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6课
课程整合---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习目标】
1、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3、重要概念:重农抑商、海禁政策、雇佣关系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一、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书本P26)
表现(▲注意结合前几课知识点)
影响
农业
①生产技术水平提高;②扩种双季水稻;引进高产品种(玉米、蕃薯);棉花广泛种植(棉布成为主要服装材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国力强盛,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
商业
(▲第五课是怎样总结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新特点的?)①商品流通扩大,白银成为普通流通货币,商业资本活跃。②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③形成区域性商帮。
二、商业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书本P23)
“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以来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即: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发展。又称“重本抑末”政策。
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特点,与战国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发展历程
(1)产生: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发展:西汉,政府全面控制工商业。
(3)松动:中唐以来,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4)强化:明清时期
表现: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3.评价
(1)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利于农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巩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
(2)消极影响:到了明清时期,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书本P27-28)
1.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产生时间、地点和部门: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私营手工业部门产生。
3.特征:雇佣关系
①工场主与雇工形成雇佣关系(表现有:“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计日受值”)
②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
4.地位: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只是在江南局部发达地区的私营手工业_部门中存在,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国家政策、资金、市场、劳动力)
(1)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2)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政策:如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3)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以及传统观念习俗的形成。
(4)、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了资本积聚;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根本原因.
四.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书本P28-29)
1.原因:(1)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统治者盲目自大;
(3)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张。(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倭寇侵扰。清朝建立后,一方面是防备西方殖民者对东方的殖民侵略,另一方面是为了打击反清复明势力。)
2.影响:
(1)积极: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来侵略
(2)消极:①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成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清朝
,“海禁”政策进一步发展到闭关锁国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策,严格限制(不等于绝对禁止)对外经济、文化、科学方面的交流,到乾隆帝时,全国仅留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的口岸。
五、近代前夜的危机(书本P29)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础的强大力量,中国错过转变契机,和西方
工业化的巨大飞跃相比,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已大体定局。
国
别
中
国
西
方(英国)
政
治
封建专制,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
济
自然经济占主导,固守“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开展工业革命
思
想
八股取士,文化专制
思想解放、重视科技
外
交
海禁、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知识点拔】
1.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出现,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反映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正在发展变化。
2.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3.注意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
( http: / / www.21cnjy.com )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专制制度的衍生物。
4.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5.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6.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第二部分
自学检测
1.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表现有
①重征商税
②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③严格限制商人活动
④禁止商业活动在大城市中进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明人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今人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这种变化说明
A.工商皆本思想被普遍接受
B.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C.市民阶层出现
D.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3.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
D.自由主义
4、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景德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志是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
B、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
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
D、商品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雇佣关系确立
5、以下各项最能说明中国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是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C.“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D.“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
6、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该表格反映出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手工工场主和雇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①可用于研究西周经济发展状况
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的动向
③体现出商品经济的新发展
④官营手工业退居次要地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清朝嘉庆道光年,蚕桑业趋于萎缩,但珠江流域蚕桑业却快速发展,赶上太湖流域。这是因为
A.珠江流域棉纺织技术发展快速
B.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清政府在广州设立洋务企业
D.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8、明清之际,封建经济的内部产生了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但其发展非常缓慢,原因包括
①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
③“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行
④西方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入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10、下列历史概念的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
B.商品经济发展——官营手工业衰落
C.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
D.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11、明清,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12、明朝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西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后,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发展轨道。导致中国与西方出现两种不同发展轨道的最主要原因是
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C.人口压力过大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13.依据《隋书·食货志》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14.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
( http: / / www.21cnjy.com )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5.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社会现象: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是雇佣劳动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
本质: 资本主义萌芽
(2)材料二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不同。材料二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生产经营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
造成阻碍。
(3)材料三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材料三的重农抑商观点有利材料二的小农经济稳定,但不利材料一的资本主义萌芽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官营手工业受冲击
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对市场
私营手工业发展很快,产生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关系
第四部分:课后反思
1、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新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后复习,构建本课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