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七上语文阶段测试】第二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5(原卷版+答案版+ppt)(湖南等地适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秋七上语文阶段测试】第二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5(原卷版+答案版+ppt)(湖南等地适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6 10:27:56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湖南等地适用)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弘毅学校组织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友情之珍】
挚友研学组的同学正在准备研学会的开幕式主持稿,下面是主持人写的一段开场白,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每当说起“朋友”一词时,我们内心 ① (①霎时 ②刹那)涌起一股暖流。高兴时,朋友可以与你分享快乐;失落时,朋友能帮你 ② (①储蓄 ②贮蓄)力量。朋友是一束阳光,温柔地照在你的身上;朋友是一首歌曲,在你忧伤时响起悠扬的曲调。拥有这样的朋友,便能安静我们受伤的心灵。有了朋友,我们的心就有了着(zhuó)落,有了依靠。与朋友携手前行,方能在人迹hǎn(罕)至处遇见 ① (①美不胜收 ②目不暇接)的风景!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在“拥有这样的朋友”前加“而”。
B.将“安静”放在“心灵”之后。
C.删掉“拥有”。
D.把“安静”改为“安抚”。
【交友之道】
损友敬而远,益友亲而近。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 校网站上发布了一个“你希望有什么样的朋友”的帖子,不少同学纷纷跟帖留言。
A同学留言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交个好朋友,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B同学留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朋友,可以成就一生的辉煌;不好的朋友,可能贻害一生。所以,我们要结交益友。
C同学留言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择友是一门学问,远离损友,与益友同行,你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材料二 小湘同学做了有关同学交友现状的调查问卷,下面是她对调查问卷的统计。
中学生交友现状调查统计表
交友标准
学习成绩 性格 其他
42% 49% 9%
交友目的
倾诉内心 帮助学习 其他
63% 33% 4%
材料三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不为所动,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摘编自《世说新语·德行》,有删改)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材料一告诉我们选择朋友时,一定要选择对自己有利的。
B.当代中学生在选择朋友时,大多数人以性格和学习成绩作为交友标准。
C.中学生交友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习,少数人是为了倾诉内心及其他。
D.管宁割席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结交诚信的朋友。
【解析】A.说法片面,应选择“益友”,而后互相帮助、共同成长;C.交友的目的主要是倾诉内心;D.告诉我们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5.小湘和妈妈就“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小湘妈妈认为结交朋友就该选择班级里成绩好的那些同学,面对这样的情况,若你是小湘,你认同这样的说法吗?请你联系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和自己的交友经历,以小湘的口吻向妈妈表达你对交友的看法与认识。(要求:150字左右)(4分)
示例:妈妈,我不认同您的说法。真正的朋友,会在我开心时和我一起欢笑,在我难过时给我温暖的安慰。《论语》中说交友要看是否正直、诚信、博学,而不是只看成绩。我有个朋友成绩不太好,但她很善良、正直,在我被欺负时会勇敢地站出来。所以我觉得只要朋友品德好、能知心、心灵契合,就值得结交,而不只是选择成绩好的同学。
【以诗会友】
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究朋友之谊。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白用“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赋予月亮人的情态,抒发对远行友人的思念和关切。
(2)“ 夜发清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中三个地点的连用展示空间转换之快,以突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杜甫惜谊,乱世江南逢故交,不禁感慨“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母亲弯腰
朱成玉
①我看到母亲在一里之外弯腰,她在捡拾农人秋收时遗落的麦穗;我看到母亲在十里之外弯腰,她在向上苍祈祷,可以有更多的恩赐落到我们身上;我看到母亲在千里之外弯腰,她在向岁月妥协,她在把自己交出去,她在慢慢变成句号……
②母亲用弯曲的腰身,换来了我们的笔挺。
③我看着她弯腰,看着她蹒跚而过,看着夕阳把暗夜推给她,她身上仅有的一点光亮,在挣扎,一闪一闪,我仿佛看见了她一生中的某些碎片。这些碎片,曾经汇聚成她生命中的太阳,现在,太阳沉没,光碎成一片一片,渐渐暗淡下去。我无法帮她把那些碎光拾捡起来,就像我的弯腰,永远不如她那样真实而又亲切。
④母亲弯腰的样子,像一棵被风吹拂的野草。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让她想到自己。她弯腰,为我们拾取生活中的惊喜。母亲,你看不见,就让我说你听吧。布谷鸟已经让春天撒满音符,梨花也让春天布满经文。我现在就想搬到离你最近的地方去!
⑤想到自己在外地工作那会儿,母亲在电话里总是很关注叶子,常常有意无意地唠叨:叶子又落了一地,我还没来得及扫,明天一阵风,怕是又要落下不知多少呢?你穿的衣裳是不是太薄?——这种由叶子到衣裳的跨越,只有母亲的思维可以做到。
⑥更多的时候,我会想起她无数次爬过的山,想起她无数次背回的柴火,年轻时一次比一次多一点点,年老时一次比一次少一点点,慢慢弯下去的腰身,便再也直不起来。
⑦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去种土豆,把土豆放进坑里,盖土,整个过程严肃而虔诚。我问母亲,土豆是不是死了?母亲笑了笑说,死了一个,会生出更多。起土豆的时候,母亲故意给我看土豆秧上结的一串串土豆,“看,我没说错吧。”我惊讶万分,那是多么神奇的“死而复生”。那是我和母亲一起弯腰的为数不多的画面。“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道理,即便五岁的时候我不懂,慢慢总会懂的。“面对死亡,不必恐惧”的信念,却在那个时候的心底扎了根。
⑧母亲渐渐瘦弱下去,但她的爱始终是丰饶的,就像我看到可以长出成串的土豆时的土地,那个时候的我就相信,土地是可以产生奇迹的。母亲也一样,对土地存有敬畏,在她眼里,自己的弯腰,与苦楚无关,那只是自己在向着大地行礼。母亲谦卑了一辈子,对人和事,从不过多索取,总是无穷尽地给予。哪怕老了,也要弯下腰去,对着深爱的土地,深深地鞠下一躬。
⑨母亲爱着一切,从无抱怨,她甚至爱上了自己的关节炎,在缓慢的疼痛里,证实着自己还活着。她说,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念想,摸摸我们的手和脸,闻闻我们的味道,都是她的幸福。所以,每当我因为生活中的不顺心之事而乱发脾气时,总是劝自己想一想母亲的宽和,在她的丰饶面前,我照见了自己的贫瘠。
⑩永远忘不掉那个画面——在我们又一次从她身边离开的时候,母亲执意要送我们。她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但是依然倚在大门口,“目送”着我们,迟迟不肯转身,她不知道我们已经上了车,仍旧在那里执着地挥手。
我的泪,硕大的,为母亲而流。母亲弯腰的背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镶嵌在那一日的黄昏里,再也抠不出来。
(选自《读者》,有删改)
7.下列对母亲形象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母亲是一个勤劳节俭、关爱孩子的人。
B.母亲热爱生活,懂得人生的哲理。
C.母亲是一个谦卑,热爱土地、敬畏土地的人。
D.写母亲关注叶子,表现母亲细心观察事物,热爱自然。
【解析】D.是表现母亲关心子女,细致入微。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首段从“一里之外”到“千里之外”暗示母亲一生为生活而付出,逐渐老去。
