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课件+教学设计+学习单+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课件+教学设计+学习单+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6 11:43:41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语文园地三》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语文园地三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版本:统编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梳理“有目的地阅读”相关方法,养成带着目的进行阅读的良好习惯。 2.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入迷”的样子。 3.会运用先总说观点,再分步说明理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4.朗诵并背诵《春日》。
课前学习任务
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你运用了哪些阅读方法。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关于有目的阅读,你有哪些心得和大家分享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二】 我见过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的时候入迷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三】 话题一:竞选班级体育委员 话题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 我选择了话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的学习资源
描写春天的古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语文园地三》分层练习(含答案)
新课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
①学习根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②积累古诗词《春日》。
③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写出人入迷时的情景;学习说明理由时,用逐条列举的表达方式。
一、梳理心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带着目的去阅读”的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享作品。
将课堂上完成的片段描写读给家人听。
三、背诵古诗。
背诵古诗《春日》。
参考答案:
一、略
二、略
三、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语文园地三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

交流平台
学习了这个单元,我知道了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学习了这个单元,我知道了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说发现:
本次交流平台,我们要学习怎样围绕“有目的地阅读”来制订合理的阅读策略,知道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要不断巩固、运用本单元学习到的方法,养成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可以节约我们的阅读时间,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让我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
议方法:
从本单元的学习中,我觉得“有目的地阅读”可以归纳出一些基本策略:第一步,明确阅读文章的目的和任务;第二步,大致浏览文章,根据阅读目的确定相关段落和内容;第三步,细读相关内容,选择
适合的阅读方法,如找出中心句、提取关键信息、勾画关键词;第四步,查找其他资料,整合信息,解决问题,完成阅读任务。
议方法:
比如在阅读《竹节人》这篇课文时,如果阅读目的是学会怎样玩竹节人,那么就应该重点阅读第8~15自然段;如果阅读目的是体会竹节人带给人们的乐趣,那
么就应该仔细阅读第16~19自然段;如果阅读目的是讲一个和老师有关的故事,那么就应该仔细阅读第20~27自然段。
演练台:
如果本期班会的主题是搜集关于故宫的奇闻轶事,班级汇编《故宫故事会》,那么阅读《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应当重点阅读第几则材料?
参考答案:应当重点阅读第二则材料。
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对某件事入迷的样子。读一读,试着写一写类似的情景。
读一读,说一说: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他们的入迷?
词句段运用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了口气。
三个片段都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入迷,有的片段还抓住了人物嘴里发出的声音、脸上的神态,或通过旁观者的感受来表现人物的入迷,还有的片段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入迷。
说特点:
我发现:这三个片段都是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并由此产生的联想,写出了人物入迷的样子。
同学们,仿照例句试着写一写某个人读书时入迷的样子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练台:
参考答案:他仔细地盯着书,细细地品读着书中的内容。他有时开心地笑着,有时眉头紧蹙,好像要哭的样子;有时又深深地叹气,令人捉摸不定,好像已经与书中的世界融为一体。书中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牵动着他的喜怒哀乐,使他沉溺其中。每读完一篇,他就轻轻地合上书本,闭上眼睛陷入沉思,似乎是在回味书中的那个世界。
读下面的例句,注意加点的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选择一个话题,用这种方法说一说。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0℃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
·
·
·
·
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
·
·
·
·
说发现:
我发现:这种方法可以使想说的话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能更加清楚地介绍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这句话首先是总分结构,先总说,再分说;其次是很有序地列举出相关条件,逐条说明;再次是几个条件之间用分号隔开。这种方法一是可以把观点表达得很清楚,便于读者抓住要点;二是可以把理由表达得很有序,条理分明。
议方法:
“一是……二是……三是……四是……”分条列出了四个条件,让人一目了然。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说明理由,表达观点哟!下面两种情境中,你会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呢?试着写一写吧!
