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七上语文阶段测试】第二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3(原卷版+答案版+ppt)(湖北等地适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秋七上语文阶段测试】第二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3(原卷版+答案版+ppt)(湖北等地适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6 09:15:32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开展趣味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小雨和小雯设计了一些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2分)右图为小雨展示的“松”字的甲骨文,它是一个形声字,是 形 旁,是 声 旁。
2.(2分)下面是小雯整理的关于“松”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1)(2)处分别补充一个含“松”字的词语。
“松”的本义 “松”的引申义 含“松”字的词语
松树的名字 稀散,不紧密,不靠拢 松散
不紧张,不严格 (1) 轻松(宽松)
放开 (2) 松手(松开)
3.(2分)小雨和小雯以“松”“鹤”为主题作了一副对联,小雨写的是“东海白鹤千秋寿”,小雯写的是“南岭青松万古春”。请你确定上下联,参照横批把这副对联工整地抄写到相应位置。
4.(8分)小雨在“采撷古诗文中的四季之景”的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曹操登临碣石山,吟诵“①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观沧海》);马致远描绘羁旅之人眼中的景色,写下“②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③ 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王湾行舟感怀“④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李白借月抒怀,表达思念之情,“⑤ 夜发清溪向三峡 ,⑥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岑参行军在外,思念故园,“⑦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道“⑧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四季变换,所有景色皆可入诗入画。
5.(3分)小雯找来一张图片,请你用优美的语言简要介绍画面内容。
示例:这幅画上画着几棵苍劲的松树,岩石上站着两只形态各异的白鹤,远处是起伏的群山、瀑布和太阳。
6.(3分)小雨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 A.荫(yìn)蔽        B.水波粼(línɡ)粼
A.荫(yīn);B.粼(lín)。
(2)容易写错的词 A.各得奇所 B.翻来复去
A.奇(其);B.复(覆)。
(3)容易说错的话 A.我的演讲开始,请大家洗耳恭听!
B.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A.将“请大家洗耳恭听”改为“请大家倾听”;B.将“广泛”移至“社会的”之后。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原文 批注
夕次盱眙①县 韦应物 落帆逗②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③,听钟未眠客。 【注释】①盱眙(xū yí):也称淮镇。②逗:短暂停留。③秦关:指长安,诗中代指韦应物的故乡。   这是一首写羁旅风波,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顿生思乡之情的诗。 7.(2分)“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两句描写傍晚江边的景象,用“波涛”“夕阳”等意象营造了浩渺、壮阔的意境。这会让你想到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 8.(2分)诗题中的“次”意同“次北固山下”中的“次”,皆是 停宿 的意思,在这首诗中照应“次”的词语有“ 落帆、停舫、逗 ”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A)。(选自《〈世说新语〉二则》)
【乙】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①寐以观(B)。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C)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②,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礼仪中必备的东西,饮酒前要拜(行礼)。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查阅词典(①发布命令。②时节,时令。③善,美好。) ③ (填序号)
(2)复问会 联系成语(死灰复燃) 再,又
(3)值父昼寝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遇到,碰到
(4)其父时觉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发觉,觉察
10.(2分)请将“而”“之”“也”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也)     B.(之)     C.(而)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
13.(4分)【甲】【乙】选文均出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两文均能入选的原因。(提示:“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
两文均表现了主人公的口才:【甲】文中,谢道韫运用比喻,将白雪比作乘风飞舞的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具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乙】文中,面对帝王的提问,两兄弟“汗出如浆”“汗不敢出”的回答,意思相反却各自成理且富有趣味,既表明皇帝的威严又巧妙地化解了尴尬;应对父亲关于行礼的问题时,钟会以既已失大礼便不拘小礼的逻辑应答,颇能说服人。
【乙文参考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就有美好的声誉。(钟毓、钟会)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了(这两个孩子聪慧的名声),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于是(二人)奉旨觐见。钟毓脸上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钟毓两兄弟小时候,有一次遇到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他们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已经察觉,先装睡来观察他们。钟毓行过礼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之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礼仪中必备的东西,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酒本来就不合乎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张大妈
王小字
①老汽车站的东邻有一个大杂院。大杂院的大门朝北,说是大门其实只有一个门洞,铁质的大门早就坏了,从来都关不上。两扇锈迹斑斑、挂满尘土的大门常年睡着了一样紧紧贴在墙上。
