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年级文科班历史必修二学案
GMSZLISHI20160427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学习目标】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重要概念:经济特区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
一、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
1、
方针: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
对外开放的过程:
(1)创办经济特区:(点)
①时间和地点: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于1980年到1988年先后成立。
②原因:发挥他们的两大地域优势,一是它们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二是靠近港澳台地区,是著名的侨乡。
③目的: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开放沿海城市: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线)
(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1985年相继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面)
(4)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滨海新区的开发:2004年以来,引起世人的关注,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对外开放的特点: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形成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二、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是关贸总协定。
2、加入:中国于2001年12月加于世界贸易组织。
3、意义:
(1)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2)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3)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第二部分
自学检测
1.
邓小平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体现了他主张
A.
对外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
B.
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D.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清朝的对外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对外开放,主要不同点在于
A.开放的地点不同
B.开放的内容与程度不同
C.开放的方式不同
D.开放的背景、目的不同
3.《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老人在一九七九年“画了一个圈”是指
A.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发展
D.开辟香港、澳门为经济特区
4.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的实质是
A.实行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采用特殊的经济管理办法
5.之所以选择深圳、厦门作为经济特区的原因有
①海路交通方便
②经济基础发达
③是著名的侨乡
④离港、澳、台近
A.①
②
④
B.①
③
④
C.②
③
④
D.①
②
③
6.根据中国现代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实行了特殊的政策,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7.国际舆论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创办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8.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比喻的是
A.深圳
B.珠海
C.海南
D.浦东
9.21世纪初,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我国
A.在东南沿海陆续建立了一批经济特区
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作出了开发上海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
D.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0.“六五” (1981~1985)计划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30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世界大串联》、《出国出国》报告文学问世。外文书店《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格外好售。这反映出
A.国人为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学习外语
B.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改革开放使国人日益渴望了解世界
D.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相接轨
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
某班同学要以“改革开放30年”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小报。以下是他们的设计(片段):
请回答:
(1)在“理论篇”的设计中,第一个就展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图片。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确立了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结合“实践篇”中“改革章”相关信息归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然后城市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最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实践篇”中“开放章”A处应填
,B处应填
。
有同学认为21世纪对外开放的实践在该设计中未能充分体现,请补充一典型事件?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补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4)概括“成就篇”展示的主要内容。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增长。
第四部分:课后反思,构建本课知识结构。
对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
(1)全方位是指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经济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2)多层次是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