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孟子》中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yán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亘古不变。它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pò 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中华儿女身上炽热而厚重的家国情怀维系着文明的薪火世代传承,使中华民族虽历尽磨难却总能浴火重生。
1. 请给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亘( )古不变。
(2)中华儿女身上炽( )热而厚重的家国情怀维系着文明的薪火世代传承。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1)yán( )伸 (2)摄人心pò( )
3.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遁词 愕然 辨伪去妄 怒不可遏
B.翩然 澜语 头晕目眩 前仆后继
C.灌溉 沉湎 义愤填膺 历尽心血
D.狡黠 停滞 走头无路 自欺欺人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叔叔说了一句什么话,爷爷大发雷霆。
B.任何谣言总会不攻自破的。
C.领导的那番话暗含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
D.单凭一面之词,实在不足为据,我们需要用更多的事实来证明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
5.下面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我国自主研发的“极视1号”无人机,飞行大约1小时左右就可采集2000亩地面空间的信息。
修改: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B.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总要用吃粽子、划龙舟等方式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C.“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D.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原型地——湘西茶峒镇去旅游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
③关系到整个家族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④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⑤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
A.①⑤④②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③②④① D.④⑤③①②
8.九年级(1)班拟开展“阅读经典”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请你从“林冲买刀”和“杨志卖刀”两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故事简要叙述情节。
(2)制作人物卡片时,小海对《水浒传》的内容产生了新的困惑:杨志和林冲出身都不错,但最终都落草,作者这样设定人物,有何用意?请你结合名著内容,为他解答。
9.古诗文填空
(1)行人莫问当年事, 。
(2) ,蜡炬成灰泪始干。
(3)《行香子》中用白描一笔勾勒村庄轮廓,平凡而美丽,并尽显春意之浓的句子是: 。
(4)《丑奴儿》中运用叠句,写出了词人如今愁到了极点而无话可说的句子是: 。
10、学校将开展“君子自强不息”主题沙龙活动,安排你担任活动主持人,你的语文老师想考考你,看你能否胜任主持工作。
(1)【选一选】中国自古不乏表现自强不息风骨的诗文警句,以下不能体现这种风骨的一项是( )
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写一写】初中语文课本里有许多具有自强不息风骨的典型人物,请选择一个人物仿照示例写一写。
示例:“两弹元勋”邓稼先,心怀祖国,鞠躬尽瘁。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一说】学校拟邀请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江梦南参加活动,请你以主持人身份围绕主题向她提一个问题。
【链接资料】
江梦南,半岁失聪,通过读唇学会“听”和“说”,克服困难完成学业,成为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各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1. “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12.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欲说还休”。
(二)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回答问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3.本文的论证方式是,对方的事实论据是。
今年正值“五四”百年纪念,前人用他们的青春诠释了“中国的脊梁”的真正含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如何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含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动物是否拥有尊严?人类尊严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当一个人被当作“牛马”般驱使时,我们会谴责这有辱其尊严。然而,当真正的牛或马被纯粹用作工具或被视为物品时,这是否也侵犯了它们的尊严?动物具备感受能力,因此人类在与动物互动时,应当考虑它们的感受。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名词的“尊严”被定义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那么,什么样的生命体可以拥有这种身份或地位?康德认为,尊严属于有理性自主能力的人类,动物则缺乏这种理性。尽管康德反对虐待动物,但是他坚持认为尊严属于有理性者。也有人会说,尊严是一个纯粹的人类社会建构的概念,动物不会用这个概念来思考。然而,仅仅因为动物不会使用某个概念,就断言该概念不适用于它们,这过于草率。例如,动物不使用“利他”概念,但它们仍能表现出利他行为,如狼群中的互助行为;动物不使用抽象意义上的“痛苦”概念,但它们无疑会感受到痛苦。然而,尊严这一概念也许不同。动物会关心自身的痛苦和身体完整,也会关心同伴,但它们是否关心自己被尊重或被侮辱?换言之,将尊严适用于动物,是否要求动物具备某些与尊严相关的复杂认知能力?