B.文章第③段中“光碎成一片一片,渐渐暗淡下去”暗示母亲的日渐衰老,“我无法帮她把那些碎光拾捡起来”则表达作者面对母亲老去的疼惜与无奈。
C.母亲因为迫切地想见到“我”,常常只穿着单薄的衣服,甚至不带围巾,“我”知道母亲匆忙间会忘记加衣,所以带了暖宝,母子彼此间的温情让人感动。
D.文章以《母亲弯腰》为题,简洁朴实而富含深意,既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还暗含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与感激之情。
【解析】C.“母亲因为迫切地想见到‘我’,常常只穿着单薄的衣服,甚至不带围巾,‘我’知道母亲匆忙间会忘记加衣,所以带了暖宝”于文无据。
9.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本文最后一段的理解。(4分)
以母亲“弯腰”的特写镜头收束全文,点明主题,首尾呼应。“母亲弯腰的背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镶嵌在那一日的黄昏里,再也抠不出来”指母亲当年那弯腰的背影,永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刻骨铭心。句子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与思念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我把嘴凑近流水
夏 真
①四月半,花老得快。吧嗒一声,落在书本上。翌日清晨,花瓣沾了露珠,便有了衰腐的气息。
②在医院,我凝视着病床上的父亲。【A】老父亲撑起头来叫唤我,如同一把旧斧子砍在树上,发出锈的声音。
③父亲是一块刚硬的石头。父亲性格刚直,不向外求,不存一丝坏心,不说人一句坏话。现在,这块石头渐渐腐蚀,一些器官已经老化,尘世皮囊呈现出一处处破碎:血栓,中风,房颤[1],肺部积水……
④我凝视着平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父亲朝着他的小女儿笑,笑容显露最大的慈祥和善良,但略微空洞,因牙齿露风。
⑤父亲在盛年时候,面容硬朗,像版画里棱角分明的鲁迅。现在,父亲原本硬朗的五官变得松懈,有些肌肉已经消亡——这是苍老在每一个肉体上发生的物质流失。眼窝陷了,牙齿掉了,嘴巴如一张风干的网向颚部收拢。呃,老人的嘴,渐渐是一张收拢的网,皱巴,退缩,消去了向外界捕猎能量的旺盛张力。
⑥父亲出院后,躺在家中的床上,有几次哭,一块老去的石头会流泪,为此我很难过。
⑦一次,父亲对着最热心的二姐哭:“颉,我软弱兮!冇[2]力气。”父亲尽管中风多年,但精神好时,仍喜欢慢慢走几步。他最喜欢去五马街坐坐,看老街上人来人往;吃上一碗长人馄饨,咀嚼这热而香的人间烟火,再坐坐,然后回家。
⑧又一次,父亲躺着翻日历,翻到他旧历七月生日那天,竟然伤感,还直流老泪,对母亲说:“今年生日,还过得上吗?”一个老人,对那一截生命的尾巴,有了一丝丝衰弱的恐惧与战栗。像一个孩子,梦醒了,嘴边那颗糖变成空了。不,这个譬喻不贴切。但父亲老了,更多时候确实像一个小孩,生日时由儿女陪着吃一顿,是重要而盛大的事。
⑨父亲退休前是一个小学校长。在更年轻的时候,他极能“打路走[3]”。每在教完书之余,他沿着故乡那条血脉一样蜿蜒而绵长的溪流,行行复行行,行行复行行。走过溪口,走过外潭,走到溪尾;溪尾返回,走过外潭,走回溪口——那是一条多长的路!跟着山峦一起绵延,随着谷风一起回溯。父亲当年打路走,挨家挨户去家访,免费辅导学生功课,助他们考上大学;也去朋友家喝酒,父亲嗜酒。
⑩【B】但年迈的父亲早已无法再去丈量大地,一屋一床,是一个中风老人从世界溃败下来的退缩之所。时间滴答滴答响于墙上的时钟,一屋之内,时间的回音如心脏的颤动。父亲房颤厉害。
服红参、黄芪。父亲在体力稍微恢复后,日常拿起钢笔写写字。他在纸上写:你们放心,我体力好些了……
生命是什么?问题太大,不能回答。有点像一张虚无的纸,曾在纸上画了许多画,写了许多字,一边被放入时间的流水中,一张纸渐渐被流水腐蚀,击碎。生命由旺盛到稀薄。
五月初夏降世。春天归入流水。
我把嘴凑近流水。
(有删改)
【注释】[1]房颤:心房颤动,指心律失常。[2]冇(mǎo):方言,表示“没有”之意。[3]打路走:方言,表示“步行”之意。
小湘和小南为了读懂这篇文章的中心,做了以下梳理,请你一起参与。
10.【联系全文 分析内容】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文章叙述父亲,将现实内容与旧日回忆相交融。
B.父亲性格刚直,不向外求,心善,不说人坏话。
C.父亲中风后只能躺在床上,所以精神非常不好。
D.文章的叙述平静而又节制,却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解析】C.根据第⑦段“父亲尽管中风多年,但精神好时,仍喜欢慢慢走几步”可知,父亲中风后并不是只能躺在床上,精神非常不好。
11.【整理材料 理清思路】下面的鱼骨图呈现了本文清晰的思路,请你仔细观察,补全空白处。(3分)
12.【关注语言 走近人物】请你关注文中的画线句,根据括号里提供的赏析角度,任选一句话进行赏析。(4分)
【A】老父亲撑起头来叫唤我,如同一把旧斧子砍在树上,发出锈的声音。(从修辞角度)
【B】但年迈的父亲早已无法再去丈量大地。(从大词小用角度)
示例一:选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病床上父亲的声音比作斧头砍在树上发出的锈的声音,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声音干枯、嘶哑、衰老的状态,表现“我”对父亲衰老生病的心疼。
示例二:选B。这里的“丈量”,原意是量土地的面积和距离,这里指父亲年轻时“打步走”沿着故乡的溪流来来回回,家访、辅导学生功课、喝酒,这里大词小用,是与现在躺在床上衰弱无力的父亲作对比,写出父亲的衰老,表现“我”对父亲的敬佩与心疼。
13.【结合课文 理解中心】读完这篇散文后,同学们就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了讨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你结合本文及《秋天的怀念》的阅读体验,参与他们的对话。(不少于80字)(4分)
小湘:这篇散文,作者是想通过文章表达他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小南:我的理解和你不太一样,我觉得就像《秋天的怀念》一样,文中不仅有怀念之情,还有更为复杂的情思,但一下子又似乎说不清。
示例:《秋天的怀念》记叙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之情,同时母亲隐忍、坚强的形象让他明白了,面对磨难要坚强地活出自我;本文作者记叙了父亲从盛年的硬朗到老年时的衰弱,从对生命流逝的恐惧到逐渐平静的心理状态,表达了对父亲衰老年华的悲悯,对生命流逝的无奈,对父亲释然情怀的理解。总之,两文都启示我们,生命中种种失去的落寞和痛楚是我们生命必然的经历,无论身处何种状态,都要学会释怀。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题。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②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释】①沅(yuán)溪:古河流名。又称沅水,汉代武陵郡内五溪之一。②弦歌:依琴瑟而咏歌。出自孔子的典故,也指礼乐教化。
14.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本诗则表达了诗人身虽被贬,处于远地,却有清风明月为伴,安闲自得的情怀。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客有问陈季方①:“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②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③,上有万仞④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丙】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⑤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释】①陈季方:陈太丘陈寔的儿子,陈元方的弟弟。②荷(hè):担当,承受。③阿(ē):山的拐角。④仞(rèn):古时长度单位,一仞等于七尺或八尺。⑤以:把。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明慧若神”中的“若”与“未若柳絮因风起”中的“若”意思相同,都表示“如同,好像”。
B.“足下家君太丘”中的“足下”是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C.“晏乃画地令方”中的“乃”是“于是”的意思,与诗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乃”意思相同。
D.“焉”有“于此”“哪里”等义项,“桂树焉知泰山之高”中的“焉”是“哪里”的意思。
【解析】C.“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乃”是“你的”的意思。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副词“即”的解释:①就是;②就;③立即,马上
魏武帝得知何晏不愿做自己儿子的心意后,马上把他送回何家了。
17.阅读短文,用【乙】【丙】原文句子补全下列对话。(4分)
(1)客人问陈季方:“您的父亲太丘,有什么功德,却担负了天下如此好的声名?”