②这个杂院里面共有五户人家,从东向西第二家是寡妇张大妈和一儿一女。张大妈和一儿一女相依为命。她儿子二十五六岁了,女儿小点,都还没有结婚。她的儿子经常回家,在外地打工的女儿很少回来。
③据说张大妈的丈夫因为管闲事出了事故死掉了。丈夫死的时候,张大妈才三十岁出头,两个孩子都只有几岁。娘家人劝她改嫁,她拒绝了。为生活四处打工的她说:“命不由人,我就是这个命了。”谁也没有想到年轻的她如此有决心,带着一儿一女就这样一直过了下去。两个孩子都早早地毕业打工,想来张大妈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操了不少心,但她从来没有怨言。
④她守寡多年,不知道是不是不喜欢颜色鲜亮的衣服,她的衣服颜色都很暗淡。她经常穿着那件白底黑格子的褂子,留着中老年妇女的那种很短的短发,邻居们都知道张大妈的头发一直都是照着镜子自己剪的。她很骄傲地说:“理发店根本挣不到我的钱。”她一米六左右的身高,干瘪的身体总是挺得笔直。虽然她很少买新衣裳,但她总是很干净:衣服干净,头发和手脸也洗得干干净净。她干净的脸黄黄的,没有明显的皱纹,却带有一种生活不舒心的面容,一种艰辛的生活刻在骨子里的孤寂。
⑤有一年,她打工的饭店倒闭了,一个多月的工资没有给,饭店里的打工人联合起来去上访,张大妈也答应跟着一起去上访。到了上访的那天,她让王老太太把她反锁在家里。她说:“有人来找我,你说不知道,他们走了,你再来给我开门。”那天上午果然来了五六个人找她,看见她家锁着门,马上就走了。后来,听说那天去上访的人员工资都给了,只有张大妈没拿到。张大妈还是一如既往地骑着自行车出去回来,像一口古井一样波澜不惊。她沉着的表情看起来隐忍压抑。
⑥谁也不曾想到不到十年,拆迁的大潮猛烈袭来,胡同里简陋的平房身价倍涨。我们这个大杂院也在拆迁的行列。张大妈按照平房房产证上的面积要了一套楼房。除此之外,国家还给了她30万块钱补偿。张大妈终于有了一点积蓄,她把这笔钱存了起来,准备用来养老。
⑦一年后,她中专毕业的儿子结婚了,女孩子大学毕业,漂亮有文化。又过了一年,张大妈的女儿也嫁人了。张大妈的两个孩子都是普通打工族,知道母亲不容易,都很懂事。两个孩子的婚礼都很简单,当然也没有宾客盈门的情况。儿子儿媳结婚后一直和她一起生活。
⑧秋风又起的季节,我在广场上遇见了多年不见的张大妈。她还是穿着那件白底黑格的褂子,还是那副干干净净的样子。她带着小孙女在广场上玩。小孙女笑得很阳光,甜甜地叫我“姨姨”。张大妈笑着和我打招呼。岁月的风霜厚待了她,她还是多年前的样子,外表没有变老,生命状态也放松了很多。
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一辈子都在任重道远的苟且生活中努力前行,努力做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英雄。
(选自《齐鲁文学》,有删改)
14.(2分)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A.第②段介绍张大妈的家庭情况,为下文写张大妈在生活中努力前行作铺垫。
B.第③段中“两个孩子都早早地毕业打工”,说明张大妈不想为孩子的教育操心。
C.第⑦段通过描写张大妈一家的生活状况,表现了张大妈的生活仍然很辛苦。
D.第⑧段中“笑着”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张大妈年老后仍要辛苦带孙女的无奈之情。
【解析】B.张大妈为孩子们操碎了心,“两个孩子都早早地毕业打工”不能说明张大妈不想为孩子的教育操心;C.第⑦段表现了张大妈简单幸福的生活;D.“笑着”写出了张大妈苦尽甘来后轻松的生活状态。
15.(2分)第⑤⑥两段讲述了关于张大妈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第⑤段讲述张大妈因为没有参加上访导致没拿到被拖欠的工资。第⑥段讲述张大妈因为拆迁得了一套楼房,并得到了经济补偿。
16.(3分)结合本文中张大妈和《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的经历,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张大妈年轻守寡,在艰辛的生活中自尊自重,努力生活,最终过上幸福生活;《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在儿子双腿瘫痪、自己肝癌晚期的情形下鼓励、引导孩子“好好活”。两位母亲都在苦难的生活中艰难前行,活成了自己的英雄。生活中,总有像两位母亲一样的人,她们卑微却勇敢、坚强,面对生活的苦难,默默地为自己和家人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拼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生长着的玉黍
张君燕
①夏天刚一转身,玉米就蹿出了一拃长的个头。肯定不是一夜长出来的,留在地里的麦茬曾挡住了它们弱小的身影,当它们顺着麦茬爬上来,与麦茬肩并肩,甚至还微微冒点头时,它们的存在才忽然被发现。
②它们拼命地吸取养分,铆着劲儿往上蹿。不多时,玉米就会挺拔起来,载起庄稼人的希冀。
③在豫西北,人们习惯称呼玉米为“玉黍”,更接地气儿,也更亲切,就像庄稼人叫不惯自家孩子的学名,更喜欢大着嗓门直呼小名。玉黍,玉黍,一听就是五谷杂粮。没有什么能比五谷杂粮更能让庄稼人高兴,让他们的脸庞上露出憨厚又欣慰的笑容。
④仅仅一月有余,玉黍已经长了半人多高。前几日还在地里弯着腰间苗的庄稼人,这时候需要伸出双臂拨开玉黍叶子才能走进田里。叶子已由碧绿转为深绿,又长又宽,上面布满了细密的绒毛。若是光着胳膊腿下田,它们会毫不客气地在你的手臂、小腿上留下一道道痕迹。所以庄稼人都会穿上长袖衣服、长腿裤子,再走进田里。
⑤再过几日,玉黍就高过头顶了。它们仿佛从一开始就知道时间紧张,从发芽到成熟,满打满算不过几十天,所以从一开始,它们就带着一种天然的紧迫感,争分夺秒,昼夜不歇。这一点,庄稼人最清楚。第一缕阳光还未出现时,庄稼人就已经站在了地头巡视,他们能听见玉黍秆子拔节以及玉黍叶子舒展的声音;顶着毒辣的日头,他们忙着给玉黍施肥,好似能听见养分自下而上在玉黍体内流动的声音;皎洁的月亮给大地洒下一片清辉时,他们拦下堰坝,让涨满小河的泉水汩汩流进田里,也流进刚刚结了穗的玉黍里。庄稼人能感受到玉黍粒正在不停地膨胀,似乎稍一触碰,甘甜的汁水就会满溢出来。
⑥此时的玉黍高大、粗壮,一排排、一列列,整齐排列,犹如站在沙场上等待检阅的队伍。这是庄稼人的高光时刻,因为有一支浩大的队伍等候着他们发号施令。他们却不吭声,只是一趟又一趟地在田里走动,弯下腰看看玉黍根部的土壤,低下头把玉黍叶子拉到眼前仔细查看,伸出手撕开玉黍棒子的外皮,黄澄澄的饱满的玉黍粒露了出来,像庄稼人笑起来时的两排牙齿。
⑦庄稼人没有言语,玉黍也没有言语,他们之间的对话是流动在季节里的风和雨,一个默默付出,一个奋力生长。
⑧过不了多久,广袤的大地上会迎来秋天、收获和喜悦。那是庄稼和庄稼人的金色时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7.(3分)下面是对本文思路的梳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在空白处补上合适的词句。
18.(3分)朗读可以增强对文本的理解。下面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朗读设计不恰当的一处是(D)(“·”表重读,“∨”表停顿,“→”表稍稍延长)
过不了多久,【A】广袤的大地上会迎来秋天、收获和【B】∨喜悦。那是【C】→庄稼和庄稼人的金色时光。【D】(全句的感情基调:深情、高亢、喜悦)
【解析】D处“高亢”有误。
19.(3分)“真”是散文的灵魂。请从文章内容和情感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真”在本文中的具体体现。
(示例一)内容:本文真实地描绘了玉黍的生长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庄稼人的辛勤劳作,准确地反映了丰收的景象。
(示例二)情感:作者对玉黍的生长充满了赞美和欣喜,对庄稼人的辛勤劳作表达了敬意和感激,对丰收的喜悦表达了真挚的欢愉。
20.(3分)“移情”是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请结合链接材料和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移情”的理解。