许多动物确实显示出这些能力。研究表明,很多动物(如大猩猩)拥有自我意识,能够反抗不公平待遇,比如对动物园强制施加的表演训练表达抗议。这表明有些动物可能具备构成尊严的心理要素。然而,如果我们用如此高的认知能力来衡量个体是否具有尊严,会将许多人类和非人类动物一起排除在外。比如,一个先天性严重智力障碍者可能既没有尊严的概念,也无法形成与之相关的心理状态,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是否被侮辱,我们就可以不尊重他,欺辱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尊严不是强势者的奖章,而是弱势者的盾牌。尊严不依赖个体的理性能力或语言能力。玛莎·努斯鲍姆认为,即使一个智力障碍者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仍拥有主观体验,能够建立情感联系,参与社会互动,并拥有在自身潜能范围内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尊重其作为一个个体的繁兴(flourishing),而繁兴的生活是有尊严的。努斯鲍姆将其理论框架延伸到非人类动物,认为一切有感受力的动物都是有尊严的,动物个体的繁兴应当得到尊重。然而,当一个动物被关在养殖场的笼子里无法转身,生活在痛苦与恐惧中,无法展现自然天性时,其尊严未得到承认,完全被用作一个物品。在努斯鲍姆看来,尊严应基于个体的繁兴及其脆弱性,而不是被人类自视为优越的理性能力。汤姆·雷根认为,那些作为“生活主体”的动物拥有自己的偏好,拥有自己想过的生活,具有自主性和固有价值,因此应当得到人类尊重。
然而,将尊严扩展到动物,引发了“贬值”的担忧。反对者担心这会稀释尊严概念,使其无法有效保护人类弱势群体,如智力障碍者或儿童,所以应当将尊严视为人类专属的,以维护其道德力量。但这种担忧可能适得其反:承认至少某些动物拥有尊严,反而可以为智力障碍者的尊严提供更加坚实的哲学基础。许多倡导动物尊严的哲学家,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为残障者尊严发声。通过强调繁兴和脆弱性,尊严概念可以变得更具包容性,更有力地排除各种基于优越能力的歧视。将尊严概念与高水平的心理能力(如理性)相绑定,这对一些智力障碍者来说是很危险的。当然,反对者也许会说“因为人是人,所以,所有人都拥有所有动物都不具有的尊严”,但这种基于同义反复的推论是无效的。超然客公众号
我们还可以从关系性尊严理论来思考这个问题。在关怀伦理学中,我们不能因为个体达不到某个较高的能力标准就否定其尊严,因为尊严是一个关系性概念,它不完全依赖于个体的内在特征或心理状态。我们作为道德行动者,应关怀那些与我们有道德关系的弱势个体,即使后者因缺乏能力而成为道德接受者。但这不表明我们可以不尊重那些无任何关系的个体,如一个被父母发现有智力障碍而惨遭遗弃的孤儿。相反,我们应当普遍扩展关怀的范围,使我们与这样的脆弱个体至少建立某种最低的道德关系。
最后,尊严的关系性还体现在另一个层面。洛丽·马里诺认为,当施害者无视受害者的尊严时,如当一个人残忍虐待动物时,他自身也会丧失尊严。也就是说,一个道德行动者不是仅仅因为自己拥有某种内在认知能力就拥有尊严,还要看他有没有尊重其他道德行动者与道德接受者。马里诺认为,如果你剥夺他者的尊严,你也在否定自己的尊严。身为拥有尊严的道德行动者,我们应当尊重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他者,即使其生活形式与我们非常不同。
(摘编自王珀《动物是否拥有尊严?》)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汉语词典》中,“尊严”被定义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这一定义并未明确限定其适用的具体范围。
B.康德认为尊严只属于人类,动物因缺乏理性而不具备尊严,但其反对虐待动物的立场与这一观点并不矛盾。