陈季方却听出了客人的话外之音,巧妙回答:“我的父亲就像生长在泰山山脚的桂树,①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
(2)有人问何晏:“你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自己待在方框中,你为什么这样做?”
何晏便说:“② 何氏之庐也 。”
18.上述三篇文章中的孩子都言行不凡,你希望和备选人物中的谁成为朋友?仿照示例,结合语段内容加以说明。(4分)
备选人物:陈季方 何晏
【示例】我希望和谢道韫成为朋友,我的理由是:谢道韫才华横溢。她将雪花比作柳絮,不仅体现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在空中飘落时轻盈、优美的姿态,还让人联想到生机无限的春天,可见其热爱自然、乐观豁达的情怀。与她为友,不仅能切磋文学,还能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示例)我希望和陈季方成为朋友,我的理由是:陈季方思维敏捷,善于言辞。面对客人对父亲功德的质疑,他巧妙地以桂树生于泰山之阿为喻,既表达了对父亲的敬重与维护,又以一种委婉含蓄、富有诗意的方式回应了客人,展现出极高的情商与不凡的智慧。与他为友,在交流探讨中能提升我的思辨能力与表达技巧,还能让我学会如何巧妙应对各种场合的言语挑战。
【乙文参考译文】
有客人问陈季方:“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什么功德能承受天下崇高的声望?”陈季方说:“我的父亲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上面是万丈高的陡壁山峰,下面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有甘露沾润,下有渊泉滋润。在这样的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渊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父亲)有功德还是没有功德。”
【丙文参考译文】
何晏七岁的时候,就聪明伶俐得如同神明,魏武帝曹操非常喜爱他。因为何晏在宫中,(曹操)就想把(他)收为养子。何晏于是在地上画了一个方形,自己站在里面。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魏武帝得知何晏不愿做自己儿子的心意后,马上把他送回何家了。
(四)名著阅读(8分)
19.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哪些事物感到好奇,充满兴趣,又有哪些心愿未能满足,留下了遗憾呢?请根据提示补全表格内容。(4分)
篇目 童年的“趣” 童年的“憾”
《狗·猫·鼠》 饲养可爱的隐鼠,听祖母讲猫和老虎的故事 想有只小墨猴可得不到;可爱的隐鼠被阿长踏死;想看“老鼠成亲”却只看见几只光着身子的隐鼠在地面游行
《五猖会》 盼望迎神赛会。赛会上“高跷”“抬阁”“马头”等,都让“我”兴趣盎然 ① 兴致勃勃地准备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要求“我”背出《鉴略》才准去看。后来去看戏的热闹对“我”也没什么大意思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 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折蜡梅、寻蝉蜕、捉苍蝇;老师读书时,画画儿,描绣像 离开百草园进入书塾读书;三味书屋学习内容的局限与枯燥
20.现代文学史家王瑶评价《朝花夕拾》:“虽然是散文,但它追忆往事,却不忘现实,丝毫没有减少其昂扬斗志,同样是鲁迅用来抨击社会黑暗势力的工具利器。”请参照示例,选择其中一篇作具体分析。(4分)
【示例】
《〈二十四孝图〉》:鲁迅回忆了自己童年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A.《父亲的病》    B.《五猖会》
(示例一)A.《父亲的病》:鲁迅回忆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表达了对封建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 (示例二)B.《五猖会》:以看赛会为背景,记录了“我”因被父亲强制要求背书而失去看赛会兴致的往事,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从小学升到初中,有许多美好的相遇。也许是一个老师,一个同学;也许是一个微笑,一声感谢,一个善意的举动……美好的相遇会点亮黑暗中的火焰,让平淡无奇的生活焕发光彩。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美好的相遇》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5张PPT)
人教新版 七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七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语文第2单元质量评价05
范围:第2单元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湖南等地适用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弘毅学校组织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友情之珍】
挚友研学组的同学正在准备研学会的开幕式主持稿,下面是主持人写的一段开场白,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每当说起“朋友”一词时,我们内心______(①霎时 ②刹那)涌起一股暖流。高兴时,朋友可以与你分享快乐;失落时,朋友能帮你______(①储蓄 ②贮蓄)力量。朋友是一束阳光,温柔地照在你的身上;朋友是一首歌曲,在你忧伤时响起悠扬的曲调。拥有这样的朋友,便能安静我们受伤的心灵。有了朋友,我们的心就有了着( )落,有了依靠。与朋友携手前行,方能在人迹hǎn( )至处遇见______(①美不胜收 ②目不暇接)的风景!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zhuó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拥有这样的朋友”前加“而”。
B.将“安静”放在“心灵”之后。
C.删掉“拥有”。
D.把“安静”改为“安抚”。
D
【交友之道】
损友敬而远,益友亲而近。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 校网站上发布了一个“你希望有什么样的朋友”的帖子,不少同学纷纷跟帖留言。
A同学留言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交个好朋友,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B同学留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朋友,可以成就一生的辉煌;不好的朋友,可能贻害一生。所以,我们要结交益友。
C同学留言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择友是一门学问,远离损友,与益友同行,你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材料二 小湘同学做了有关同学交友现状的调查问卷,下面是她对调查问卷的统计。
中学生交友现状调查统计表
交友标准 学习成绩 性格 其他
42% 49% 9%
交友目的 倾诉内心 帮助学习 其他
63% 33% 4%
材料三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不为所动,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摘编自《世说新语·德行》,有删改)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告诉我们选择朋友时,一定要选择对自己有利的。
B.当代中学生在选择朋友时,大多数人以性格和学习成绩作为交友标准。
C.中学生交友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习,少数人是为了倾诉内心及其他。
D.管宁割席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结交诚信的朋友。
B
【解析】A.说法片面,应选择“益友”,而后互相帮助、共同成长;C.交友的目的主要是倾诉内心;D.告诉我们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5.小湘和妈妈就“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小湘妈妈认为结交朋友就该选择班级里成绩好的那些同学,面对这样的情况,若你是小湘,你认同这样的说法吗?请你联系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和自己的交友经历,以小湘的口吻向妈妈表达你对交友的看法与认识。(要求:150字左右)(4分)
示例:妈妈,我不认同您的说法。真正的朋友,会在我开心时和我一起欢笑,在我难过时给我温暖的安慰。《论语》中说交友要看是否正直、诚信、博学,而不是只看成绩。我有个朋友成绩不太好,但她很善良、正直,在我被欺负时会勇敢地站出来。所以我觉得只要朋友品德好、能知心、心灵契合,就值得结交,而不只是选择成绩好的同学。
【以诗会友】
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究朋友之谊。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赋予月亮人的情态,抒发对远行友人的思念和关切。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峨眉山月歌》)中三个地点的连用展示空间转换之快,以突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杜甫惜谊,乱世江南逢故交,不禁感慨“_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正是江南好风景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母亲弯腰
朱成玉
①我看到母亲在一里之外弯腰,她在捡拾农人秋收时遗落的麦穗;我看到母亲在十里之外弯腰,她在向上苍祈祷,可以有更多的恩赐落到我们身上;我看到母亲在千里之外弯腰,她在向岁月妥协,她在把自己交出去,她在慢慢变成句号……
②母亲用弯曲的腰身,换来了我们的笔挺。
③我看着她弯腰,看着她蹒跚而过,看着夕阳把暗夜推给她,她身上仅有的一点光亮,在挣扎,一闪一闪,我仿佛看见了她一生中的某些碎片。这些碎片,曾经汇聚成她生命中的太阳,现在,太阳沉没,光碎成一片一片,渐渐暗淡下去。我无法帮她把那些碎光拾捡起来,就像我的弯腰,永远不如她那样真实而又亲切。
④母亲弯腰的样子,像一棵被风吹拂的野草。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让她想到自己。她弯腰,为我们拾取生活中的惊喜。母亲,你看不见,就让我说你听吧。布谷鸟已经让春天撒满音符,梨花也让春天布满经文。我现在就想搬到离你最近的地方去!