链接材料 朱光潜先生认为,移情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示例:玉黍和庄稼人有着相同的意志,那就是迎来丰收;有着相同的品质,那就是勤恳奋斗。玉黍是战士,是庄稼人忠诚的合作者,作者将自己对耕耘者的勤劳的歌颂赞美之情也转移到了玉黍的身上,使玉黍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藤野先生(节选)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范爱农(节选)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结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朝花夕拾》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21.(2分)故事说一说
《藤野先生》与《范爱农》均为《朝花夕拾》中的名篇。请你概括《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
藤野先生 范爱农
示例: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留学生活,着重写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教育及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自己弃医从文这一思想变化的原因。   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
22.(2分)写法品一品
《藤野先生》与《范爱农》节选部分所述事件,均为下文作了铺垫。请你就《藤野先生》(节选)品一品。
藤野先生(节选) 范爱农(节选)
示例:选文叙述学生会干事认为老师向“我”泄题所以“我”才及格,之后藤野先生帮助“我”解决与干事之间的纠纷一事,为下文写“我”离开仙台的情节作了铺垫。   选文通过叙述范爱农与“我”在同乡会上起争执一事,为下文写“我”回国后在绍兴再遇范爱农的情节作了铺垫。
23.(2分)人物评一评
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范爱农遇事冷静。请你就《范爱农》(节选)评一评。
藤野先生(节选) 范爱农(节选)
  藤野先生关爱学生。选文通过叙述藤野先生帮助“我”解决与同级干事之间的纠纷一事,刻画了一个毫无民族偏见的教授形象。 示例:范爱农遇事冷静。选文通过叙述范爱农与“我”在同乡会上因“安徽巡抚恩铭被刺杀,刺客就擒”一事起争执的典型事件,刻画了一个遇事能够保持冷静心态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24.(2分)主旨探一探
《藤野先生》《范爱农》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请你探究《范爱农》的主旨。
藤野先生 范爱农
  这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诚实、热情、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示例:这篇散文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雨,多么富有诗意啊,如天地日月酝酿之精华,似娇花嫩叶贡献之琼浆。请从下面的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本期校刊准备以“雨”为主题征稿,制作专刊。请你为其写一段卷首语,展现雨的美妙(60字左右)。
(示例)雨在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性格:春天,她是温柔的;夏天,她是快乐的;秋天,她是勤劳的;冬天,她是素朴的。雨,是大自然里的精灵,也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
任务二:“雨”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想象,请你写一首小诗在班会上与同学分享。(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雨/淅淅沥沥下着/风/在旁边鼓舞你/来吧/和我一起怒吼吧
26.(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雨”,或许会唤醒一段你难忘的记忆,或许能演绎出一个意蕴深远的故事……请以“那些下雨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在雨天,我们或宁静,或淡然,或欣喜,或伤感……请将“雨天最 ”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无论是自然界中,还是人生路上,“雨”都是非常常见的。你在人生道路上遇到过怎样的“雨”?你是怎样面对人生中的“雨”的?对其又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9张PPT)
人教新版 七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七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语文第2单元质量评价03
范围:第2单元
满分:12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湖北等地适用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开展趣味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小雨和小雯设计了一些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2分)右图为小雨展示的“松”字的甲骨文,它是一个形声字,
是___旁, 是___旁。


2.(2分)下面是小雯整理的关于“松”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1)(2)处分别补充一个含“松”字的词语。
“松”的本义 “松”的引申义 含“松”字的词语
松树的名字 稀散,不紧密,不靠拢 松散
不紧张,不严格 (1)___________
放开 (2)___________
轻松(宽松)
松手(松开)
3.(2分)小雨和小雯以“松”“鹤”为主题作了一副对联,小雨写的是“东海白鹤千秋寿”,小雯写的是“南岭青松万古春”。请你确定上下联,参照横批把这副对联工整地抄写到相应位置。
南岭青松万古春
东海白鹤千秋寿
4.(8分)小雨在“采撷古诗文中的四季之景”的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曹操登临碣石山,吟诵“①__________,洪波涌起”(《观沧海》);马致远描绘羁旅之人眼中的景色,写下“②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③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王湾行舟感怀“④____________,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李白借月抒怀,表达思念之情,
“⑤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峨眉山月歌》);岑参行军在外,思念故园,“⑦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道“⑧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四季变换,所有景色皆可入诗入画。
秋风萧瑟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客路青山外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遥怜故园菊
回乐烽前沙似雪
5.(3分)小雯找来一张图片,请你用优美的语言简要介绍画面内容。
示例:这幅画上画着几棵苍劲的松树,岩石上站着两只形态各异的白鹤,远处是起伏的群山、瀑布和太阳。
6.(3分)小雨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 A.荫(yìn)蔽    B.水波粼(línɡ)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荫(yīn);B.粼(lín)。
(2)容易写错的词 A.各得奇所 B.翻来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奇(其);B.复(覆)。
(3)容易说错的话
A.我的演讲开始,请大家洗耳恭听!
