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一、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中的经典篇目,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本单元以“古典诗歌”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作品,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与审美追求。苏轼借对赤壁古战场的凭吊和对英雄周瑜的追慕,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感慨,展现了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全词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语言精练而富有张力,是学生感受宋词豪放风格、体会文人情怀的重要文本。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宋词有初步接触(如之前学过柳永、李清照等婉约词),但对豪放词的风格特点及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解较浅;能感知词句的表面含义,但在理解“景—情—理”的深层关联、把握作者复杂情感(既有豪情又有悲慨)及探究“怀古”主题的文化意义等方面需要引导。此外,学生对历史典故(如赤壁之战、周瑜形象)的背景知识储备不足,可能影响对词中意象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言词汇(如“樯橹”“纶巾”“华发”等),理解词句的基本含义;
赏析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的语句,品味精练传神的语言(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感)。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词的行文思路(从“赤壁之景”到“周瑜形象”再到“自我感慨”),把握“景—人—情”的逻辑关联;
对比周瑜的“英姿勃发”与词人的“早生华发”,分析作者复杂情感(豪情壮志与壮志未酬的矛盾)。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豪放词“雄浑壮阔”的风格特点(雄奇的景物描写、昂扬的人物塑造、旷达的情感基调);
通过诵读与想象,体会词中壮阔的自然美与深沉的历史美,培养审美体验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怀古”题材的传统内涵(借古人古事抒己怀)及苏轼对传统怀古主题的创新(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哲思结合);
感悟苏轼面对挫折时的旷达胸襟,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启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词中写景、咏史的精彩语句,把握豪放词的风格特点;理解作者借周瑜形象寄托的情感。
难点:体会词中“豪情”与“悲慨”的交织,探究苏轼“旷达”的人生境界;理解“怀古”主题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初读(正音断句)、品读(想象画面)、悟读(体会情感)层层深入,感受词的气势与韵味。
情境教学法:借助赤壁实景图片/视频、配乐朗诵,创设历史情境,辅助学生进入词的意境。
问题引导法: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如“词中哪些句子写景?有何特点?”“周瑜的形象如何?与词人有何关联?”),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比较阅读法:对比婉约词(如柳永《雨霖铃》),明确豪放词的风格差异;对比苏轼其他作品(如《定风波》),深化对其旷达思想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湖北黄州赤壁(文赤壁)的实景图片(陡峭山崖、奔腾江水),并播放一段江水拍岸的音频,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的‘乱石’‘惊涛’,你会联想到什么?如果让你为这样的场景配一首诗词,你会选择怎样的风格?”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倾听音频,自由发言(可能提到“壮观”“震撼”“适合豪迈的诗词”)。
【教师总结】引出课题:“一千多年前,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时,也曾站在这片江边,面对相似的景象,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感受苏轼笔下的赤壁风云与他的人生感慨。”
(二)初读感知:正音识意,整体感知
任务一:自由朗读,标注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的字词(如“樯橹(qiáng lǔ)”“纶(guān)巾”“酹(lèi)江月”),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决读音与基本含义。
任务二:听读正音,划分节奏
教师播放名家朗诵音频(推荐濮存昕或方明版本),学生边听边标注停顿(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如“乱石穿空”要读得高亢,“早生华发”要读得低沉)。
任务三:概括内容,初谈感受
提问:“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读完后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引导学生用短语概括,如“赤壁的壮丽景色”“周瑜的英雄事迹”“词人的感慨”;感受可能是“豪迈”“大气”“略带悲凉”)。
(三)精读品析:景·人·情,层层深入
环节1:赏“赤壁之景”——雄奇壮阔
【问题链】
① 词的上阕中,哪些句子是纯粹写景的?请用原文回答。
② 这些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提示:从视角、色彩、动态等角度分析)
③ 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学生活动】
找出写景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聚焦后三句核心写景)
小组讨论后分享:
视角:远(“大江东去”)→近(“乱石”“惊涛”);仰视(“穿空”)→俯视(“拍岸”)。
色彩与动态:“乱石穿空”(陡峭高耸,视觉冲击),“惊涛拍岸”(力量感),“卷起千堆雪”(白色浪花,比喻生动)。
作用:渲染雄浑壮阔的氛围,为下文英雄人物的出场铺垫(“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教师点拨】总结:“苏轼笔下的赤壁,不是静止的风景,而是充满力量的生命场——‘穿空’的乱石、‘拍岸’的惊涛,仿佛历史的呐喊。这种‘雄奇壮阔’的景,正是豪放词的典型特征。”
环节2:品“周瑜之形象”——英姿勃发
【问题链】
① 词中哪几句集中描写了周瑜?请找出并翻译。
② 周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提示:从身份、外貌、行为、结果等角度概括)
③ 苏轼为何要浓墨重彩地写周瑜?这与他的自我有何关联?
