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短歌行
汉乐府旧题
因其声调短促,故名。
多为宴会上唱的乐曲。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语言特色:四言,质朴刚健,运用比兴
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
3.思想感情:曹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
及建功立业的渴望。
4.背诵《短歌行》全诗
乐府
一、官方机构(音乐机构)
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机构。
公元前112年,乐府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用来训练乐工,收集编纂各地汉族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二、诗歌体裁
1.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代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2.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乐府诗的体裁
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
行:《兵车行》(杜甫)《长歌行》《十五从军行》
吟:《白头吟》(卓文君)《秦中吟》(白居易)
引:《李凭箜篌引》(李贺)
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此外还有:谣、辞、操、弄、咏等
建安文学
公元196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他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及其相前后的文学创作,习惯上称为“建安文学”。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时代文坛领袖,他们以特殊的身份,吸引文人(后有“建安七子”),开创一代文学风气。作品把忧伤时乱、感叹人生、渴望功业的情感糅合在一起,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悲凉慷慨的时代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李白有诗云:“蓬莱文章建安骨。”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
阮瑀、应玚、刘桢昂
曹操(155—220)
东汉末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qiáo(今安徽亳州)人
谥武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建安风骨: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yǔ、应yīnɡ玚yáng、刘桢
关于曹操
最得意的政治策略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最成功的军事行动是官渡之战,
最失误后悔的事件的是放走刘备,
最惨痛的失败是在赤壁之战,
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
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
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
最无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曹操
(155-220)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已经54岁,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设酒宴请诸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题 解
《短歌行》
是汉乐府曲调名,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曹操《短歌行》共二首,其中第一首非常著名。此诗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
什么叫短歌
在《乐府解题》中,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长歌
热烈奔放、慷慨激烈
短歌
节奏短促、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1.听朗读,注意字音,跟着默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p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但为wèi君故,沉吟至今。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u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qì阔谈讌yàn,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zā,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bǔ,天下归心。
2.齐读:注意四言诗的整齐与短促,节奏与轻重。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3.再次齐读:揣摩情感,尝试读出悲凉之感。
细品诗歌
本诗表达曹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以此,我们可以将诗歌分为两部分。
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对酒当歌,……唯有杜康。
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青青子衿,……天下归心。
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面对
几何:多少
面对着酒与歌,人生还剩多少。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去日:逝去的日子
苦:副词,很
就像早晨的露水,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慨慷:慷慨,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
当以:没有实义
席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思难以忘怀。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相传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只有酒。
比喻
设问
借代
宾语前置
设问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
自问自答。
陶渊明《饮酒·其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借代
形式表现为一个名称代替另一个名称,这是借代定义的最基本要素。
相关性:借体与本体事物之间必需有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时”,才能构成借代。
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思考:曹操的建功立业与一般文人(如苏轼、辛弃疾等)的建功立业有什么区别?
身份核心与权力基础不同
1. 曹操:政治家与军事统帅的功业
核心身份:曹操首先是乱世枭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他的功业建立在实际政治权力与军事征服之上(统一北方、屯田制、唯才是举等)。
权力来源:通过武力割据(“挟天子以令诸侯”)、制度革新和政权建设实现功业,直接掌握国家机器。
目标:重塑天下秩序,建立实际统治(虽未称帝,但奠定曹魏基业)。
2. 苏轼、辛弃疾:文人的政治抱负
核心身份:二人本质是士大夫文人,政治参与需依附于既有皇权体系。
权力局限:即使身居高位(如苏轼任翰林学士、辛弃疾任安抚使),权力也受制于君主和官僚系统,无法主导国策。
目标:在体制内实现改革(如苏轼的地方治水、辛弃疾的练兵抗金),但始终是“执行者”而非“决策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衣服的交领。
悠悠:长远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穿青色衣领的学子,我对你的思虑连绵不断。
《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 yí通“贻” 给、寄)音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用典,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沉吟:沉思吟味。这里指思念和倾慕贤人。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思念倾慕到现在。