B.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将“请大家洗耳恭听”改为“请大家倾听”;B.将“广泛”移至“社会的”之后。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原文 批注
夕次盱眙①县 韦应物 落帆逗②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③,听钟未眠客。 【注释】①盱眙(xū yí):也称淮镇。②逗:短暂停留。③秦关:指长安,诗中代指韦应物的故乡。   这是一首写羁旅风波,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顿生思乡之情的诗。
7.(2分)“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两句描写傍晚江边的景象,用“波涛”“夕阳”等意象营造了浩渺、壮阔的意境。这会让你想到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分)诗题中的“次”意同“次北固山下”中的
“次”,皆是______的意思,在这首诗中照应“次”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等。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停宿
落帆、停舫、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A)。
(选自《〈世说新语〉二则》)
【乙】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①寐以观(B)。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C)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②,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礼仪中必备的东西,饮酒前要拜(行礼)。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查阅词典(①发布命令。②时节,时令。③善,美好。) ___(填序号)
(2)复问会 联系成语(死灰复燃) ___________
(3)值父昼寝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___________
(4)其父时觉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___________

再,又
遇到,碰到
发觉,觉察
10.(2分)请将“而”“之”“也”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C.( )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魏文帝闻之 语其父钟繇曰 可令二子来。



/
/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
13.(4分)【甲】【乙】选文均出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两文均能入选的原因。(提示:“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
两文均表现了主人公的口才:【甲】文中,谢道韫运用比喻,将白雪比作乘风飞舞的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具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乙】文中,面对帝王的提问,两兄弟“汗出如浆”“汗不敢出”的回答,意思相反却各自成理且富有趣味,既表明皇帝的威严又巧妙地化解了尴尬;应对父亲关于行礼的问题时,钟会以既已失大礼便不拘小礼的逻辑应答,颇能说服人。
【乙文参考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就有美好的声誉。(钟毓、钟会)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了(这两个孩子聪慧的名声),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于是(二人)奉旨觐见。钟毓脸上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钟毓两兄弟小时候,有一次遇到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他们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已经察觉,先装睡来观察他们。钟毓行过礼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之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礼仪中必备的东西,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酒本来就不合乎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张大妈
王小字
①老汽车站的东邻有一个大杂院。大杂院的大门朝北,说是大门其实只有一个门洞,铁质的大门早就坏了,从来都关不上。两扇锈迹斑斑、挂满尘土的大门常年睡着了一样紧紧贴在墙上。
②这个杂院里面共有五户人家,从东向西第二家是寡妇张大妈和一儿一女。张大妈和一儿一女相依为命。她儿子二十五六岁了,女儿小点,都还没有结婚。她的儿子经常回家,在外地打工的女儿很少回来。
③据说张大妈的丈夫因为管闲事出了事故死掉了。丈夫死的时候,张大妈才三十岁出头,两个孩子都只有几岁。娘家人劝她改嫁,她拒绝了。为生活四处打工的她说:“命不由人,我就是这个命了。”谁也没有想到年轻的她如此有决心,带着一儿一女就这样一直过了下去。两个孩子都早早地毕业打工,想来张大妈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操了不少心,但她从来没有怨言。
④她守寡多年,不知道是不是不喜欢颜色鲜亮的衣服,她的衣服颜色都很暗淡。她经常穿着那件白底黑格子的褂子,留着中老年妇女的那种很短的短发,邻居们都知道张大妈的头发一直都是照着镜子自己剪的。她很骄傲地说:“理发店根本挣不到我的钱。”她一米六左右的身高,干瘪的身体总是挺得笔直。虽然她很少买新衣裳,但她总是很干净:衣服干净,头发和手脸也洗得干干净净。她干净的脸黄黄的,没有明显的皱纹,却带有一种生活不舒心的面容,一种艰辛的生活刻在骨子里的孤寂。
⑤有一年,她打工的饭店倒闭了,一个多月的工资没有给,饭店里的打工人联合起来去上访,张大妈也答应跟着一起去上访。到了上访的那天,她让王老太太把她反锁在家里。她说:“有人来找我,你说不知道,他们走了,你再来给我开门。”那天上午果然来了五六个人找她,看见她家锁着门,马上就走了。后来,听说那天去上访的人员工资都给了,只有张大妈没拿到。张大妈还是一如既往地骑着自行车出去回来,像一口古井一样波澜不惊。她沉着的表情看起来隐忍压抑。
⑥谁也不曾想到不到十年,拆迁的大潮猛烈袭来,胡同里简陋的平房身价倍涨。我们这个大杂院也在拆迁的行列。张大妈按照平房房产证上的面积要了一套楼房。除此之外,国家还给了她30万块钱补偿。张大妈终于有了一点积蓄,她把这笔钱存了起来,准备用来养老。
⑦一年后,她中专毕业的儿子结婚了,女孩子大学毕业,漂亮有文化。又过了一年,张大妈的女儿也嫁人了。张大妈的两个孩子都是普通打工族,知道母亲不容易,都很懂事。两个孩子的婚礼都很简单,当然也没有宾客盈门的情况。儿子儿媳结婚后一直和她一起生活。
⑧秋风又起的季节,我在广场上遇见了多年不见的张大妈。她还是穿着那件白底黑格的褂子,还是那副干干净净的样子。她带着小孙女在广场上玩。小孙女笑得很阳光,甜甜地叫我“姨姨”。张大妈笑着和我打招呼。岁月的风霜厚待了她,她还是多年前的样子,外表没有变老,生命状态也放松了很多。