⑤想到自己在外地工作那会儿,母亲在电话里总是很关注叶子,常常有意无意地唠叨:叶子又落了一地,我还没来得及扫,明天一阵风,怕是又要落下不知多少呢?你穿的衣裳是不是太薄?——这种由叶子到衣裳的跨越,只有母亲的思维可以做到。
⑥更多的时候,我会想起她无数次爬过的山,想起她无数次背回的柴火,年轻时一次比一次多一点点,年老时一次比一次少一点点,慢慢弯下去的腰身,便再也直不起来。
⑦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去种土豆,把土豆放进坑里,盖土,整个过程严肃而虔诚。我问母亲,土豆是不是死了?母亲笑了笑说,死了一个,会生出更多。起土豆的时候,母亲故意给我看土豆秧上结的一串串土豆,“看,我没说错吧。”我惊讶万分,那是多么神奇的“死而复生”。那是我和母亲一起弯腰的为数不多的画面。“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道理,即便五岁的时候我不懂,慢慢总会懂的。“面对死亡,不必恐惧”的信念,却在那个时候的心底扎了根。
⑧母亲渐渐瘦弱下去,但她的爱始终是丰饶的,就像我看到可以长出成串的土豆时的土地,那个时候的我就相信,土地是可以产生奇迹的。母亲也一样,对土地存有敬畏,在她眼里,自己的弯腰,与苦楚无关,那只是自己在向着大地行礼。母亲谦卑了一辈子,对人和事,从不过多索取,总是无穷尽地给予。哪怕老了,也要弯下腰去,对着深爱的土地,深深地鞠下一躬。
⑨母亲爱着一切,从无抱怨,她甚至爱上了自己的关节炎,在缓慢的疼痛里,证实着自己还活着。她说,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念想,摸摸我们的手和脸,闻闻我们的味道,都是她的幸福。所以,每当我因为生活中的不顺心之事而乱发脾气时,总是劝自己想一想母亲的宽和,在她的丰饶面前,我照见了自己的贫瘠。
⑩永远忘不掉那个画面——在我们又一次从她身边离开的时候,母亲执意要送我们。她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但是依然倚在大门口,“目送”着我们,迟迟不肯转身,她不知道我们已经上了车,仍旧在那里执着地挥手。
我的泪,硕大的,为母亲而流。母亲弯腰的背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镶嵌在那一日的黄昏里,再也抠不出来。
(选自《读者》,有删改)
7.下列对母亲形象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母亲是一个勤劳节俭、关爱孩子的人。
B.母亲热爱生活,懂得人生的哲理。
C.母亲是一个谦卑,热爱土地、敬畏土地的人。
D.写母亲关注叶子,表现母亲细心观察事物,热爱自然。
D
【解析】D.是表现母亲关心子女,细致入微。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从“一里之外”到“千里之外”暗示母亲一生为生活而付出,逐渐老去。
B.文章第③段中“光碎成一片一片,渐渐暗淡下去”暗示母亲的日渐衰老,“我无法帮她把那些碎光拾捡起来”则表达作者面对母亲老去的疼惜与无奈。
C.母亲因为迫切地想见到“我”,常常只穿着单薄的衣服,甚至不带围巾,“我”知道母亲匆忙间会忘记加衣,所以带了暖宝,母子彼此间的温情让人感动。
D.文章以《母亲弯腰》为题,简洁朴实而富含深意,既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还暗含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与感激之情。
C
【解析】C.“母亲因为迫切地想见到‘我’,常常只穿着单薄的衣服,甚至不带围巾,‘我’知道母亲匆忙间会忘记加衣,所以带了暖宝”于文无据。
9.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本文最后一段的理解。(4分)
以母亲“弯腰”的特写镜头收束全文,点明主题,首尾呼应。“母亲弯腰的背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镶嵌在那一日的黄昏里,再也抠不出来”指母亲当年那弯腰的背影,永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刻骨铭心。句子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与思念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我把嘴凑近流水
夏 真
①四月半,花老得快。吧嗒一声,落在书本上。翌日清晨,花瓣沾了露珠,便有了衰腐的气息。
②在医院,我凝视着病床上的父亲。【A】老父亲撑起头来叫唤我,如同一把旧斧子砍在树上,发出锈的声音。
③父亲是一块刚硬的石头。父亲性格刚直,不向外求,不存一丝坏心,不说人一句坏话。现在,这块石头渐渐腐蚀,一些器官已经老化,尘世皮囊呈现出一处处破碎:血栓,中风,房颤[1],肺部积水……
④我凝视着平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父亲朝着他的小女儿笑,笑容显露最大的慈祥和善良,但略微空洞,因牙齿露风。
⑤父亲在盛年时候,面容硬朗,像版画里棱角分明的鲁迅。现在,父亲原本硬朗的五官变得松懈,有些肌肉已经消亡——这是苍老在每一个肉体上发生的物质流失。眼窝陷了,牙齿掉了,嘴巴如一张风干的网向颚部收拢。呃,老人的嘴,渐渐是一张收拢的网,皱巴,退缩,消去了向外界捕猎能量的旺盛张力。
⑥父亲出院后,躺在家中的床上,有几次哭,一块老去的石头会流泪,为此我很难过。
⑦一次,父亲对着最热心的二姐哭:“颉,我软弱兮!冇[2]力气。”父亲尽管中风多年,但精神好时,仍喜欢慢慢走几步。他最喜欢去五马街坐坐,看老街上人来人往;吃上一碗长人馄饨,咀嚼这热而香的人间烟火,再坐坐,然后回家。
⑧又一次,父亲躺着翻日历,翻到他旧历七月生日那天,竟然伤感,还直流老泪,对母亲说:“今年生日,还过得上吗?”一个老人,对那一截生命的尾巴,有了一丝丝衰弱的恐惧与战栗。像一个孩子,梦醒了,嘴边那颗糖变成空了。不,这个譬喻不贴切。但父亲老了,更多时候确实像一个小孩,生日时由儿女陪着吃一顿,是重要而盛大的事。
⑨父亲退休前是一个小学校长。在更年轻的时候,他极能“打路
走[3]”。每在教完书之余,他沿着故乡那条血脉一样蜿蜒而绵长的溪流,行行复行行,行行复行行。走过溪口,走过外潭,走到溪尾;溪尾返回,走过外潭,走回溪口——那是一条多长的路!跟着山峦一起绵延,随着谷风一起回溯。父亲当年打路走,挨家挨户去家访,免费辅导学生功课,助他们考上大学;也去朋友家喝酒,父亲嗜酒。
⑩【B】但年迈的父亲早已无法再去丈量大地,一屋一床,是一个中风老人从世界溃败下来的退缩之所。时间滴答滴答响于墙上的时钟,一屋之内,时间的回音如心脏的颤动。父亲房颤厉害。
