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年级文科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含答案):第二单元第12、13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年级文科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含答案):第二单元第12、13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6 23:1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明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年级文科班必修二学案
GMSZLISHI20160322
第12、13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
1.
形体修饰——断发易服
原因
表现
特点
服饰
①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的传入)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平等思想的影响。(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政府政策、法令的推动(清政府、民国政府)
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中山装与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受西式服装传入的影响,但仍保留传统的民族特色,呈中西合璧的趋势。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辛亥革命后,结辫陋习革除;但缠足陋习屡禁不止。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二.
休闲娱乐——报刊电影
概况
影响
报刊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传播时事、娱乐生活、普及科学、开阔视野
电影
1905年,京剧短片《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三. 礼仪习俗——移风易俗
原因
社会习俗
演变表现
特点
(1)西式礼仪的传入。 (2)民主共和精神的影响。 (3)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推动。
礼仪
见面礼:跪拜、作揖——鞠躬、握手称谓:“大人”、“老爷”——先生、君
由受封建礼教束缚,陈腐、刻板变为彰显平等、自由文明精神。
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恋爱自由
集中于通商口岸,内地及农村几乎没有变化。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新旧杂陈。
葬礼
厚葬——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
四、交通、通讯工具
类别
项目




影响
交通
铁路
1、1881年,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引起争论;2、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落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促进信息交流、开阔人们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水运
诞生的标志: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_
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18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通讯
邮政
“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电报
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自办电报开端。
五.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1.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根本原因)
2.政治:政府改革和进步政治运动的推动
3.经济: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4.思想: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六.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发展
2.各地间存在严重不平衡
3.中国社会生活虽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知识点拨]
1.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支持缠足,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3.报刊、影视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4.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
5.近代新式交通之所以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主要是因为它直接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从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了更多的新事物,间接导致了小农意识淡化,代之以开放、文明的观念。
第二部分
自学检测
1、《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2、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之后的“剪辫易服”,对头发苛求的背后是复杂而隐晦的历史流动。影响近代国人头发命运的因素有
①政治统治 ②反清斗争 ③西学东渐 ④民族政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民国社交礼仪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体现了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1913年章太炎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该广告反映出中国社会
A.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
B.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C.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
D.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
5、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
A、报纸
B、电影
C、组织工人运动
D、发动民众起义
6、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
B.航运
C.航空
D.电报通讯
7、1876年《申报》:“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8、近代中国内陆仍然使用竹排或牛羊皮筏子运输载客,而不用轮船,造成这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的影响程度不同B、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
C、地理环境不同D、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9、清末打油诗:“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反映了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10、1869年《教会新报》:“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例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旧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11.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12.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放映的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资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还数十年前,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废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我们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把许多侮辱去掉。
——《孙中山年谱长册》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
不利中外邦交
不利机器化生产
不利行军作战
不美观不卫生
外国人会笑话我们中国
(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
是民主革命的需要
是推翻清朝的象征
是摆脱民族耻辱、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行为
(3)试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相同点。
都认为断发剪辫不是一般的移风易俗,而是关系到民族自尊心和国家的振兴。
第四部分:课后反思
1、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新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后复习,构建本课知识结构。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