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一辈子都在任重道远的苟且生活中努力前行,努力做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英雄。
(选自《齐鲁文学》,有删改)
14.(2分)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介绍张大妈的家庭情况,为下文写张大妈在生活中努力前行作铺垫。
B.第③段中“两个孩子都早早地毕业打工”,说明张大妈不想为孩子的教育
操心。
C.第⑦段通过描写张大妈一家的生活状况,表现了张大妈的生活仍然很辛苦。
D.第⑧段中“笑着”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张大妈年老后仍要辛苦带孙女的无奈
之情。
A
【解析】B.张大妈为孩子们操碎了心,“两个孩子都早早地毕业打工”不能说明张大妈不想为孩子的教育操心;C.第⑦段表现了张大妈简单幸福的生活;D.“笑着”写出了张大妈苦尽甘来后轻松的生活状态。
15.(2分)第⑤⑥两段讲述了关于张大妈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第⑤段讲述张大妈因为没有参加上访导致没拿到被拖欠的工资。第⑥段讲述张大妈因为拆迁得了一套楼房,并得到了经济补偿。
16.(3分)结合本文中张大妈和《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的经历,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张大妈年轻守寡,在艰辛的生活中自尊自重,努力生活,最终过上幸福生活;《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在儿子双腿瘫痪、自己肝癌晚期的情形下鼓励、引导孩子“好好活”。两位母亲都在苦难的生活中艰难前行,活成了自己的英雄。生活中,总有像两位母亲一样的人,她们卑微却勇敢、坚强,面对生活的苦难,默默地为自己和家人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拼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生长着的玉黍
张君燕
①夏天刚一转身,玉米就蹿出了一拃长的个头。肯定不是一夜长出来的,留在地里的麦茬曾挡住了它们弱小的身影,当它们顺着麦茬爬上来,与麦茬肩并肩,甚至还微微冒点头时,它们的存在才忽然被发现。
②它们拼命地吸取养分,铆着劲儿往上蹿。不多时,玉米就会挺拔起来,载起庄稼人的希冀。
③在豫西北,人们习惯称呼玉米为“玉黍”,更接地气儿,也更亲切,就像庄稼人叫不惯自家孩子的学名,更喜欢大着嗓门直呼小名。玉黍,玉黍,一听就是五谷杂粮。没有什么能比五谷杂粮更能让庄稼人高兴,让他们的脸庞上露出憨厚又欣慰的笑容。
④仅仅一月有余,玉黍已经长了半人多高。前几日还在地里弯着腰间苗的庄稼人,这时候需要伸出双臂拨开玉黍叶子才能走进田里。叶子已由碧绿转为深绿,又长又宽,上面布满了细密的绒毛。若是光着胳膊腿下田,它们会毫不客气地在你的手臂、小腿上留下一道道痕迹。所以庄稼人都会穿上长袖衣服、长腿裤子,再走进田里。
⑤再过几日,玉黍就高过头顶了。它们仿佛从一开始就知道时间紧张,从发芽到成熟,满打满算不过几十天,所以从一开始,它们就带着一种天然的紧迫感,争分夺秒,昼夜不歇。这一点,庄稼人最清楚。第一缕阳光还未出现时,庄稼人就已经站在了地头巡视,他们能听见玉黍秆子拔节以及玉黍叶子舒展的声音;顶着毒辣的日头,他们忙着给玉黍施肥,好似能听见养分自下而上在玉黍体内流动的声音;皎洁的月亮给大地洒下一片清辉时,他们拦下堰坝,让涨满小河的泉水汩汩流进田里,也流进刚刚结了穗的玉黍里。庄稼人能感受到玉黍粒正在不停地膨胀,似乎稍一触碰,甘甜的汁水就会满溢出来。
⑥此时的玉黍高大、粗壮,一排排、一列列,整齐排列,犹如站在沙场上等待检阅的队伍。这是庄稼人的高光时刻,因为有一支浩大的队伍等候着他们发号施令。他们却不吭声,只是一趟又一趟地在田里走动,弯下腰看看玉黍根部的土壤,低下头把玉黍叶子拉到眼前仔细查看,伸出手撕开玉黍棒子的外皮,黄澄澄的饱满的玉黍粒露了出来,像庄稼人笑起来时的两排
牙齿。
⑦庄稼人没有言语,玉黍也没有言语,他们之间的对话是流动在季节里的风和雨,一个默默付出,一个奋力生长。
⑧过不了多久,广袤的大地上会迎来秋天、收获和喜悦。那是庄稼和庄稼人的金色时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7.(3分)下面是对本文思路的梳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在空白处补上合适的词句。
庄稼人辛勤劳作(弯腰间苗)
玉黍已经长了半人多高
一趟又一趟地在田里检查玉黍
18.(3分)朗读可以增强对文本的理解。下面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朗读设计不恰当的一处是( )(“·”表重读,“∨”表停顿,“→”表稍稍延长)
过不了多久,【A】广袤的大地上会迎来秋天、收获和【B】∨喜悦。那是【C】→庄稼和庄稼人的金色时光。【D】(全句的感情基调:深情、高亢、喜悦)
【解析】D处“高亢”有误。
D
19.(3分)“真”是散文的灵魂。请从文章内容和情感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真”在本文中的具体体现。
(示例一)内容:本文真实地描绘了玉黍的生长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庄稼人的辛勤劳作,准确地反映了丰收的景象。
(示例二)情感:作者对玉黍的生长充满了赞美和欣喜,对庄稼人的辛勤劳作表达了敬意和感激,对丰收的喜悦表达了真挚的欢愉。
20.(3分)“移情”是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请结合链接材料和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移情”的理解。
链接材料 朱光潜先生认为,移情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示例:玉黍和庄稼人有着相同的意志,那就是迎来丰收;有着相同的品质,那就是勤恳奋斗。玉黍是战士,是庄稼人忠诚的合作者,作者将自己对耕耘者的勤劳的歌颂赞美之情也转移到了玉黍的身上,使玉黍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藤野先生(节选)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范爱农(节选)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结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朝花夕拾》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21.(2分)故事说一说
《藤野先生》与《范爱农》均为《朝花夕拾》中的名篇。请你概括《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
藤野先生 范爱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
示例: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留学生活,着重写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教育及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自己弃医从文这一思想变化的原因。
22.(2分)写法品一品
《藤野先生》与《范爱农》节选部分所述事件,均为下文作了铺垫。请你就《藤野先生》(节选)品一品。
藤野先生(节选) 范爱农(节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通过叙述范爱农与“我”在同乡会上起争执一事,为下文写“我”回国后在绍兴再遇范爱农的情节作了铺垫。
示例:选文叙述学生会干事认为老师向“我”泄题所以“我”才及格,之后藤野先生帮助“我”解决与干事之间的纠纷一事,为下文写“我”离开仙台的情节作了铺垫。
23.(2分)人物评一评