服红参、黄芪。父亲在体力稍微恢复后,日常拿起钢笔写写字。他在纸上写:你们放心,我体力好些了……
生命是什么?问题太大,不能回答。有点像一张虚无的纸,曾在纸上画了许多画,写了许多字,一边被放入时间的流水中,一张纸渐渐被流水腐蚀,击碎。生命由旺盛到稀薄。
五月初夏降世。春天归入流水。
我把嘴凑近流水。
(有删改)
【注释】[1]房颤:心房颤动,指心律失常。[2]冇(mǎo):方言,表示“没有”之意。[3]打路走:方言,表示“步行”之意。
小湘和小南为了读懂这篇文章的中心,做了以下梳理,请你一起参与。
10.【联系全文 分析内容】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叙述父亲,将现实内容与旧日回忆相交融。
B.父亲性格刚直,不向外求,心善,不说人坏话。
C.父亲中风后只能躺在床上,所以精神非常不好。
D.文章的叙述平静而又节制,却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C
【解析】C.根据第⑦段“父亲尽管中风多年,但精神好时,仍喜欢慢慢走几步”可知,父亲中风后并不是只能躺在床上,精神非常不好。
11.【整理材料 理清思路】下面的鱼骨图呈现了本文清晰的思路,请你仔细观察,补全空白处。(3分)
父亲朝着小女儿笑
软弱没力气,伤感流泪
是一块刚硬的石头
12.【关注语言 走近人物】请你关注文中的画线句,根据括号里提供的赏析角度,任选一句话进行赏析。(4分)
【A】老父亲撑起头来叫唤我,如同一把旧斧子砍在树上,发出锈的声音。(从修辞角度)
【B】但年迈的父亲早已无法再去丈量大地。(从大词小用角度)
示例一:选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病床上父亲的声音比作斧头砍在树上发出的锈的声音,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声音干枯、嘶哑、衰老的状态,表现“我”对父亲衰老生病的心疼。
示例二:选B。这里的“丈量”,原意是量土地的面积和距离,这里指父亲年轻时“打步走”沿着故乡的溪流来来回回,家访、辅导学生功课、喝酒,这里大词小用,是与现在躺在床上衰弱无力的父亲作对比,写出父亲的衰老,表现“我”对父亲的敬佩与心疼。
13.【结合课文 理解中心】读完这篇散文后,同学们就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了讨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你结合本文及《秋天的怀念》的阅读体验,参与他们的对话。(不少于80字)(4分)
小湘:这篇散文,作者是想通过文章表达他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小南:我的理解和你不太一样,我觉得就像《秋天的怀念》一样,文中不仅有怀念之情,还有更为复杂的情思,但一下子又似乎说不清。
示例:《秋天的怀念》记叙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之情,同时母亲隐忍、坚强的形象让他明白了,面对磨难要坚强地活出自我;本文作者记叙了父亲从盛年的硬朗到老年时的衰弱,从对生命流逝的恐惧到逐渐平静的心理状态,表达了对父亲衰老年华的悲悯,对生命流逝的无奈,对父亲释然情怀的理解。总之,两文都启示我们,生命中种种失去的落寞和痛楚是我们生命必然的经历,无论身处何种状态,都要学会释怀。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题。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②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释】①沅(yuán)溪:古河流名。又称沅水,汉代武陵郡内五溪之一。②弦歌:依琴瑟而咏歌。出自孔子的典故,也指礼乐教化。
14.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本诗则表达了诗人身虽被贬,处于远地,却有清风明月为伴,安闲自得的情怀。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客有问陈季方①:“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②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③,上有万仞④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丙】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⑤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释】①陈季方:陈太丘陈寔的儿子,陈元方的弟弟。②荷(hè):担当,承受。③阿(ē):山的拐角。④仞(rèn):古时长度单位,一仞等于七尺或八尺。⑤以:把。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慧若神”中的“若”与“未若柳絮因风起”中的“若”意思相同,都表示“如同,好像”。
B.“足下家君太丘”中的“足下”是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C.“晏乃画地令方”中的“乃”是“于是”的意思,与诗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乃”意思相同。
D.“焉”有“于此”“哪里”等义项,“桂树焉知泰山之高”中的“焉”是“哪里”的意思。
C
【解析】C.“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乃”是“你的”的意思。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副词“即”的解释:①就是;②就;③立即,马上
魏武帝得知何晏不愿做自己儿子的心意后,马上把他送回何家了。
17.阅读短文,用【乙】【丙】原文句子补全下列对话。(4分)
(1)客人问陈季方:“您的父亲太丘,有什么功德,却担负了天下如此好的
声名?”
陈季方却听出了客人的话外之音,巧妙回答:“我的父亲就像生长在泰山山脚的桂树,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问何晏:“你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自己待在方框中,你为什么这
样做?”