C.玛莎·努斯鲍姆认为,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个体都有主观体验,能参与社会生活,有成长与发展需求,因而都拥有尊严。
D.洛丽·马里诺认为,施害者剥夺他者的尊严也会丧失自身尊严,道德行动者的尊严不仅源于自身能力,还在于尊重他者。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通过“人类被当作牛马驱使是侮辱尊严”,引发人们对“牛马被当作工具是否侵犯尊严”的思考,进而引起对动物尊严问题的关注。
B.文中以“狼群互助”“动物感受痛苦”为例论证“动物虽不使用某些概念,却能表现出相关行为或状态”的观点,进而直接证明动物拥有尊严。
C.作者引用玛莎·努斯鲍姆的“繁兴”理论,是为了证明动物与人类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应享有相同的权利保障。
D.文章提及“反对者担心动物尊严会稀释人类尊严”,这一论述的目的是否定反对者的观点,强调动物尊严的优先性。
17.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某动物园为吸引游客,强制大猩猩进行钻火圈、骑自行车等表演训练,引发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这严重践踏了大猩猩的尊严。在他们看来,大猩猩虽然没有__①__,但它们具有自我意识,能感知不公与痛苦。动物园的做法,剥夺了它们自由运动的权利,忽视了它们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完全违背了 __②__这一“尊严基础”。更何况,大猩猩拥有自己的偏好和想过的生活,具有 __③__,动物园将其视作没有情感与价值的工具,显然是对尊严的无视。
18.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论证“动物是拥有尊严的”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9.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中提出,怜悯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使人能感知他人痛苦并产生同情。请结合本文中“动物是拥有尊严的”的观点,分析人类的怜悯心与尊重动物尊严之间的关系。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考古父亲的遗址
我和采茶小姑娘谈鲜叶价格的时候,考古队的老师正带着6名学生从旁边经过。
“今年就这价,90元一斤,多一分钱我都不会收购。”我的语气毋庸置疑。
考古队里一个女大学生多嘴,看了我一眼,说:“老板,小姑娘采茶不容易,10元钱的差价就别从人家身上抠了。”
其他几个学生也跟着帮腔,我面子上抹不过,只得大度地说:“行,100就100。”
付过钱,拎着那袋鲜叶往回走,我心里不太舒服,倒不是为多掏了10元钱,而是因为最近做什么事都不顺。
穿过竹林,再上一截短坡,就到了自家院坝,将鲜叶倒进竹篦晾开后,天色已昏黄。我坐在窗下的台阶上发呆,平整的水泥院坝边沿有一块不规则的凹坑,就像我此时的心情。
老家西乡出好茶叶,但名气比不上南方名茶。我这次放弃西安的工作回来,就是想继承父亲的衣钵,制出口感纯正的“午子仙毫”。加上本地助农政策的扶持,我信心倍增,大有不干出一番事业不罢休的豪情。
可第一步还没走完,这满腔的豪情就被消磨殆尽了。
制茶是个需要丰富经验的技术活儿,晾晒的时间、揉制的力度、火候……不经过长期反复摸索,稍错一步,制出来的茶叶味道就会不对劲。因此,各家茶园的制茶师都是一把年纪的老师傅。我上个月回来,专门跟着一位口碑很好的制茶老师傅学制茶,钻在茶厂里没日没夜地学了半个月。离开时我还非常得意,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我这么能吃苦的了,能不成功吗?