【学生活动】
找出咏史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翻译并概括形象:
身份:东吴名将(“公瑾”是周瑜的字,“三国周郎赤壁”点明);
外貌与气质:“羽扇纶巾”(儒将风度,从容潇洒),“雄姿英发”(年轻有为,意气风发);
行为与功绩:“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赤壁之战,轻松破曹,突出其军事才能)。
关联自我:学生结合注释(苏轼写此词时47岁,被贬黄州,仕途失意),讨论:“周瑜34岁就建立不朽功业,而苏轼此时已近暮年,却一事无成,这种对比让他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教师点拨】总结:“周瑜是‘风流人物’的典型——年轻、英俊、有谋略、有成就。苏轼写周瑜,实则是以‘英雄’为镜,映照自己的‘凡人’困境:同样的长江,同样的赤壁,古人建功立业,自己却壮志难酬。这种对比,让豪情中生出悲慨。”
环节3:悟“词人之情”——豪迈与悲慨交织
【问题链】
① 下阕最后五句(“故国神游……一尊还酹江月”)是词人的直接抒情,表达了哪些复杂情感?
②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消极还是旷达?
【学生活动】
解读末句:“神游故国”(沉浸于对历史的想象),“多情应笑我”(自嘲:自己太多愁善感,为古人感叹),“早生华发”(感慨时光流逝,功业未成),“人生如梦”(对人生的哲思),“一尊还酹江月”(以酒祭月,超脱中带着释然)。
辩证讨论:“有人说这是消极的颓废,有人说这是豁达的超脱。你更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苏轼的生平(被贬黄州仍写《赤壁赋》、垦荒‘东坡’)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点拨】总结:“‘人生如梦’并非否定奋斗的意义,而是历经挫折后对生命的通透——功名利禄终会消逝,但精神的旷达可以永恒。‘酹江月’是将个人感慨融入天地自然,体现出一种超越自我的豁达。这正是苏轼‘豪放’的深层内涵:既有‘乱石穿空’的壮志,也有‘一尊还酹’的通达。”
(四)拓展探究:豪放风格与怀古主题
【任务】对比阅读:提供柳永《雨霖铃》(婉约词代表)的写景与抒情片段(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提问:“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两首词在风格上有何不同?豪放词的核心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总结:
风格差异:《雨霖铃》——细腻柔婉(写离别之愁,景物凄清,情感缠绵);《念奴娇》——雄浑豪放(写历史之壮,景物宏大,情感激昂中见旷达)。
豪放词特点:题材上关注家国、历史(不局限于儿女情长);意境上雄奇壮阔(大景、大力量);情感上豪迈中蕴含哲思(不肤浅宣泄)。
【教师总结】:“《念奴娇·赤壁怀古》不仅是苏轼个人的‘英雄叹’,更是宋词从‘婉约’走向‘豪放’的里程碑。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豪放,不是没有悲慨,而是在悲慨中依然能看到生命的壮美;真正的旷达,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与自我和解,与天地共鸣。”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
“这首词以赤壁之景起笔,借周瑜之形象怀古,最终落脚于自我之感慨。它既有‘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又有‘早生华发’的人生叹息,更有‘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超脱。这就是苏轼——在逆境中依然能写出最壮美的诗篇,在失落中依然能保持最通透的心灵。”
(六)作业(分层设计):
基础层:背诵全词,整理文中重点字词(如“樯橹”“华发”“酹”)的含义。
提高层: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感悟(结合《念奴娇》与之前学过的苏轼作品,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拓展层: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中“黄州岁月”章节,了解苏轼被贬期间的真实生活,思考“苦难如何成就伟大”。
(七)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景:大江→乱石惊涛(雄奇壮阔) → 铺垫英雄
人:周瑜(英姿/功业) → 对比自身(壮志未酬)
情:豪情(江山如画)→ 悲慨(早生华发) → 旷达(一尊还酹)
风格:豪放(壮阔意境 + 复杂情感)
主题:怀古伤己,超脱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