何晏便说:“②______________。”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何氏之庐也
18.上述三篇文章中的孩子都言行不凡,你希望和备选人物中的谁成为朋友?仿照示例,结合语段内容加以说明。(4分)
备选人物:陈季方 何晏
【示例】我希望和谢道韫成为朋友,我的理由是:谢道韫才华横溢。她将雪花比作柳絮,不仅体现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在空中飘落时轻盈、优美的姿态,还让人联想到生机无限的春天,可见其热爱自然、乐观豁达的情怀。与她为友,不仅能切磋文学,还能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示例)我希望和陈季方成为朋友,我的理由是:陈季方思维敏捷,善于言辞。面对客人对父亲功德的质疑,他巧妙地以桂树生于泰山之阿为喻,既表达了对父亲的敬重与维护,又以一种委婉含蓄、富有诗意的方式回应了客人,展现出极高的情商与不凡的智慧。与他为友,在交流探讨中能提升我的思辨能力与表达技巧,还能让我学会如何巧妙应对各种场合的言语挑战。
【乙文参考译文】
有客人问陈季方:“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什么功德能承受天下崇高的声望?”陈季方说:“我的父亲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上面是万丈高的陡壁山峰,下面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有甘露沾润,下有渊泉滋润。在这样的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渊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父亲)有功德还是没有功德。”
【丙文参考译文】
何晏七岁的时候,就聪明伶俐得如同神明,魏武帝曹操非常喜爱他。因为何晏在宫中,(曹操)就想把(他)收为养子。何晏于是在地上画了一个方形,自己站在里面。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魏武帝得知何晏不愿做自己儿子的心意后,马上把他送回何家了。
(四)名著阅读(8分)
19.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哪些事物感到好奇,充满兴趣,又有哪些心愿未能满足,留下了遗憾呢?请根据提示补全表格内容。(4分)
篇目 童年的“趣” 童年的“憾”
《狗·猫·鼠》 饲养可爱的隐鼠,听祖母讲猫和老虎的故事 想有只小墨猴可得不到;可爱的隐鼠被阿长踏死;想看“老鼠成亲”却只看见几只光着身子的隐鼠在地面游行
篇目 童年的“趣” 童年的“憾”
《五猖会》 盼望迎神赛会。赛会上“高跷”“抬阁”“马头”等,都让“我”兴趣盎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致勃勃地准备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要求“我”背出《鉴略》才准去看。后来去看戏的热闹对“我”也没什么大意思了
篇目 童年的“趣” 童年的“憾”
《从百草 园到三 味书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开百草园进入书塾读书;三味书屋学习内容的局限与枯燥

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折蜡梅、寻蝉蜕、捉苍蝇;老师读书时,画画儿,描绣像
20.现代文学史家王瑶评价《朝花夕拾》:“虽然是散文,但它追忆往事,却不忘现实,丝毫没有减少其昂扬斗志,同样是鲁迅用来抨击社会黑暗势力的工具利器。”请参照示例,选择其中一篇作具体分析。(4分)
【示例】
《〈二十四孝图〉》:鲁迅回忆了自己童年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 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A.《父亲的病》    B.《五猖会》
(示例一)A.《父亲的病》:鲁迅回忆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表达了对封建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 (示例二)B.《五猖会》:以看赛会为背景,记录了“我”因被父亲强制要求背书而失去看赛会兴致的往事,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从小学升到初中,有许多美好的相遇。也许是一个老师,一个同学;也许是一个微笑,一声感谢,一个善意的举动……美好的相遇会点亮黑暗中的火焰,让平淡无奇的生活焕发光彩。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美好的相遇》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湖南等地适用)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弘毅学校组织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友情之珍】
挚友研学组的同学正在准备研学会的开幕式主持稿,下面是主持人写的一段开场白,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每当说起“朋友”一词时,我们内心 ① (①霎时 ②刹那)涌起一股暖流。高兴时,朋友可以与你分享快乐;失落时,朋友能帮你 ② (①储蓄 ②贮蓄)力量。朋友是一束阳光,温柔地照在你的身上;朋友是一首歌曲,在你忧伤时响起悠扬的曲调。拥有这样的朋友,便能安静我们受伤的心灵。有了朋友,我们的心就有了着(zhuó)落,有了依靠。与朋友携手前行,方能在人迹hǎn(罕)至处遇见 ① (①美不胜收 ②目不暇接)的风景!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在“拥有这样的朋友”前加“而”。
B.将“安静”放在“心灵”之后。
C.删掉“拥有”。
D.把“安静”改为“安抚”。
【交友之道】
损友敬而远,益友亲而近。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 校网站上发布了一个“你希望有什么样的朋友”的帖子,不少同学纷纷跟帖留言。
A同学留言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交个好朋友,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B同学留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朋友,可以成就一生的辉煌;不好的朋友,可能贻害一生。所以,我们要结交益友。
C同学留言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择友是一门学问,远离损友,与益友同行,你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材料二 小湘同学做了有关同学交友现状的调查问卷,下面是她对调查问卷的统计。
中学生交友现状调查统计表
交友标准
学习成绩 性格 其他
42% 49% 9%
交友目的
倾诉内心 帮助学习 其他
63% 33% 4%
材料三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不为所动,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摘编自《世说新语·德行》,有删改)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材料一告诉我们选择朋友时,一定要选择对自己有利的。
B.当代中学生在选择朋友时,大多数人以性格和学习成绩作为交友标准。
C.中学生交友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习,少数人是为了倾诉内心及其他。
D.管宁割席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结交诚信的朋友。
【解析】A.说法片面,应选择“益友”,而后互相帮助、共同成长;C.交友的目的主要是倾诉内心;D.告诉我们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5.小湘和妈妈就“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小湘妈妈认为结交朋友就该选择班级里成绩好的那些同学,面对这样的情况,若你是小湘,你认同这样的说法吗?请你联系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和自己的交友经历,以小湘的口吻向妈妈表达你对交友的看法与认识。(要求:150字左右)(4分)
示例:妈妈,我不认同您的说法。真正的朋友,会在我开心时和我一起欢笑,在我难过时给我温暖的安慰。《论语》中说交友要看是否正直、诚信、博学,而不是只看成绩。我有个朋友成绩不太好,但她很善良、正直,在我被欺负时会勇敢地站出来。所以我觉得只要朋友品德好、能知心、心灵契合,就值得结交,而不只是选择成绩好的同学。
【以诗会友】
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究朋友之谊。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白用“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赋予月亮人的情态,抒发对远行友人的思念和关切。
(2)“ 夜发清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中三个地点的连用展示空间转换之快,以突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杜甫惜谊,乱世江南逢故交,不禁感慨“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母亲弯腰
朱成玉
①我看到母亲在一里之外弯腰,她在捡拾农人秋收时遗落的麦穗;我看到母亲在十里之外弯腰,她在向上苍祈祷,可以有更多的恩赐落到我们身上;我看到母亲在千里之外弯腰,她在向岁月妥协,她在把自己交出去,她在慢慢变成句号……
②母亲用弯曲的腰身,换来了我们的笔挺。
③我看着她弯腰,看着她蹒跚而过,看着夕阳把暗夜推给她,她身上仅有的一点光亮,在挣扎,一闪一闪,我仿佛看见了她一生中的某些碎片。这些碎片,曾经汇聚成她生命中的太阳,现在,太阳沉没,光碎成一片一片,渐渐暗淡下去。我无法帮她把那些碎光拾捡起来,就像我的弯腰,永远不如她那样真实而又亲切。
④母亲弯腰的样子,像一棵被风吹拂的野草。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让她想到自己。她弯腰,为我们拾取生活中的惊喜。母亲,你看不见,就让我说你听吧。布谷鸟已经让春天撒满音符,梨花也让春天布满经文。我现在就想搬到离你最近的地方去!