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范爱农遇事冷静。请你就《范爱农》(节选)评一评。
藤野先生(节选) 范爱农(节选)
  藤野先生关爱学生。选文通过叙述藤野先生帮助“我”解决与同级干事之间的纠纷一事,刻画了一个毫无民族偏见的教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范爱农遇事冷静。选文通过叙述范爱农与“我”在同乡会上因“安徽巡抚恩铭被刺杀,刺客就擒”一事起争执的典型事件,刻画了一个遇事能够保持冷静心态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24.(2分)主旨探一探
《藤野先生》《范爱农》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请你探究《范爱农》的主旨。
藤野先生 范爱农
这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诚实、 热情、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 的高尚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这篇散文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雨,多么富有诗意啊,如天地日月酝酿之精华,似娇花嫩叶贡献之琼浆。请从下面的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本期校刊准备以“雨”为主题征稿,制作专刊。请你为其写一段卷首语,展现雨的美妙(60字左右)。
(示例)雨在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性格:春天,她是温柔的;夏天,她是快乐的;秋天,她是勤劳的;冬天,她是素朴的。雨,是大自然里的精灵,也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
任务二:“雨”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想象,请你写一首小诗在班会上与同学分享。(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雨/淅淅沥沥下着/风/在旁边鼓舞你/来吧/和我一起怒吼吧
26.(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雨”,或许会唤醒一段你难忘的记忆,或许能演绎出一个意蕴深远的故事……请以“那些下雨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在雨天,我们或宁静,或淡然,或欣喜,或伤感……请将“雨天最______”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无论是自然界中,还是人生路上,“雨”都是非常常见的。你在人生道路上遇到过怎样的“雨”?你是怎样面对人生中的“雨”的?对其又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开展趣味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小雨和小雯设计了一些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2分)右图为小雨展示的“松”字的甲骨文,它是一个形声字,是 形 旁,是 声 旁。
2.(2分)下面是小雯整理的关于“松”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1)(2)处分别补充一个含“松”字的词语。
“松”的本义 “松”的引申义 含“松”字的词语
松树的名字 稀散,不紧密,不靠拢 松散
不紧张,不严格 (1) 轻松(宽松)
放开 (2) 松手(松开)
3.(2分)小雨和小雯以“松”“鹤”为主题作了一副对联,小雨写的是“东海白鹤千秋寿”,小雯写的是“南岭青松万古春”。请你确定上下联,参照横批把这副对联工整地抄写到相应位置。
4.(8分)小雨在“采撷古诗文中的四季之景”的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曹操登临碣石山,吟诵“①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观沧海》);马致远描绘羁旅之人眼中的景色,写下“②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③ 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王湾行舟感怀“④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李白借月抒怀,表达思念之情,“⑤ 夜发清溪向三峡 ,⑥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岑参行军在外,思念故园,“⑦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道“⑧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四季变换,所有景色皆可入诗入画。
5.(3分)小雯找来一张图片,请你用优美的语言简要介绍画面内容。
示例:这幅画上画着几棵苍劲的松树,岩石上站着两只形态各异的白鹤,远处是起伏的群山、瀑布和太阳。
6.(3分)小雨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 A.荫(yìn)蔽        B.水波粼(línɡ)粼
A.荫(yīn);B.粼(lín)。
(2)容易写错的词 A.各得奇所 B.翻来复去
A.奇(其);B.复(覆)。
(3)容易说错的话 A.我的演讲开始,请大家洗耳恭听!
B.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A.将“请大家洗耳恭听”改为“请大家倾听”;B.将“广泛”移至“社会的”之后。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原文 批注
夕次盱眙①县 韦应物 落帆逗②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③,听钟未眠客。 【注释】①盱眙(xū yí):也称淮镇。②逗:短暂停留。③秦关:指长安,诗中代指韦应物的故乡。   这是一首写羁旅风波,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顿生思乡之情的诗。 7.(2分)“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两句描写傍晚江边的景象,用“波涛”“夕阳”等意象营造了浩渺、壮阔的意境。这会让你想到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 8.(2分)诗题中的“次”意同“次北固山下”中的“次”,皆是 停宿 的意思,在这首诗中照应“次”的词语有“ 落帆、停舫、逗 ”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A)。(选自《〈世说新语〉二则》)
【乙】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①寐以观(B)。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C)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②,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礼仪中必备的东西,饮酒前要拜(行礼)。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查阅词典(①发布命令。②时节,时令。③善,美好。) ③ (填序号)
(2)复问会 联系成语(死灰复燃) 再,又
(3)值父昼寝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遇到,碰到
