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任务驱动课件,含视频)-2025-2026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新教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戊戌变法(任务驱动课件,含视频)-2025-2026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新教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6 09:09:14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情境导入
甲午战败后,传统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作出了哪些探索?
观看视频——公车上书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统编版新教材
(2025秋季版)
课时标题 子目标题 具体变化
戊 戌 变 法 康有为与 公车上书 1.新增了导言有关康有为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的史实,并配图《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抄作);
2.新增维新变法的背景,即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构建因果联系,中法战争失败加剧民族危机、洋务运动失败促使知识分子寻求新的救国之路;
3.《人物扫描》增加了对梁启超拜师康有为的史事。
维新运动 的开展 1.新增《材料研读》梁启超《变法通议》的内容,并设置问题深入探讨变法的措施;
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变文字叙述为表格整理,便于学生识记。
2.新增《学史崇德》,新增了谭嗣同为变法献身的精神激励更多后来人继续探索救国之路。
3.新增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的阐述。
新教材变化
核心素养目标
新课程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上书、推动维新变法的史事,结合此前所学,认识维新运动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历史解释)
2.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维新思想,阅读材料,感受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爱国进步精神。(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举措并开展讨论,知道戊戌政变,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感受谭嗣同等人矢志为变法献身的精神品质。(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CONTENTS

康有为与公车上述

维新运动的开展

百日维新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创设情境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期间,因受中法战争战败刺激,第一次向光绪皇帝上书,直言外患交迫、列强环伺,国家“在危急存亡之间,未有若今日之可忧也”。他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项主张,请皇帝赶快实行,认为只要变法,“十年之内,富强可致”。
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后来实现了吗?
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抄件)
人物扫描: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游历,对西方式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91年正式在广州收徒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
康有为(1858-1927)
任务一:阅读教材和两则《人物扫描》,19世纪八九十年代涌现出哪些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人物扫描: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颖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慕名拜访康有为。他自认为对经文诗词颇有所知,康有为却指出那些都是无用之学,并向他讲解变法救国的道理。梁启超听完大为震撼,于是拜康有为做老师,后来成为维新运动的骨干。
梁启超(1873-1929)
中法战争后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任务二:阅读教材,表格整理公车上书的原因、发起者、主要内容、结果和意义。
原因
发起者
主要内容
结果
意义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了四项基本主张: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若将练兵也并入变法,则为三项基本主张。
变法主张的具体内容:富国、养民、教民、改革内政外交四个方面,其中,改革内政外交最大的亮点,特别是设置“议郎”的建议(仿效西方的议员,试图在中国实行民主制度。)
1895年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
康有为、梁启超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没有上达光绪皇帝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运动的开展
创设情境
维新派是如何传播变法思想的?
严复《天演论》
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在该书按语中指出,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改革自强,就会亡国灭种。
任务一:观察图片,维新派在组织上和宣传上做了哪些工作?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刊
宣传上:创办报刊,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其中影响较大的报刊有上海《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
组织上: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最重要的是康有为组织的强学会。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认识:维新思想借助报刊在各地广泛传播。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提倡学习西方、改造中国。
《时务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宣传西学,倡言民主、鼓吹变法。
材料研读: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任务二:梁启超提出了哪些主张?他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
梁启超认为变法的根本在于培养人才,而前提是改革官制。
|解读丨这段材料出自梁启超《变法通议》中的《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30余年创行新政,并没有抓住变法的根本所在。他认为变法的本原在于人才,必须广设新学,培养大量懂得新法新政的人才,才能实现真正的变革。但是育人才、开学校,必须变科举,改革整个教育、人才和官僚体制,这意味着,变法必须以改革官制为前提。这段材料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维新派的基本主张,即通过制度变革救亡图存。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
人物扫描
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后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甲午战争爆发后,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
严复(1854-1921)
任务三:阅读《人物扫描》,严复主张什么思想?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提倡学习西方、改造中国,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
认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爱国进步精神。
《天演论》