⑤想到自己在外地工作那会儿,母亲在电话里总是很关注叶子,常常有意无意地唠叨:叶子又落了一地,我还没来得及扫,明天一阵风,怕是又要落下不知多少呢?你穿的衣裳是不是太薄?——这种由叶子到衣裳的跨越,只有母亲的思维可以做到。
⑥更多的时候,我会想起她无数次爬过的山,想起她无数次背回的柴火,年轻时一次比一次多一点点,年老时一次比一次少一点点,慢慢弯下去的腰身,便再也直不起来。
⑦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去种土豆,把土豆放进坑里,盖土,整个过程严肃而虔诚。我问母亲,土豆是不是死了?母亲笑了笑说,死了一个,会生出更多。起土豆的时候,母亲故意给我看土豆秧上结的一串串土豆,“看,我没说错吧。”我惊讶万分,那是多么神奇的“死而复生”。那是我和母亲一起弯腰的为数不多的画面。“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道理,即便五岁的时候我不懂,慢慢总会懂的。“面对死亡,不必恐惧”的信念,却在那个时候的心底扎了根。
⑧母亲渐渐瘦弱下去,但她的爱始终是丰饶的,就像我看到可以长出成串的土豆时的土地,那个时候的我就相信,土地是可以产生奇迹的。母亲也一样,对土地存有敬畏,在她眼里,自己的弯腰,与苦楚无关,那只是自己在向着大地行礼。母亲谦卑了一辈子,对人和事,从不过多索取,总是无穷尽地给予。哪怕老了,也要弯下腰去,对着深爱的土地,深深地鞠下一躬。
⑨母亲爱着一切,从无抱怨,她甚至爱上了自己的关节炎,在缓慢的疼痛里,证实着自己还活着。她说,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念想,摸摸我们的手和脸,闻闻我们的味道,都是她的幸福。所以,每当我因为生活中的不顺心之事而乱发脾气时,总是劝自己想一想母亲的宽和,在她的丰饶面前,我照见了自己的贫瘠。
⑩永远忘不掉那个画面——在我们又一次从她身边离开的时候,母亲执意要送我们。她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但是依然倚在大门口,“目送”着我们,迟迟不肯转身,她不知道我们已经上了车,仍旧在那里执着地挥手。
我的泪,硕大的,为母亲而流。母亲弯腰的背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镶嵌在那一日的黄昏里,再也抠不出来。
(选自《读者》,有删改)
7.下列对母亲形象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母亲是一个勤劳节俭、关爱孩子的人。
B.母亲热爱生活,懂得人生的哲理。
C.母亲是一个谦卑,热爱土地、敬畏土地的人。
D.写母亲关注叶子,表现母亲细心观察事物,热爱自然。
【解析】D.是表现母亲关心子女,细致入微。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首段从“一里之外”到“千里之外”暗示母亲一生为生活而付出,逐渐老去。
B.文章第③段中“光碎成一片一片,渐渐暗淡下去”暗示母亲的日渐衰老,“我无法帮她把那些碎光拾捡起来”则表达作者面对母亲老去的疼惜与无奈。
C.母亲因为迫切地想见到“我”,常常只穿着单薄的衣服,甚至不带围巾,“我”知道母亲匆忙间会忘记加衣,所以带了暖宝,母子彼此间的温情让人感动。
D.文章以《母亲弯腰》为题,简洁朴实而富含深意,既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还暗含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与感激之情。
【解析】C.“母亲因为迫切地想见到‘我’,常常只穿着单薄的衣服,甚至不带围巾,‘我’知道母亲匆忙间会忘记加衣,所以带了暖宝”于文无据。
9.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本文最后一段的理解。(4分)
以母亲“弯腰”的特写镜头收束全文,点明主题,首尾呼应。“母亲弯腰的背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镶嵌在那一日的黄昏里,再也抠不出来”指母亲当年那弯腰的背影,永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刻骨铭心。句子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与思念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我把嘴凑近流水
夏 真
①四月半,花老得快。吧嗒一声,落在书本上。翌日清晨,花瓣沾了露珠,便有了衰腐的气息。
②在医院,我凝视着病床上的父亲。【A】老父亲撑起头来叫唤我,如同一把旧斧子砍在树上,发出锈的声音。
③父亲是一块刚硬的石头。父亲性格刚直,不向外求,不存一丝坏心,不说人一句坏话。现在,这块石头渐渐腐蚀,一些器官已经老化,尘世皮囊呈现出一处处破碎:血栓,中风,房颤[1],肺部积水……
④我凝视着平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父亲朝着他的小女儿笑,笑容显露最大的慈祥和善良,但略微空洞,因牙齿露风。
⑤父亲在盛年时候,面容硬朗,像版画里棱角分明的鲁迅。现在,父亲原本硬朗的五官变得松懈,有些肌肉已经消亡——这是苍老在每一个肉体上发生的物质流失。眼窝陷了,牙齿掉了,嘴巴如一张风干的网向颚部收拢。呃,老人的嘴,渐渐是一张收拢的网,皱巴,退缩,消去了向外界捕猎能量的旺盛张力。
⑥父亲出院后,躺在家中的床上,有几次哭,一块老去的石头会流泪,为此我很难过。
⑦一次,父亲对着最热心的二姐哭:“颉,我软弱兮!冇[2]力气。”父亲尽管中风多年,但精神好时,仍喜欢慢慢走几步。他最喜欢去五马街坐坐,看老街上人来人往;吃上一碗长人馄饨,咀嚼这热而香的人间烟火,再坐坐,然后回家。
⑧又一次,父亲躺着翻日历,翻到他旧历七月生日那天,竟然伤感,还直流老泪,对母亲说:“今年生日,还过得上吗?”一个老人,对那一截生命的尾巴,有了一丝丝衰弱的恐惧与战栗。像一个孩子,梦醒了,嘴边那颗糖变成空了。不,这个譬喻不贴切。但父亲老了,更多时候确实像一个小孩,生日时由儿女陪着吃一顿,是重要而盛大的事。
⑨父亲退休前是一个小学校长。在更年轻的时候,他极能“打路走[3]”。每在教完书之余,他沿着故乡那条血脉一样蜿蜒而绵长的溪流,行行复行行,行行复行行。走过溪口,走过外潭,走到溪尾;溪尾返回,走过外潭,走回溪口——那是一条多长的路!跟着山峦一起绵延,随着谷风一起回溯。父亲当年打路走,挨家挨户去家访,免费辅导学生功课,助他们考上大学;也去朋友家喝酒,父亲嗜酒。
⑩【B】但年迈的父亲早已无法再去丈量大地,一屋一床,是一个中风老人从世界溃败下来的退缩之所。时间滴答滴答响于墙上的时钟,一屋之内,时间的回音如心脏的颤动。父亲房颤厉害。
服红参、黄芪。父亲在体力稍微恢复后,日常拿起钢笔写写字。他在纸上写:你们放心,我体力好些了……
生命是什么?问题太大,不能回答。有点像一张虚无的纸,曾在纸上画了许多画,写了许多字,一边被放入时间的流水中,一张纸渐渐被流水腐蚀,击碎。生命由旺盛到稀薄。
五月初夏降世。春天归入流水。
我把嘴凑近流水。
(有删改)
【注释】[1]房颤:心房颤动,指心律失常。[2]冇(mǎo):方言,表示“没有”之意。[3]打路走:方言,表示“步行”之意。
小湘和小南为了读懂这篇文章的中心,做了以下梳理,请你一起参与。
10.【联系全文 分析内容】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文章叙述父亲,将现实内容与旧日回忆相交融。
B.父亲性格刚直,不向外求,心善,不说人坏话。
C.父亲中风后只能躺在床上,所以精神非常不好。
D.文章的叙述平静而又节制,却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解析】C.根据第⑦段“父亲尽管中风多年,但精神好时,仍喜欢慢慢走几步”可知,父亲中风后并不是只能躺在床上,精神非常不好。
11.【整理材料 理清思路】下面的鱼骨图呈现了本文清晰的思路,请你仔细观察,补全空白处。(3分)
12.【关注语言 走近人物】请你关注文中的画线句,根据括号里提供的赏析角度,任选一句话进行赏析。(4分)
【A】老父亲撑起头来叫唤我,如同一把旧斧子砍在树上,发出锈的声音。(从修辞角度)
【B】但年迈的父亲早已无法再去丈量大地。(从大词小用角度)
示例一:选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病床上父亲的声音比作斧头砍在树上发出的锈的声音,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声音干枯、嘶哑、衰老的状态,表现“我”对父亲衰老生病的心疼。
示例二:选B。这里的“丈量”,原意是量土地的面积和距离,这里指父亲年轻时“打步走”沿着故乡的溪流来来回回,家访、辅导学生功课、喝酒,这里大词小用,是与现在躺在床上衰弱无力的父亲作对比,写出父亲的衰老,表现“我”对父亲的敬佩与心疼。