用典
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诗句。
一、用事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用法:悼念亡友。
【烂柯】晋人王质进山打柴,见二童下棋,终局斧柄已烂,下山才知过了一百年。用法:世事变迁。
(二)反用: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典故: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感叹地说:“人应该活得潇洒舒适,怎么能为了使自己显声扬名而远离家乡在外地做官。毅然辞去官职,返回家乡。
用法:弃官归隐
作者反用“张翰思归”典,写明自己不愿忘怀时事,弃官归隐,表白抗金的决心。
二、用诗句
(一)引用:在古诗词中直接援引前人的诗句、文辞或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表达效果或文化内涵。
春残 唐末五代·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临江仙 宋·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翁宏:本是指已是春残,落花无数,诗中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正在消逝,欢娱难再,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一模一样。
晏几道:美人独立庭院,对着飘零的落英,看着成双成对的燕子在微微春雨中飞来飞去,描绘出了一幅极为清美的景色,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四)化用:也称作“借用” “套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山园小梅 北宋·林逋bū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实则脱胎自南唐江为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江为残句既没有写出竹影的特点,也没有道出桂花的清香,且是残句没有完整的诗词,所以没能构成意境和主题。
林逋这一改,简直是画龙点睛之笔,把梅花写得形神活现。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呦呦:鹿叫的声音
苹:艾蒿。
鼓:弹
鹿群呦呦欢鸣,啃食着原野的艾蒿。我有嘉宾到来,我将奏瑟吹笙迎接。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用典,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
求贤若渴:对贤才的礼遇。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掇:拾取,摘取。
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可以摘取?我的忧愁从这里来,不可以消除。
月亮 比喻
以明月喻人才
求贤若渴:贤才难得的忧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枉:枉驾,敬辞。称对方来访自己,受委屈了。
用:以,连词,来
相:偏指一方 ,可代指“我”
存:问候,探望。
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
讌:同“宴”,聚会在一起吃酒饭。
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委屈您来探望我。久别重逢,欢饮畅谈,诉说往日的情意。
求贤若渴:想象贤才归己的欢快。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匝:周、圈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哪根树枝可以依靠?
比喻,将贤才比作“乌鹊”,
写出他们徘徊犹豫不知投靠谁的心态。
求贤若渴:述说贤人的现状。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厌:满足
吐哺:吐出嘴里的食物。
山不满足于它的高,水不满足于它的深。周公吐出嘴里的食物,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管子 形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中;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大。
(海不排斥水,所以能够成为大海;山不排斥土石,所以能成为高山;明君不厌恶人民,所以能实现人口众多;士不厌学,所以能成为圣人。)
用典,表示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人。
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前提。
《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用典,借“周公吐哺”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宋代朱熹: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
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常常连用。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用比兴来谈词,就是要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内蕴,也就是前人所谓要有“寄托”。
比兴
一、开篇的比兴引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以“对酒当歌”起兴,点明诗人饮酒作诗的缘由,同时引发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其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比兴手法的运用,将人生的短暂比作早晨的露水,易逝而难以把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深深忧虑。
二、求贤若渴的比兴描绘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借用了《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通过比兴的手法,将自己的求贤之心与古代恋人的相思之情相提并论,既显得含蓄委婉,又富有深情厚意,从而更加生动地表现了他对人才的珍视与渴求。
三、明月之喻与乌鹊南飞的象征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以明亮的月光和稀疏的星辰为背景,描绘了乌鹊向南飞翔的景象。
比兴手法的又一体现,它象征着贤才们在乱世中寻找归宿的迷茫与困惑。曹操以此自比,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愿意为贤才提供栖息之所,希望他们能够归附自己,共同成就一番伟业的愿望。
四、结尾的比兴升华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比兴手法的再次运用,以山的巍峨和海的深邃来比喻自己的胸怀宽广和志向远大。
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是以古代圣王周公为例,表明自己愿像周公一样礼贤下士,使天下英才心悦诚服地归顺于己。
曹操在诗歌中再三强调“渴望贤才”,正如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一厢心中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那么,曹操如此求贤若渴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发布一道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天下归心
英雄的慷慨悲歌
忧
人生苦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求贤不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功业未成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志
一统天下
《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
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
曹操(155-220 )
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
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
更有一种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短歌行》——求贤曲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