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年级文科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含答案):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年级文科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含答案):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6 23:0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明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年级文科班必修二学案
GMSZLISHI20160222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重要概念:精耕细作
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
【预习思考】
1.你能区分吗?『农耕经济』『农业经济』『刀耕火种』『精耕细作』『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个特点是什么?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凭借牛力犁耕、生产工具、经验技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得到完善
③“男耕女织”经营
3.小农经济有何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经营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知识梳理】
一.农业的的起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1.原始农业的产生:中国原始农业的产生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2.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为代表,形成了南稻北粟麦的原始种植结构。
3.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农业的发展(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二)
(一)生产工具的进步:
1.农具材质的更新
(1)夏、商、西周时期,材料主要是以木、石、骨为主,到西周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并逐渐推广,由此出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2.耕作工具的发展
(1)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人力→畜力)
(2)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3)西汉中期时期,发明犁壁,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歩犁的基本定型。
3.水利灌溉工具:
重要的灌溉工具有 翻车(东汉发明,曹魏马钧改进)、 筒车 (唐朝发明,以水力为动力)。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农用动力的变革: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人力→畜力)
2.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著名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芍陂、郑国渠、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西汉:漕渠、白渠;政府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
(2)地方特色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三)
1.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即千耦其耘。
2.春秋以后:个体农耕出现,形成自耕农经济
▲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1)产生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私有土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③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自耕农经济的评价:
①优点:
自耕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农民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缺点:
A、承受天灾、人祸能力差;作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在统治者的剥削和压榨下,自耕农容易破产。
B、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对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需要有限,到近代后期,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第二部分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六畜”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春秋后期
D、秦汉时期
3.《盐铁论·水旱》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下列有关汉代农业与铁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汉代
B.铁器的使用使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
C.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当时的农业生产
D.汉代农业生产完全依靠铁制农具
4.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由此可见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5.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6.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7.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中央集权的削弱
8.下列关于小农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小农经济与市场没有任何关系 D、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组示意图:
汉代耦犁
唐代曲辕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与农业有关的研究主题是什么?从耕作技术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我们在研究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时,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研究?试举出实例加以说明。(至少两个角度)
(1)
主题:古代犁耕技术的发展。
结论:由直辕犁转变到曲辕犁,犁耕技术定型。
(2)
①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从耒耜到青铜工具再到铁制农具。
②农业灌溉方式的演变:从开沟排水到水利工程修建、灌溉工具不断改进。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材料二:传统社会,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公德深入人心,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可以通过“拳孝廉”得到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元,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庭邻里的互助。
材料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
(3)材料三《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据此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小农经济无能力应对水灾,需要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统一组织才行。说明中央集权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的物质基础。
体现了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注重养儿防老,子女孝顺,应付灾害风险能力低,需邻里互助。
反映了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黑暗的社会现实刺激了作者的创作,说明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四部分:课后反思
1、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新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后复习,构建本课知识结构。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