13.【结合课文 理解中心】读完这篇散文后,同学们就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了讨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你结合本文及《秋天的怀念》的阅读体验,参与他们的对话。(不少于80字)(4分)
小湘:这篇散文,作者是想通过文章表达他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小南:我的理解和你不太一样,我觉得就像《秋天的怀念》一样,文中不仅有怀念之情,还有更为复杂的情思,但一下子又似乎说不清。
示例:《秋天的怀念》记叙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之情,同时母亲隐忍、坚强的形象让他明白了,面对磨难要坚强地活出自我;本文作者记叙了父亲从盛年的硬朗到老年时的衰弱,从对生命流逝的恐惧到逐渐平静的心理状态,表达了对父亲衰老年华的悲悯,对生命流逝的无奈,对父亲释然情怀的理解。总之,两文都启示我们,生命中种种失去的落寞和痛楚是我们生命必然的经历,无论身处何种状态,都要学会释怀。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题。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②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释】①沅(yuán)溪:古河流名。又称沅水,汉代武陵郡内五溪之一。②弦歌:依琴瑟而咏歌。出自孔子的典故,也指礼乐教化。
14.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本诗则表达了诗人身虽被贬,处于远地,却有清风明月为伴,安闲自得的情怀。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客有问陈季方①:“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②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③,上有万仞④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丙】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⑤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释】①陈季方:陈太丘陈寔的儿子,陈元方的弟弟。②荷(hè):担当,承受。③阿(ē):山的拐角。④仞(rèn):古时长度单位,一仞等于七尺或八尺。⑤以:把。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明慧若神”中的“若”与“未若柳絮因风起”中的“若”意思相同,都表示“如同,好像”。
B.“足下家君太丘”中的“足下”是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C.“晏乃画地令方”中的“乃”是“于是”的意思,与诗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乃”意思相同。
D.“焉”有“于此”“哪里”等义项,“桂树焉知泰山之高”中的“焉”是“哪里”的意思。
【解析】C.“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乃”是“你的”的意思。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副词“即”的解释:①就是;②就;③立即,马上
魏武帝得知何晏不愿做自己儿子的心意后,马上把他送回何家了。
17.阅读短文,用【乙】【丙】原文句子补全下列对话。(4分)
(1)客人问陈季方:“您的父亲太丘,有什么功德,却担负了天下如此好的声名?”
陈季方却听出了客人的话外之音,巧妙回答:“我的父亲就像生长在泰山山脚的桂树,①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
(2)有人问何晏:“你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自己待在方框中,你为什么这样做?”
何晏便说:“② 何氏之庐也 。”
18.上述三篇文章中的孩子都言行不凡,你希望和备选人物中的谁成为朋友?仿照示例,结合语段内容加以说明。(4分)
备选人物:陈季方 何晏
【示例】我希望和谢道韫成为朋友,我的理由是:谢道韫才华横溢。她将雪花比作柳絮,不仅体现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在空中飘落时轻盈、优美的姿态,还让人联想到生机无限的春天,可见其热爱自然、乐观豁达的情怀。与她为友,不仅能切磋文学,还能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示例)我希望和陈季方成为朋友,我的理由是:陈季方思维敏捷,善于言辞。面对客人对父亲功德的质疑,他巧妙地以桂树生于泰山之阿为喻,既表达了对父亲的敬重与维护,又以一种委婉含蓄、富有诗意的方式回应了客人,展现出极高的情商与不凡的智慧。与他为友,在交流探讨中能提升我的思辨能力与表达技巧,还能让我学会如何巧妙应对各种场合的言语挑战。
【乙文参考译文】
有客人问陈季方:“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什么功德能承受天下崇高的声望?”陈季方说:“我的父亲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上面是万丈高的陡壁山峰,下面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有甘露沾润,下有渊泉滋润。在这样的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渊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父亲)有功德还是没有功德。”
【丙文参考译文】
何晏七岁的时候,就聪明伶俐得如同神明,魏武帝曹操非常喜爱他。因为何晏在宫中,(曹操)就想把(他)收为养子。何晏于是在地上画了一个方形,自己站在里面。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魏武帝得知何晏不愿做自己儿子的心意后,马上把他送回何家了。
(四)名著阅读(8分)
19.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哪些事物感到好奇,充满兴趣,又有哪些心愿未能满足,留下了遗憾呢?请根据提示补全表格内容。(4分)
篇目 童年的“趣” 童年的“憾”
《狗·猫·鼠》 饲养可爱的隐鼠,听祖母讲猫和老虎的故事 想有只小墨猴可得不到;可爱的隐鼠被阿长踏死;想看“老鼠成亲”却只看见几只光着身子的隐鼠在地面游行
《五猖会》 盼望迎神赛会。赛会上“高跷”“抬阁”“马头”等,都让“我”兴趣盎然 ① 兴致勃勃地准备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要求“我”背出《鉴略》才准去看。后来去看戏的热闹对“我”也没什么大意思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 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折蜡梅、寻蝉蜕、捉苍蝇;老师读书时,画画儿,描绣像 离开百草园进入书塾读书;三味书屋学习内容的局限与枯燥
20.现代文学史家王瑶评价《朝花夕拾》:“虽然是散文,但它追忆往事,却不忘现实,丝毫没有减少其昂扬斗志,同样是鲁迅用来抨击社会黑暗势力的工具利器。”请参照示例,选择其中一篇作具体分析。(4分)
【示例】
《〈二十四孝图〉》:鲁迅回忆了自己童年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A.《父亲的病》    B.《五猖会》
(示例一)A.《父亲的病》:鲁迅回忆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表达了对封建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 (示例二)B.《五猖会》:以看赛会为背景,记录了“我”因被父亲强制要求背书而失去看赛会兴致的往事,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从小学升到初中,有许多美好的相遇。也许是一个老师,一个同学;也许是一个微笑,一声感谢,一个善意的举动……美好的相遇会点亮黑暗中的火焰,让平淡无奇的生活焕发光彩。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美好的相遇》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