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习目标】
1.井田制的特点及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背景和确立、土地兼并的根源及影响
2.重要概念:井田制
土地私有制
均田制
租佃关系
【学法指导】
历史基本观点: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本模块学习注意和必修一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1)性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内容:
①实质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
②井田制下的田地有
“公田”
(贵族占有)和“私田”(劳动者的份田)之分。两者都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
《诗经·小雅》:“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 http: / / www.21cnjy.com )
“雨我公田”,说明井田制尚且存在,“遂及我私”,说明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该诗句反映了春秋晚期井田制开始瓦解。
(1)原因:
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直接原因:各国先后进行的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瓦解。
(2)表现: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4、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井田制已经大部分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秦国商
( http: / / www.21cnjy.com )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对
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在各国普遍确立起来,并成为我国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5、战国以来: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①君主私有:宫廷掌握,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②自耕农私有:农民自有,自耕自收。自耕农土地的来源:开荒、国家授田。
③地主私有:官僚地主掌握,佃农租耕。地主土地的来源:占有公田、赏赐和兼并。
★问题----土地兼并:
①根源: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
②危害:造成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农民生活困苦,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③对策:北魏至唐初统治者实行均田制。(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授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负担徭役和兵役。)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耕农的利益,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土地私有制引发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租佃关系普遍化
1、含义:地主把土地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
2、产生原因: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破产。
3、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
(1)产生:早在战国时期,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2)普及:宋代
时期,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3)深化: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4、影响:
(1)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2)积极: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削弱,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区分概念:佃农和自耕农
佃农:一般指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被迫向地主、富农租地耕种,受到地租剥削。
自耕农: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单个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第二部分
课堂检测
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争田现象严重
2、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3、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君主土地私有制
B.贵族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
4、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5、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土地制度。“这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6、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千耦其耘式经营
B.井田制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7、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战国时代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9.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10.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
问题一: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一】天子细略,诸侯正封,古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昭公七年
【材料二】“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得买卖”。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
——聂玉海《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体现了怎样的土地制度?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样的影响?
分封制、井田制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
问题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2)材料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受残酷剥削、自然灾害、土地被兼并。
问题三:租佃经营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
——《汉书.食货志》
(3)据材料一说明汉朝出现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土地兼并
土地私有制发展,买卖不可避免
【材料二】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百分之八十。
(4)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和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
地主土地私有制
租佃式经营
【材料三】
《魏书·食货
( http: / / www.21cnjy.com )志》记载:“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均田令,规定:诸田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
(5)概括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行状况及其目的,并说明该土地制度与材料一所反映现象之间的关系。
均田制
为了打压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
北魏均田制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到宋朝,均田制没有了,土地兼并越演越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第四部分:课后反思
1、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新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后复习,构建本课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