但等我回家独自操作时,常常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地制出一锅茶,色泽和口感全是下品。平时收来鲜叶已临近傍晚,为了保证品质,必须连夜炒制,不得耽搁,这就要求制茶人吃苦耐劳。我坚持了两个晚上,累得浑身瘫软,一不留神又炒煳了半锅茶。
我心里直打退堂鼓,怀疑自己不是干这行的料,但怕母亲和别人笑话,这几天我只能强打起精神,硬撑着收点鲜叶,懒懒散散地炒两锅茶,炒得一塌糊涂。
月亮不知什么时候停在夜空,我不由得怀念起父亲。父亲当年是远近闻名的能人,什么都会干,尤其是制茶。少有他那样能制得一手好茶的年轻人,老师傅们都连声称赞父亲制出的茶叶“难得”。
我10 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这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我时常坐在院坝的台阶上,愣愣望着牧马河,回忆父亲在世时的一点一滴。
如果父亲还在该多好呀,他会陪着我一起在茶香漫溢的屋子里炒茶,会传授我每一个环节的诀窍,会在我深夜累了时炖一碗鲜美的鱼汤……
又一夜在我幽远的思绪中过去了。第二天,我睡到中午才起床,一出门,就看见考古队的师生下河去玩水了。
牧马河看起来逶迤秀丽,某些河段却暗藏危险,暗滩、激流一旦碰上,极易发生危险。我走下短坡,穿过竹林,朝河岸喊:“回来!不要命啦!”几个大学生循声回望,看见我在招手,就上了岸。
带队老师是个中年大叔,倒挺和蔼,跟我道歉说,是他安全意识不足,看到河水清澈就只顾着玩了,幸亏我及时制止。他又问我:“看你也就20 来岁,做什么工作?”
我应付着回答:“因地制宜,做点茶产业。”
老师来了兴趣,说难怪昨天下午见我在收购鲜叶,又想跟我回院坝坐下来好好聊聊,让我讲讲年轻人怎么回乡创业,他回学校后好讲给学生听。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我有啥可传授的?但我还是客气地带他们回了院坝,给每个人泡了一杯茶,大家围在院坝中央闲聊。
刚落座,老师就注意到院坝边沿那处不规则的凹坑,后面聊天时又多看了几眼,终于忍不住问我:“水泥地面凹下去那块是怎么回事?”
我说:“不知道,当年刚修院坝时,水泥还没晾干,不知什么物体落在上面就成那样了,这么多年也没修平整。”
老师带着学生过去,蹲在凹坑旁边,指着说:“看,你们刚学过田野考古,从这个浅坑边缘能看出什么?”
刚开始学生都疑惑不语,在老师的不断提示下,一个男生忽然说:“这里是人体的肘部,这里是臀部。”
“对,这是一处人体倒下的压模。”老师总结完,几个学生又仔细看,纷纷点头表示明白,我站在他们身后,感觉四肢慢慢冰凉。
我去找到母亲,问她水泥院坝边缘的凹坑是怎么留下的。
其实我差不多已经猜出来了。父亲离世前我家正在修院坝,他走的时候,院坝里的水泥还没晾干。这些年,每次我提出要把那块凹坑填平的时候,母亲都神情忧郁地反对,当时我还以为母亲是怕麻烦,现在一联想,更加印证了我的猜测。
我坐在凹坑边,抚摸着每一处细节,仿佛再次触摸到父亲粗壮的臂腕、坚实的腰背。
我的眼泪不停地往下淌,最终我放声痛哭,也正是在这肆意的宣泄中,我突然看到了答案。
父亲所有的辛劳都是因为爱我和母亲,他不分昼夜地采茶、制茶、修葺院坝,就是为了给我们更舒适的生活。而母亲,这些年隐忍而平静,从不跟我提起父亲,也是因为爱我,怕我忧思伤身。
跟父亲最好的重逢,就是继承他的爱。我不会再从小姑娘那里抠10 元钱的差价,不会再对远道而来的考古游客冷言以对,也不会再动辄向母亲抱怨……我相信,爱是生活的动力,能让我克服遇到的一切困难。
我终将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
20. 请根据文章情节发展和“我”的心理变化,补全下面的表格。
情节 “我”的心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信心,满腔豪情
跟着一位口碑很好的制茶老师傅学制茶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自操作,全是下品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满斗志,内心有爱
21. 阅读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结合上下文,说说“我的猜测”具体是什么内容。
22. 张阳说,考古队师生在本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张阳这样说的原因。
23.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解释文章标题的含义,并谈谈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24. <情境题>学校“读书角”公众号欲将本文推荐给读者,编者在给文章分类时,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人将本文归于“真挚亲情”,有人归于“人生成长”,你认为应将其归于哪一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作文
25.王小波说:“我希望自己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
