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年级文科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含答案):第一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年级文科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含答案):第一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6 23:0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学习目标】
1.汉代四大经济区;
2.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
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影响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划分。
2、四大经济区
(1)山东、山西地区:
地位: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长期居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原因:地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早,人口稠密;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江南地区
①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很大,开发起步较晚。
②原因:江南物产丰富,但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
不利于开发。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3)龙门碣石以北

地位:指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以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西汉时塞内一度被开辟为农业区
,
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原因: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不适合农业生产。
3、总体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三次南迁高潮
南迁高潮
时间
原因
第一次
两晋之际
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少数民族内迁,致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第二次
唐安史之乱后
安史之乱,黄河流域再受破坏
第三次
两宋之际
靖康之变
2.人口迁移的流向:
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是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是内地民众流向边疆地区,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
四是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
五是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3.人口迁移的原因:
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使农民流离失所,
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4.人口迁移的影响: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提高了各民族的素质;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促使人口分布趋向合理;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
比较重视重视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⑥政治中心南移的影响。
2、过程:
①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农作物体系有了很大变化,耕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发展带来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②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逐渐超过了北方。
③南宋
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④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以成为人才密布区。
第二部分
课堂检测
1.在汉代,江南地区和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根本上是因为
A.自然条件差异
B.生产力水平差异
C.统治政策差异
D.民族生活习惯差异
2.史载,楚汉战争中,刘邦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最终打败项羽。在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中,关中属于
A.山东
B.山西
C.江南
D.龙门碣石以北
3.中国古代由个人撰写的四大农书中,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三部出自山东,即西汉末年汜胜之(今山东曹县人)的《汜胜之书》、南北朝贾思勰(今山东寿光人)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今山东东平人)的《农书》,加上明代上海人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农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山东在我国古代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B.山东发达的文化影响
C.山东地方官员重视农业
D.山东在古代始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
4.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战乱频繁
C.逃避兵役徭役
D.逃避债务
5.傅衣凌指出,唐代宰相的地域分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内道占29.1%,河北道21.8%,河南道20.4%,河东道14.5%,江南道占6%,均高于陇右道、山南道、淮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这反映出
A.唐代文化重心已转至南方
B.江南道的小农经济发展迅速
C.唐代政治重心仍然在北方
D.江南道的军事战略地位突出
6.唐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则材料揭示了
①北民南迁是由天灾所致
②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
③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
④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史学界普遍认为:到南宋时期,南方正式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是因为
A.南宋的都城在南方
B.南方是农业区,北方是畜牧区
C.南方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产区
D.工商业城市、都会主要集中在南方
8.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9.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0.唐宋,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或水耨(nòu,锄草,耕作)
)……不待贾(买卖)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汉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状况。
江南地区人口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较低。
(2)材料二描述的江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江南变得十分富饶,出现了一年丰收可供数郡粮食需要,所产的丝棉布帛行销天下。
(3)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原因:汉代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推动了南方经济发展。
第四部分:课后反思
1、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新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后复习,构建本课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