氛。
交流汇报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人多,突显现场热烈的气氛和当时人们激动的心情。
交流汇报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作者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传达出会场庄严、热烈的气氛,展现了当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交流汇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作者用了反复的写法,传达出会场庄严的气氛,突出了当时人们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交流汇报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作者用先用“肃静”一词,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传达会场庄严、热烈的气氛,也让人感到当时人们激动的心情。
交流汇报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作者用了“热烈”一词,传达会场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到当时人们激动、热爱领袖的心情。
交流汇报
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作者用了“高声欢呼”,传达会场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到当时人们激动、热爱领袖的心情。
交流汇报
活动三:体会“阅兵式”场面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阅兵式”这个场面写了哪些内容?阅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各方阵进场顺序
检阅部队
各兵种行进
群众欢呼
活动三:体会“阅兵式”场面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海军
着装统一
步兵
齐步行进
炮兵
一字形前进
战车师
整齐前进
挺胸站立
骑兵师
六马并行
完全一致
空军
飞机人字形飞过
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点面结合
“阅兵式”场面中的“面”是( ) ,
场面中的“点”是( )。
对受检阅的部队总体描写
各兵种进场的具体描写
点面结合
写每一个兵种时,海军从服装颜色角度写,步兵从方阵行进角度写,炮兵从武器特点角度写,战车师从装备特点和战士们的表现角度写,骑兵师从马的特点角度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写,更能突出各个方阵的气势。
作者是怎样写每个兵种的?
海军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这种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既有整体感,又能突出个体特点,让人能感受到整个阅兵式庄严、隆重的气氛。
布置作业
再从课文中找一找能够传达出热烈、庄严的气氛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
第二课时
活动四: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自由读《长安街——狂欢奔腾的河》,人们狂欢的场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活动四: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按人物不同表现的顺序来写的
人们狂欢的场面中,哪些是“面”,哪些是“点”?怎样具体写“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通过人物不同的动作描写把每个奇招写具体。
小结:这种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既有整体感受,又能突出个体特点,让人更能体会到长安街人们欢庆的场面。
对人物的总体描写是场面中的“面”,人物各自出的奇招是场面中的“点”。
这样从不同角度写,更能感受到人们内心的欢喜。
有感情地朗读魏钢焰的《船夫曲(节选)》,小组交流: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你发现其中的安排之妙了吗?
场面 面的描写 点的描写
合唱演出场面
部队行军场面
合唱队的整体规模
观众的整体状态
乐队的整体构成
合唱队员的个体特征
演出中的具体动作
环境的细节点缀
整体概括队伍特征
深入刻画个体状态:神态、情绪等
妙处:
“面”的描写为场面奠定了宏大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场景的规模和氛围;“点”的描写则通过具体细节填充内容,让场面更真实、生动,避免了空洞。两者结合,既展现了合唱演出的壮观、部队行军的精悍,又让读者能从具体细节中体会到背后的斗争精神,使文章的场面描写既有“全景感”,又有“特写感”,感染力更强。
布置作业
将两篇文章中点面结合写场景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引导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激发爱国情怀。
【拓展资源】
丛书:《长安街——狂欢奔腾的河》《船夫曲(节选)》
【课型安排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历史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宏大、壮阔的场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任务二:追寻红色记忆,感受民族豪情,阅读《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跟着作者的文字,一起“回到”1949年的天安门广场,去感受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盛况吧!
活动一:默读课文,回顾主要内容
1.读题目,说说“开国大典”的意思。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大典,隆重的典礼。
2.默读课文,根据下面的提示,说一说课文从群众入场到群众游行写了哪几个场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其中哪个场面写得最详细?
