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年级文科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含答案):第三单元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年级文科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含答案):第三单元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6 23:1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明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年级文科班历史必修二学案
GMSZLISHI20160327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线索】(认真阅读单元导言,体会单元线索)
认识:
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线索一:创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重要概念: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斯大林模式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历程: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列宁时期: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①政治:内忧---国内战争爆发,外患---英法等国家武装干涉。②经济崩溃。
①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亟须恢复经济。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目的
①战时(直接):保证战争的胜利②战后(根本):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主要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被监督
关系到经济命脉的企业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流通
取消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按劳分配
▲特点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评价
①积极: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②消极:超出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①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②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斯大林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背景:
(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
2、确立过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2、主要表现:
(1)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经济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评价:
(1)积极:
①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开辟了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
(▲结合工业革命进程,比较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
②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①(对内):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体制逐渐僵化,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a、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b、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c、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d、执行计划指令,导致地方和企业缺乏活力。
②(对外):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斯大林模式”,产生了不良影响。
第二部分
自学检测
1.1919年的俄国,一位城市居民用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
请判断这种现象是真是假?其依据是什么?
A.假的,余粮收集制,农民没有剩余粮食
B.真的,余粮收集制,农民出售了自己的剩余粮食
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D.真的,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自由贸易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
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
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
3、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为此,列宁主张: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退出一战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废除新经济政策
4、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说明列宁认为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
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先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5、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6、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征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7、学者李述森:“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材料论及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赫鲁晓夫改革
D.斯大林模式
8.
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比较,相似之处是
A.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
B.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都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D.后来都发展成为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
9.
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征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10、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①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
②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③工业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④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12.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
有两位历史专家,非常喜爱研究俄国历史。有一天,他们碰到一起,便聊了起来。聊到兴奋之处,海阔天空,免不了胡话连篇。下面是他们说的几句话,哪些是他们说的胡话,胡话“胡”在哪?
1、布尔什维克党真伟大,其制定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战胜国内外敌人奠定了基础。
2、列宁同志更伟大,通过新经济政策,坚决消灭资本主义经济,使苏联人民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3、斯大林同志也很伟大,他发明的苏联模式,促进了苏联经济的高度发展,大大提高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苏联人民的普遍欢迎。
4、没有斯大林体制,苏联不会发展这么快,没有斯大林体制,苏联也不会解体这么快。
5、苏联不愧是社会主义的老大哥,经济发展这么快,对于他们的建设道路,我们要在我国全面推广。
第四部分:课后反思
课后复习,构建本课知识结构。
单一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无法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工业社会
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资本主义经济危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创新
建立
改革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主义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调整
斯大林模式
20C30年代中期
新经济政策1921—1927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20070315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