请以“让自己美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答案
1. (1)gèn (2)chì 2. (1)延 (2)魄 3.A 4.C 5.示例一:去掉“大约”或者“左右”
示例二:我国自主研发的“极视1号”无人机,飞行1小时左右就可采集2000 亩地面空间的信息。 6.B 7.C 8.(1)示例一:高太尉的义子高衙内看上了林冲的妻子,几次纠缠,都未得逞,他因此而患病。一日,林冲在街市上买了一口宝刀,却被高太尉以“看刀”为由诱入“白虎堂”,祸事临身。
示例二:杨志想重新当官,花光了钱,只好卖祖传宝刀,可惜遇到牛二胡搅蛮缠,他杀死了牛二,因此获罪。
(2)杨志是殿司制使官,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然而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中都难以生存。杨志和林冲不断遇到困境,一直抱有幻想,直到走投无路,只能选择落草。这样设定人物,更深刻地体现了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
9.(1)故国东来渭水流 (2)春蚕到死丝方尽 (3)树绕村庄。水满坡塘 (4)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10、(1)D
(2)示例1:中国脊梁鲁迅,自尊自强,弃医从文
示例2:革命先驱闻一多,足不出户,潜心研究
(3)合乎题意即可。示例:梦南姐姐,您能谈谈是什么让你充满无限动力的吗?
11. 不相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无病呻吟的闲愁;“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历尽世事艰难的满腔愁苦。
12.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愁苦无法言说的无奈,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忧国伤时的痛苦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13.驳论:信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信地、信物、信国联)
14.具有坚定信念、不屈精神(无私奉献、先人后己、默默无闻……),能为国家和民族(或
历史)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15.C 16.A
17.理性能力 个体的繁兴(及其脆弱性) 自主性和固有价值
18.①认知角度,许多动物具有自我意识,能反抗不公平待遇,符合尊严所需的心理要素;②需求角度,“繁兴”论认为,动物的主观体验与自然需求应被尊重;③关系性角度,无论个体与我们有无道德关系,都应该得到尊重,包括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他者。
19.①怜悯心是尊重动物尊严的情感基础。卢梭认为怜悯心使人能感知他人痛苦,而本文指出动物能感受痛苦,怜悯心会促使人类关注动物处境,尊重其尊严。 ②尊重动物尊严是怜悯心的延伸。本文认为应该尊重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个体,包括动物,体现了对生命的怜悯和普遍关怀。③怜悯心与尊严理论互补。卢梭的怜悯心强调情感共鸣,而本文尊严理论强调道德义务,二者结合,互为补充。
20. (1)“我”要继承父亲的衣钵,制出口感纯正的“午子仙毫”
(2)得意
(3)打退堂鼓,怀疑自己
(4)“我”了解父亲去世的原因后决定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制出好茶
21. 父亲在修院坝时,倒在了还没晾干的水泥上,去世了。
22. 考古队里一个女大学生阻止“我”因为10 元钱而与采茶姑娘的讨价还价,让“我”感到事事不顺,从而引出下文“我”辞职回家做茶叶却不顺利的事情。考古队员们对院坝上的凹坑的探讨引出了“我”知道了父亲去世的真相,从而使“我”突然找到了答案,要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
23. 《考古父亲的遗址》题目紧紧呼应文章的内容,文中考古队到“我”家发现了院坝上的凹坑,然后以专业的眼光进行研究,结果得出是一个人体倒下的压模,点出了考古遗址,因为考古队的研究是父亲倒下去的地方,所以是“父亲的遗址”。考古队的研究让“我”得出真相,感受到了父亲对家人的爱,对事业的执着,从而激励了“我”,让“我”重新振作起来。
24. 示例一:可以归于“真挚亲情”,父亲把他的爱都给了“我”和母亲,让我们更舒适地生活。父亲的爱让“我”重新振作起来,继承父亲的衣钵,想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
示例二:可以归于“人生成长”,当初刚开始回家做茶叶的时候,觉得事事不顺,心情沮丧。在得到父亲的爱后,“我”重新振作起来,想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