(4)其父时觉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发觉,觉察
10.(2分)请将“而”“之”“也”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也)     B.(之)     C.(而)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
13.(4分)【甲】【乙】选文均出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两文均能入选的原因。(提示:“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
两文均表现了主人公的口才:【甲】文中,谢道韫运用比喻,将白雪比作乘风飞舞的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具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乙】文中,面对帝王的提问,两兄弟“汗出如浆”“汗不敢出”的回答,意思相反却各自成理且富有趣味,既表明皇帝的威严又巧妙地化解了尴尬;应对父亲关于行礼的问题时,钟会以既已失大礼便不拘小礼的逻辑应答,颇能说服人。
【乙文参考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就有美好的声誉。(钟毓、钟会)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了(这两个孩子聪慧的名声),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于是(二人)奉旨觐见。钟毓脸上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钟毓两兄弟小时候,有一次遇到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他们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已经察觉,先装睡来观察他们。钟毓行过礼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之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礼仪中必备的东西,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酒本来就不合乎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张大妈
王小字
①老汽车站的东邻有一个大杂院。大杂院的大门朝北,说是大门其实只有一个门洞,铁质的大门早就坏了,从来都关不上。两扇锈迹斑斑、挂满尘土的大门常年睡着了一样紧紧贴在墙上。
②这个杂院里面共有五户人家,从东向西第二家是寡妇张大妈和一儿一女。张大妈和一儿一女相依为命。她儿子二十五六岁了,女儿小点,都还没有结婚。她的儿子经常回家,在外地打工的女儿很少回来。
③据说张大妈的丈夫因为管闲事出了事故死掉了。丈夫死的时候,张大妈才三十岁出头,两个孩子都只有几岁。娘家人劝她改嫁,她拒绝了。为生活四处打工的她说:“命不由人,我就是这个命了。”谁也没有想到年轻的她如此有决心,带着一儿一女就这样一直过了下去。两个孩子都早早地毕业打工,想来张大妈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操了不少心,但她从来没有怨言。
④她守寡多年,不知道是不是不喜欢颜色鲜亮的衣服,她的衣服颜色都很暗淡。她经常穿着那件白底黑格子的褂子,留着中老年妇女的那种很短的短发,邻居们都知道张大妈的头发一直都是照着镜子自己剪的。她很骄傲地说:“理发店根本挣不到我的钱。”她一米六左右的身高,干瘪的身体总是挺得笔直。虽然她很少买新衣裳,但她总是很干净:衣服干净,头发和手脸也洗得干干净净。她干净的脸黄黄的,没有明显的皱纹,却带有一种生活不舒心的面容,一种艰辛的生活刻在骨子里的孤寂。
⑤有一年,她打工的饭店倒闭了,一个多月的工资没有给,饭店里的打工人联合起来去上访,张大妈也答应跟着一起去上访。到了上访的那天,她让王老太太把她反锁在家里。她说:“有人来找我,你说不知道,他们走了,你再来给我开门。”那天上午果然来了五六个人找她,看见她家锁着门,马上就走了。后来,听说那天去上访的人员工资都给了,只有张大妈没拿到。张大妈还是一如既往地骑着自行车出去回来,像一口古井一样波澜不惊。她沉着的表情看起来隐忍压抑。
⑥谁也不曾想到不到十年,拆迁的大潮猛烈袭来,胡同里简陋的平房身价倍涨。我们这个大杂院也在拆迁的行列。张大妈按照平房房产证上的面积要了一套楼房。除此之外,国家还给了她30万块钱补偿。张大妈终于有了一点积蓄,她把这笔钱存了起来,准备用来养老。
⑦一年后,她中专毕业的儿子结婚了,女孩子大学毕业,漂亮有文化。又过了一年,张大妈的女儿也嫁人了。张大妈的两个孩子都是普通打工族,知道母亲不容易,都很懂事。两个孩子的婚礼都很简单,当然也没有宾客盈门的情况。儿子儿媳结婚后一直和她一起生活。
⑧秋风又起的季节,我在广场上遇见了多年不见的张大妈。她还是穿着那件白底黑格的褂子,还是那副干干净净的样子。她带着小孙女在广场上玩。小孙女笑得很阳光,甜甜地叫我“姨姨”。张大妈笑着和我打招呼。岁月的风霜厚待了她,她还是多年前的样子,外表没有变老,生命状态也放松了很多。
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一辈子都在任重道远的苟且生活中努力前行,努力做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英雄。
(选自《齐鲁文学》,有删改)
14.(2分)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A.第②段介绍张大妈的家庭情况,为下文写张大妈在生活中努力前行作铺垫。
B.第③段中“两个孩子都早早地毕业打工”,说明张大妈不想为孩子的教育操心。
C.第⑦段通过描写张大妈一家的生活状况,表现了张大妈的生活仍然很辛苦。
D.第⑧段中“笑着”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张大妈年老后仍要辛苦带孙女的无奈之情。
【解析】B.张大妈为孩子们操碎了心,“两个孩子都早早地毕业打工”不能说明张大妈不想为孩子的教育操心;C.第⑦段表现了张大妈简单幸福的生活;D.“笑着”写出了张大妈苦尽甘来后轻松的生活状态。
15.(2分)第⑤⑥两段讲述了关于张大妈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第⑤段讲述张大妈因为没有参加上访导致没拿到被拖欠的工资。第⑥段讲述张大妈因为拆迁得了一套楼房,并得到了经济补偿。
16.(3分)结合本文中张大妈和《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的经历,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张大妈年轻守寡,在艰辛的生活中自尊自重,努力生活,最终过上幸福生活;《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在儿子双腿瘫痪、自己肝癌晚期的情形下鼓励、引导孩子“好好活”。两位母亲都在苦难的生活中艰难前行,活成了自己的英雄。生活中,总有像两位母亲一样的人,她们卑微却勇敢、坚强,面对生活的苦难,默默地为自己和家人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拼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生长着的玉黍
张君燕
①夏天刚一转身,玉米就蹿出了一拃长的个头。肯定不是一夜长出来的,留在地里的麦茬曾挡住了它们弱小的身影,当它们顺着麦茬爬上来,与麦茬肩并肩,甚至还微微冒点头时,它们的存在才忽然被发现。
②它们拼命地吸取养分,铆着劲儿往上蹿。不多时,玉米就会挺拔起来,载起庄稼人的希冀。
③在豫西北,人们习惯称呼玉米为“玉黍”,更接地气儿,也更亲切,就像庄稼人叫不惯自家孩子的学名,更喜欢大着嗓门直呼小名。玉黍,玉黍,一听就是五谷杂粮。没有什么能比五谷杂粮更能让庄稼人高兴,让他们的脸庞上露出憨厚又欣慰的笑容。
