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6 08:4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郭沫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了解五四时期的时代背景及现代新诗的内涵与形式。
通过诵读,抓住关键意象,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体会作者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学习目标
文学常识: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现代诗歌特点主要有:1.形式自由;2.内涵开放;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
关于作者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沫若”两字源于他的家乡的两条水:沫水(即大渡河)和若水(雅河,又名青衣江)。
1914年留学日本,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
著名作品
郭沫若
(1892-1978)
诗歌:《天上的街市》《天狗》
《凤凰涅槃》《炉中煤》煤》
诗集:《女神》(第一本新诗集)
戏剧:《屈原》《王昭君》
《蔡文姬》《虎符》
写 作 背 景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到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人写下的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写 作 背 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怎么读,怎么理解
解读标题
放声号叫(háo)。立在地球边上放声号叫,大声呼喊。
吹响号角(hào)。立在地球边上吹响号角。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háo
解读标题
巨人立在地球边上,他能“全方位”俯瞰地球,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与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诗歌的标题,给读者展示是一个巨人的形象。
诵读诗歌 整体感知
1.听朗读示范,感受诗情。
2.自主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阅读全诗,全诗可以分为哪些部分,每个部
分是什么内容?
4.思考诗句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有何特点?
这些意象的描写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阅读全诗,全诗可以分为哪些部分,每个部分是什么内容?
全诗共七节:
(1)第一部分:前四节,先写眼前的景物,诗人站在地球边上,放眼望去,大声欢呼,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滚滚的洪涛;
(2)第二部分:第五至第七节,产生联想,对力的高度赞美。希望人们能够掌握它,驾驭它,表演“力的舞蹈”、演奏“力的音乐”、抒写“力的诗歌”、激荡“力的律吕”。
分析意象
问题:1、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问题:3、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示了大自然所里和壮丽的特征,另一方面,抒发自己“毁坏”“创造”“努力”的主观感受,和对“力”的赞美。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问题4: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
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问题5
你怎么理解“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句话?
无限:形容太平洋之大,面积大,力量大,要把地球推倒。
太平洋推倒地球:
推翻、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
时代背景:1919年 五四运动
违背常理→寓意/象征、时代背景
问题6
“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诗歌中的“滚滚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
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五四”精神也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
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问题7
作者喊出:“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要“毁坏”什么?要“创造”什么?要“努力”什么?
毁坏,指毁坏一个旧世界,推翻束缚人们的旧思想、旧道德;
创造,指创造一个新世界,创造新的宇宙,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
努力,呼唤青年要坚持,有理想,有担当与责任,改变弱国愚民的状态。
问题8:“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
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
的深刻含义?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问题9:如何理解诗歌中的 “力”字
①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
②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
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问题10: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
提示:修辞方面、句式方面、标点
(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象征、拟人)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
(4)叹号的使用
总结:
文本特色
1、想象奇特、雄浑奔放
2、构思精巧、想象奇特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
结构梳理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白云 →
怒涌
洪涛 →
汹涌(滚滚)
毁坏、创造、努力
赞美和歌颂“力”
摧毁旧世界
创造新生活
诗人对大自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是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诗中出现的云的怒涛、海的狂潮,诗中反复歌咏的“力”就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而诗人所着力赞颂的“力”,也是全诗的诗眼所在。“力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力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明。诗人对“力”的歌颂,歌颂了它的形态,它的声响,它的韵律,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文本主旨
这首诗具体展现了“五四”精神哪些方面的内涵?
自我意识的觉醒
追求个性的解放
充满青春的激情与力量
敢于推翻一切旧势力的豪勇
敢于创造新局面的胆魄
放眼寰宇的眼光
保持奋进的姿态
“五四”精神的具体化
课堂小结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以自然景物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表现了五四青年对旧文化、旧传统进行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
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力量、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作业:
1、朗读诗歌,深刻体会诗歌、
所展现的时代精神。
2、预习《红烛》,初步理解出
红烛的象征意义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