群众入场→( )→( )→群众游行。
——从群众入场到群众游行,按时间顺序写了以下几个场面: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其中阅兵式写得最详细。
活动二:品读关键语句,体会热烈的气氛和激动的心情
读课文,从中找出描写热烈、庄严气氛的相关语句,并在旁边作批注,小组内交流。
批注要求:作者用了________(方法或词语),传达出会场________的气氛,让我感受到当时人们________的心情。
片段①: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作者用了“不断地”“哑”“麻”,传达出会场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群众热情、激动的心情。
片段②: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作者通过“大红宫灯”“八面红旗”写出会场的环境布置,让人感受到现场庄严、隆重的气氛。
片段③: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人多,突显现场热烈的气氛和当时人们激动的心情。
片段④: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跟群众见面了。
——作者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传达出会场庄严、热烈的气氛,展现了当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片段⑤:这庄严的宣告……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作者用了反复的写法,传达出会场庄严的气氛,突出了当时人们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片段⑥:起初是全场肃静……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作者先用“肃静”一词,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传达会场庄严、热烈的气氛,也让人感到当时人们激动的心情。
片段⑦: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作者用了“热烈”一词,传达会场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到当时人们激动、热爱领袖的心情。
片段⑧: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作者用了“高声欢呼”,传达会场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到当时人们激动、热爱领袖的心情。
活动三:体会“阅兵式”场面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1.“阅兵式”这个场面写了哪些内容?阅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检阅部队、各兵种行进、群众欢呼。
——是按各方阵进场顺序来写的。
2.哪些是“阅兵式”场面中“面”的描写?哪些是“点”的描写?
——对受检阅的部队总体描写是场面中的“面”,对各兵种进场的具体描写是场面中的“点”。
3.作者是怎样写每个兵种的?
——写每一个兵种时,海军从服装颜色角度写,步兵从方阵行进角度写,炮兵从武器特点角度写,战车师从装备特点和战士们的表现角度写,骑兵师从马的特点角度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写,更能突出各个方阵的气势。
4.体会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好处
——这种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既有整体感,又能突出个体特点,让人能感受到整个阅兵式庄严、隆重的气氛。
课堂总结:这篇课文通过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给我们呈现了当年开国大典宏大、壮阔的盛况,我们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时热烈、庄严的气氛,体会到了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希望大家记住今天读到的震撼与感动,带着这份对国家的热爱继续前行——因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当年那场大典最美的延续。下节课,我们将拓展阅读另外两篇运用“点面结合”写法的文章,一定会带给大家不一样的震撼。
布置作业:
再从课文中找一找能够传达出热烈、庄严的气氛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开国大典》的字里行间,见证了1949年天安门广场上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声音响彻云霄。那是一个民族站起来的庄严宣告,是千万人用热血换来的胜利狂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另外两篇文章,去看看两个同样震撼人心的场面。它们与《开国大典》的庄严激动有什么不同?又藏着哪些相似的民族精神?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翻开这两篇文章,去聆听不同时代里,中国人民那滚烫的心跳。
活动四: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1.自由读《长安街——狂欢奔腾的河》,思考:人们狂欢的场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人物不同表现的顺序来写的
2.《长安街——狂欢奔腾的河》中,人们狂欢的场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人们狂欢的场面中,哪些是“面”,哪些是“点”?怎样具体写“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人们狂欢的场面是按人物不同表现的顺序来写的。
——对人物的总体描写是场面中的“面”,人物各自出的奇招是场面中的“点”。
——作者通过人物不同的动作描写把每个奇招写具体。这样从不同角度写,更能感受到人们内心的欢喜。
小结:这种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既有整体感受,又能突出个体特点,让人更能体会到长安街人们欢庆的场面。
3.有感情地朗读魏钢焰的《船夫曲(节选)》,小组交流: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你发现其中的安排之妙了吗?
——妙处:“面”的描写为场面奠定了宏大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场景的规模和氛围;“点”的描写则通过具体细节填充内容,让场面更真实、生动,避免了空洞。两者结合,既展现了合唱演出的壮观、部队行军的精悍,又让读者能从具体细节中体会到背后的斗争精神,使文章的场面描写既有“全景感”,又有“特写感”,感染力更强。
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仿佛看到了两个震撼人心的场面,一个是战火中的坚韧,一个是盛世里的欢腾,不同的时代,同样的赤子情怀。希望大家不仅能体会到“点面结合”写场景这一描写方法的妙处,更能从这些文字里,读懂中国人骨子里的团结与力量。
布置作业:
将两篇文章中点面结合写场景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