情境一:竞选班级劳动委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练台:
参考答案:我觉得担任劳动委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一是热爱劳动;二是有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地为班集体做贡献,能够为老师和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是有一定经验。我觉得自己非常符合以上几点,可以胜任劳动委员这一职务。
情境二:请求妈妈允许自己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练台:
参考答案:妈妈,我希望每周三放学后能踢一会儿足球。首先,我特别喜欢踢足球;其次,踢足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能锻炼身体;最后,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绝对不会影响我的功课。请您答应我的请求吧!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bīn
/
/
/
/
/
/
日积月累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古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待过的泗水之畔去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奇景物映入眼帘。轻易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译文】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浅显明白,写的是诗人游春踏青时的所见所感,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但是如果我们联想到朱熹是宋代理学家,就会发现他写的诗蕴含着一些深刻的哲理。其实这首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
【赏析】
(儒家),因为春秋时期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因此所谓“寻芳”指的是求圣人之道。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万紫千红”则比喻儒学的丰富多彩。这首诗实则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拓展:
朱熹的诗多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下面两首诗我们曾经学过,你知道其中蕴含的哲理吗?请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 单元 三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
学习 目标 1.学习根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2.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写出人入迷时的情景;学习说明理由时,用逐条列举的表达方式。 3.积累古诗词《春日》。
重点 积累朱熹的诗《春日》。
难点 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和逐项说理的表达方式。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的前面为我们布置了两个任务,一个是要我们设计故宫博物院参观路线图;一个是要我们详细介绍一处景点。你是怎样完成这两项任务的? 2.学生自由说。 3.教师小结:我们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就没有必要把四份材料仔仔细细读一遍,而是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做的任务是介绍太和殿这一处景点,则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 4.同学们再想一下,我们在学习《竹节人》时,如果你的阅读任务是“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你在阅读时应仔细阅读哪些部分呢? 5.教师再次小结:我们要仔细阅读的是与制作和操作这种玩具相关的部分,对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一部分,就可以粗略地浏览一下。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做,出示: 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课件】 板书:阅读目的——阅读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入手,来思考根据任务选材料的问题,便于学生学习,从已有的知识基础得出新的认识。】
二、词句段运用 (一)看例子,仿写人物入迷的情景。 1.请同学们分别阅读情景描写的三段文字,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2.指名同学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谈谈认识,说说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情景,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分别点评,点拨指导。 ①第一段文字描写的是一群同学围观竹节人搏斗的情景。这段先写了地点,然后从围观者人数之多、动作、声音、注意力等方面,写出了围观者围观时的情景,从侧面写出了竹节人搏斗的诱惑,或者说玩竹节人给大家带来的无穷的乐趣。 ②第二段文字描写的是座位后面同学看前面同学玩竹节人的情景,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是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出玩竹节人是多么有乐趣的事情。 ③第三段文字写的是罗丹忘我工作的情景。这段话中有对罗丹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还运用了想象和夸张。大量的细节描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罗丹。 4.教师总结:写人物入迷的情景,要写出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还可以用上夸张、想象。 板书:入迷——表情、动作、语言…… 5.出示:【课件3】试着写一写人物入迷时的情景。 ①爸爸看电视或者看书入迷了…… ②两位老爷爷在大树下下棋入迷了…… ③美术老师画画入迷了…… …… 5.学生交换阅读,互相提提建议。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三段文字后先自己感悟,看三段文字都描写了什么,然后教师点拨,让学生知道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人入迷时的情景的,更要知道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人物的入迷程度,使学生在今后写作时学习细节描写,积累人物入迷的相关句段。】 (二)学习用序数词逐项说明理由的表达方法。 1.学生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部分一段话,注意加点的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的好处。 2.分组交流讨论:你从这段话中发现了什么?你认为用这种方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3.教师检查,指导: ①这段话讲的是人们认为的天体上的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作者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板书)的方式,把四个条件一一列举出来了。 ②用这样的方式说明理由会使听众或读者觉得条理清晰,理由充分,说理性强,说服力大。 板书:说理 4.请同学们从下面两个选题中自选一个,用自己刚刚学到的方式讲出自己的理由。 5.学生汇报,师生评价,主要评价依据: ①是否用上了刚学到的方式; ②理由是否充分,并且相互独立,与其他各项没有交叉或相容关系。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评价,目的是为了让全体同学明确:说明理由、表达观点时,理由要充分合理,条理清晰,不含糊其次,不语无伦次。】
三、日积月累 (一)指导预习   1.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春日》。   (2)简介作者。(板书:朱熹)(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3.板书:《春日》 解诗题:“春日”的意思是在春天里。 (二)逐句学习,理解诗意   1.出示:【课件】“胜日寻芳泗水滨”。   胜日: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 滨:水边。   全句的意思: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2.出示:【课件】“无边光景一时新”。   光景:风光景物。 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   全句的意思:那里风光无限,刹那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3.出示:【课件】“等闲识得东风面”。   等闲:随意。 识得:认识到。   东风面:春天的面貌。我国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全句的意思:哪里都可以领略到春风的气息。   4.出示:【课件】“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全句的意思: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象。 (三)欣赏诗句,体会意境   1.诗中哪一句描写了作者看到的景色 (“万紫千红总是春。”)   你能想象出作者当时看到的景致吗 (在春风的吹拂下,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景色的 (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机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四)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出示:【课件】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练习背诵。自由背,同桌背。 【设计意图:按照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欣赏诗句——练习背诵这样的步骤安排对古诗的学习,符合古诗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积累。】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阅读目的——阅读方法 入迷:表情、动作、语言…… 说理: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春日》 朱熹
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语文园地共有三项内容。 “交流平台”的教学,是让学生逐步养成一个读书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了课文《故宫博物院》和《竹节人》的阅读任务,然后分别讲了根据阅读任务选用的不同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认识提高了。 “词句段运用”有两段内容,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自读感悟——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相互评价”的顺序,学生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很容易听懂老师的指导,认识上有了提高,练习卓有成效。 “日积月累”栏目要求学生积累朱熹的《春日》,我安排了如下的教学结构:自读预习——理解诗句——欣赏诗句——练习背诵。学生在充分理解、学会欣赏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背下来了,可谓水到渠成。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日积月累”的教学时间仓促了一些,因为前面部分的教学占用时间过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到时间分配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