百日维新
创设情境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维新变法运动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了质的飞跃。
与洋务运动相比,戊戌变法的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哪里?
戊戌六君子
任务一:阅读教材,思考康有为等维新派为什么会推动百日维新运动?百日维新为什么又称为“戊戌变法”?
原因: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更为深重)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推动下,光绪皇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经过: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发布一系列变法诏令。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胶州湾事件
光绪皇帝(1871-1908年)
任务二:百日维新的主要举措有哪些?选择感兴趣的变法措施,谈谈你的认识。
总体来看,百日维新的一系列举措在洋务运动基础上有很大发展,并涉及制度层面,改革更加系统,影响范围更大。但短期内骤然推行大量新政举措,使改革的阻力较大,旧有的官僚体系也难以承受,影响了改革的实际效果。这些举措中没有涉及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反映出维新派力量的软弱。
领域 主要措施 影响 评价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
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教育 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
创办京师大学堂
军事 创建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提高政府效率,扫除变法障碍
有利于更多社会阶层参与政治,促进政治民主化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有利于提升财政透明度,减少腐败,增加财政收入
有利于打破思想牢笼,选拔更多实务人才
改革学校教育,培养更多新式人才
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国防实力
是对洋务运动的延续和发展,阻力相对较小。
官制改革极大触动了旧官僚的利益,使变法遇到很大阻力。
触及了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同样面临很大阻力。
是对洋务运动的延续和发展,但维新派不掌握军队实权,军事改革进程主要被旧官僚控制
京师大学堂匾额
京师大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为广育人才,讲求时务,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不过规模非常有限,学生总数仅200余人。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京师大学堂停办,1902年复校,增设预备科及速成科等,速成科又分为仕学馆和师范馆,后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同年,京师大学堂设政法、文学、格致、工科四科,到1910年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毕业生分别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头衔。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原师范馆发展为北京师范大学。
学史崇德
戊戌政变时,谭嗣同拒绝出走,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等人被捕后,被押往菜市口行刑。他正气凛然地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倒在屠刀之下。谭嗣同矢志为变法献身的精神,激励更多后来者继续探索救国之路。
谭嗣同(1865-1898)
任务三:百日维新的结局如何?阅读谭嗣同对生死抉择的感悟,你有何感受?
结果: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诏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感悟:维新人士对探索救国道路的不懈追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谭嗣同主动选择留下,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死来唤醒民众,激励国人继续探索救国之路。
观点一: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观点二: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任务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会失败?
局限性(失败原因):由于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
性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同时,戊戌变法也是中国先进分子对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反应,带有鲜明的救亡图存色彩。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戊戌变法也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影响: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在朝廷内部和地方上,旧社会势力任然占着绝对优势。维新派希望依靠一个并无多少石泉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就终究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任务五:“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领导力量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向西方学习 科技、军事与教育 政治制度、经济、军事与教育
影响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结果及原因 失败的原因 由于清朝政治,洋务运动求强求富的目标没有实现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 失败的原因
由于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
相同点 ①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民族危机严重
②改革措施都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
③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启示 ①要想改革成功,必须在改革前扫清障碍,由改革派掌握实权
②革命或改革要充分发动群众,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课堂小结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6.戊戌变法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的开展
背景:洋务运动不足以救国,维新变法思想出现
公车上书:《马关条约》即将签订,康有为、梁启超主张拒和、迁都、变法,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组织学会:康有为创办强学会
影响:推动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百日维新: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方面改革
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六君子遇害
创办报刊:《时务报》:梁启超《变法通议》、《国闻报》:严复宣传进化论
百日维新
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失败原因: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
真题检测
1.(2025·重庆)《马关条约》签订后第三天,光绪皇帝下诏,表示“嗣我君臣上下,惟期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材料表明( )
A.洋务派筹建海军举步维艰 B.民族危机刺激了革新意识
C.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D.实业救国的团体纷纷涌现
B
【解析】根据光绪帝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下诏“嗣我君臣上下,惟期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表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派筹建的海军覆没,排除A项;《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题干材料表明光绪帝决心变法,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团体纷纷涌现,排除D项。故选B项。
真题检测
2.(2025·四川泸州)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一些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他们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等,宣传变法图强。这一运动(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C.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D.直接推动了文学革命
B
【解析】根据题干“甲午中日战争后……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他们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等,宣传变法图强”可知,甲午战后的爱国救亡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通过创办《国闻报》《时务报》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想,在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直接推动文学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真题检测
3.(2025·陕西)刘古愚是近代陕西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办学校、出书报,认为只有行君主立宪之法,中国才能走上强国之路。这说明以刘古思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主张(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变法图强 D.民主共和
C
【解析】据题干“刘古愚是近代陕西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办学校、出书报,认为只有行君主立宪之法,中国才能走上强国之路”和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运动”“变法图强”直接对应维新派通过政治改革(如君主立宪)实现国家富强的核心主张,C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目标,与政治改革无关,排除A项;“实业救国”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救国思想,与题干中“君主立宪”这一政治主张不符,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革命派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目标,与维新派保留君主的立场矛盾。题干明确强调“君主立宪”,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