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宇宙的另一边》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6.《宇宙的另一边》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6 09:0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宇宙的另一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借助一个镜面图,层层推进教学,帮助学生梳理了课文内容,发现了本课的两大想象路径:反一反,想开去。
通过三次的拓展想象,一一落实本课的想象落脚点,指向表达,为单元习作做好能力铺垫。
借助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感受想象的新奇、大胆。
教学重难点:落实本课的想象落脚点,指向表达,为单元习作做好能力铺垫
原著导入,感受想象
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小的男孩。他饿了,他在煮粥,咕噜咕噜煲(bāo)了上万年,直到有一天,粥的泡泡冒到了锅顶。小男孩不知道,他在打瞌(kē)睡。他继续煮,最后锅盖顶开了,锅底也不知何时裂开了。
这下好了:“嘭”的一声巨响,粥的泡泡四处飞,就形成了一个个宇宙;而粥也到处溅,一粒米膨(péng)胀成一颗星星,一锅粥,就连缀成满天星斗。
读完这段文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关于宇宙的起源,有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说等种种说法,但是迄今依然没有官方的认定。这更加剧了人们对于“浩瀚宇宙”的好奇。于是有一位叫做“陈诗哥”的作家就创作了——《宇宙的另一边》一书。也许你要问了,宇宙的另一边他怎么知道是什么样的呢?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请翻开单元导读,搜索关键词,看看他用的是什么妙招?
揭示单元主题:大胆想象。
揭示课文题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齐读课题《宇宙的另一边》。
预学反馈,深化字词
汩汩流淌 有栋房子
气喘吁吁 一篇习作
思绪 穿越 乘法 秘密
很远很远的地方,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文章的中心句)
通过图片来理解倒影的意思,读一读中心句,再由“倒影”一词想开去——宇宙的另一边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宇宙的这一边太阳升起的时候是白天,宇宙的另一边......
宇宙的这一边汽车在马路上往前开,宇宙的另一边......
宇宙的这一边顾客买东西向商家付钱,宇宙的另一边......
但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反着来,出示:那里有座一样的城市,有条一样的街道,街角处有栋一样的房子,房子里有个一样的孩子。
虽说想象的世界天马行空,但是从这一组排比中我们发现想象之初也离不开什么?(联系现实生活)这也可以说是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宇宙另一边的故事从一个浩瀚的星空,从一个洒满星光的夜晚开始,接下来是以什么样的顺序往下想象的呢?(圈画关键时间词,借助中心句,说文章主要内容)
由词达句,体味意境
1.自由朗读,记录感受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自由朗读,画出你认为想象力最丰富的部分多读几次,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交流反馈,积累语言
朗读指导,体味意境
图表梳理,解读策略
再读课文3-6段,想一想:除了从“我”入手,作为想象的主体之外,作者还抓住了哪些事物展开想象:我——雪——太阳——石头(分类想象)
根据分享,填写表格。交流对照,校正修改。
观察表格,发现策略。仔细观察表格,看看宇宙的这一边和另一边有什么不同,你能发现作者在这一部分是怎样进行想象的吗?(反一反)
作者从人到自然现象,再到具体物质,想象的思路不断打开。你看这儿还有省略号,说明我们还可以继续想象。你能换一种事物,学着3-6段任意一段模仿着说一说吗?
拓宽思维,想象练笔
出示句子,多样朗读。
加法是这样的:大地万物加上一场大雪等于一片白茫茫,那时,无数的孩子会从家里冲出来,打雪仗,堆雪人,滑雪......这样,大地万物加上一场大雪又等于无数孩子的节日。
乘法是这样的:“早春二月”乘“竹外桃花三两支”,再乘“春雨贵如油”,等于“春风又绿江南岸”,又等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最后等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生配合读,变换句子读,多样化的朗读后追问:一次次地加,一次次地乘,增加的只是想象的力度吗?越加快乐越多,越乘春意越浓。
前后对比,拓宽思维。这两处的写法和前面的对比,有什么不一样之处 从事物到具体的场景,而且是和生活中完全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是出人意料的场景。(变一变)
奇妙数学,助推想象。
奇妙数学,助推想象。出示几道“数学题”,引导学生充分、大胆地想
象。
(2)顺势出示交流平台学习伙伴的句子并读一读:
4. 想象练笔,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