④仅仅一月有余,玉黍已经长了半人多高。前几日还在地里弯着腰间苗的庄稼人,这时候需要伸出双臂拨开玉黍叶子才能走进田里。叶子已由碧绿转为深绿,又长又宽,上面布满了细密的绒毛。若是光着胳膊腿下田,它们会毫不客气地在你的手臂、小腿上留下一道道痕迹。所以庄稼人都会穿上长袖衣服、长腿裤子,再走进田里。
⑤再过几日,玉黍就高过头顶了。它们仿佛从一开始就知道时间紧张,从发芽到成熟,满打满算不过几十天,所以从一开始,它们就带着一种天然的紧迫感,争分夺秒,昼夜不歇。这一点,庄稼人最清楚。第一缕阳光还未出现时,庄稼人就已经站在了地头巡视,他们能听见玉黍秆子拔节以及玉黍叶子舒展的声音;顶着毒辣的日头,他们忙着给玉黍施肥,好似能听见养分自下而上在玉黍体内流动的声音;皎洁的月亮给大地洒下一片清辉时,他们拦下堰坝,让涨满小河的泉水汩汩流进田里,也流进刚刚结了穗的玉黍里。庄稼人能感受到玉黍粒正在不停地膨胀,似乎稍一触碰,甘甜的汁水就会满溢出来。
⑥此时的玉黍高大、粗壮,一排排、一列列,整齐排列,犹如站在沙场上等待检阅的队伍。这是庄稼人的高光时刻,因为有一支浩大的队伍等候着他们发号施令。他们却不吭声,只是一趟又一趟地在田里走动,弯下腰看看玉黍根部的土壤,低下头把玉黍叶子拉到眼前仔细查看,伸出手撕开玉黍棒子的外皮,黄澄澄的饱满的玉黍粒露了出来,像庄稼人笑起来时的两排牙齿。
⑦庄稼人没有言语,玉黍也没有言语,他们之间的对话是流动在季节里的风和雨,一个默默付出,一个奋力生长。
⑧过不了多久,广袤的大地上会迎来秋天、收获和喜悦。那是庄稼和庄稼人的金色时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7.(3分)下面是对本文思路的梳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在空白处补上合适的词句。
18.(3分)朗读可以增强对文本的理解。下面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朗读设计不恰当的一处是(D)(“·”表重读,“∨”表停顿,“→”表稍稍延长)
过不了多久,【A】广袤的大地上会迎来秋天、收获和【B】∨喜悦。那是【C】→庄稼和庄稼人的金色时光。【D】(全句的感情基调:深情、高亢、喜悦)
【解析】D处“高亢”有误。
19.(3分)“真”是散文的灵魂。请从文章内容和情感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真”在本文中的具体体现。
(示例一)内容:本文真实地描绘了玉黍的生长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庄稼人的辛勤劳作,准确地反映了丰收的景象。
(示例二)情感:作者对玉黍的生长充满了赞美和欣喜,对庄稼人的辛勤劳作表达了敬意和感激,对丰收的喜悦表达了真挚的欢愉。
20.(3分)“移情”是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请结合链接材料和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移情”的理解。
链接材料 朱光潜先生认为,移情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示例:玉黍和庄稼人有着相同的意志,那就是迎来丰收;有着相同的品质,那就是勤恳奋斗。玉黍是战士,是庄稼人忠诚的合作者,作者将自己对耕耘者的勤劳的歌颂赞美之情也转移到了玉黍的身上,使玉黍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藤野先生(节选)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范爱农(节选)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结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朝花夕拾》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21.(2分)故事说一说
《藤野先生》与《范爱农》均为《朝花夕拾》中的名篇。请你概括《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
藤野先生 范爱农
示例: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留学生活,着重写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教育及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自己弃医从文这一思想变化的原因。   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
22.(2分)写法品一品
《藤野先生》与《范爱农》节选部分所述事件,均为下文作了铺垫。请你就《藤野先生》(节选)品一品。
藤野先生(节选) 范爱农(节选)
示例:选文叙述学生会干事认为老师向“我”泄题所以“我”才及格,之后藤野先生帮助“我”解决与干事之间的纠纷一事,为下文写“我”离开仙台的情节作了铺垫。   选文通过叙述范爱农与“我”在同乡会上起争执一事,为下文写“我”回国后在绍兴再遇范爱农的情节作了铺垫。
23.(2分)人物评一评
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范爱农遇事冷静。请你就《范爱农》(节选)评一评。
藤野先生(节选) 范爱农(节选)
  藤野先生关爱学生。选文通过叙述藤野先生帮助“我”解决与同级干事之间的纠纷一事,刻画了一个毫无民族偏见的教授形象。 示例:范爱农遇事冷静。选文通过叙述范爱农与“我”在同乡会上因“安徽巡抚恩铭被刺杀,刺客就擒”一事起争执的典型事件,刻画了一个遇事能够保持冷静心态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24.(2分)主旨探一探
《藤野先生》《范爱农》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请你探究《范爱农》的主旨。
藤野先生 范爱农
  这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诚实、热情、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示例:这篇散文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雨,多么富有诗意啊,如天地日月酝酿之精华,似娇花嫩叶贡献之琼浆。请从下面的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本期校刊准备以“雨”为主题征稿,制作专刊。请你为其写一段卷首语,展现雨的美妙(60字左右)。
(示例)雨在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性格:春天,她是温柔的;夏天,她是快乐的;秋天,她是勤劳的;冬天,她是素朴的。雨,是大自然里的精灵,也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
任务二:“雨”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想象,请你写一首小诗在班会上与同学分享。(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雨/淅淅沥沥下着/风/在旁边鼓舞你/来吧/和我一起怒吼吧
26.(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雨”,或许会唤醒一段你难忘的记忆,或许能演绎出一个意蕴深远的故事……请以“那些下雨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在雨天,我们或宁静,或淡然,或欣喜,或伤感……请将“雨天最 ”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无论是自然界中,还是人生路上,“雨”都是非常常见的。你在人生道路上遇到过怎样的“雨”?你是怎样面对人生中的“雨”的?对其又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