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5.13.1 血液、血管和心脏 教案--苏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5.13.1 血液、血管和心脏 教案--苏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16 11:0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能说出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理解三者在物质运输中的协同作用,形成“系统观”。通过分析血液成分、血管结构、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人血涂片,对比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培养归纳、比较的思维能力。结合血常规化验报告单的数值偏差,推理可能的健康问题,提升逻辑推理和问题分析能力。通过分析心脏四腔及瓣膜的结构,推理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方向,发展抽象思维。 探究实践:能按照步骤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准确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规范完成观察记录,提升实验操作能力。能借助哺乳动物心脏模型,观察心脏外形、内部四腔及瓣膜,描述心脏结构特点,培养观察与归纳能力。参与“血常规报告单分析”小组讨论,通过查阅资料、分工合作,完成问题探究,提升合作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关注血常规化验报告单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认识到定期体检对健康监测的重要性,养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理解心脏搏动与生命活动的密切联系,树立爱护心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责任意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尊重他人观点,积极交流分享,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人血涂片、分析血液分层实验数据,掌握血液的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各成分的功能。通过对比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管壁厚度、弹性、血流速度及分布特点,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关系。通过观察心脏模型,明确心脏的四腔结构(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及与血管的连接关系(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
学习难点 通过结合心脏瓣膜的形态结构(心房与心室间、心室与动脉间的瓣膜)和心脏收缩舒张过程,理解血液在心脏内“心房→心室→动脉”的单向流动原理。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准确分析血常规化验报告单中数值偏差(如红细胞数量过低、白细胞数量过高)与贫血、炎症等健康问题的关联,并提出合理的应对建议。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实验器材:人血涂片、光学显微镜(每2-3名学生1台)、哺乳动物心脏模型(可拆解,清晰展示四腔和瓣膜)、盛有抗凝剂的血液分层实验样本。
教学资源:PPT课件(包含血液组成、血管结构、心脏结构、血常规报告单样本、心脏搏动动画)、血常规化验报告单(部分项目数值偏差的示例,标注箭头)、相关知识资料卡片(如贫血、炎症的常见症状)。
分组材料:每组1份血常规报告单样本、1张问题讨论记录表。
(二)学生准备
预习文档内容,初步了解血液、血管、心脏的基本概念。
携带笔记本、铅笔,用于记录实验现象和知识点。
提前查阅1-2个与“血常规指标”相关的小知识(如血红蛋白的作用),为小组讨论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提问:“同学们,体检时我们都会做血常规检查,医生为什么通过血液就能判断我们的健康状况?运动后我们会感觉心跳加快,这又和身体的哪个器官有关?”
引出主题:结合学生的回答,明确本节课将学习“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血管和心脏”,并简要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授与探究(30分钟)
1.血液的组成与功能(10分钟)
(1)自主观察: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对照教材图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记录“哪种血细胞数量最多”“两种细胞的形态差异”(5分钟)。
(2)知识讲解:展示“血液分层实验”样本,讲解血液由血细胞(45%)和血浆(55%)组成,其中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结合表格讲解各成分功能(如红细胞运输氧气、白细胞吞噬细菌、血浆运载血细胞和运输物质)(3分钟)。
(3)小组讨论:提问“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低时,人会出现什么问题?白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提示什么?”,学生简短讨论后分享,教师补充“贫血”“炎症”的相关知识(2分钟)。
2.血管的类型与特点(8分钟)
(1)对比分析:通过PPT展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示意图,从“管壁厚度、弹性、血流速度、分布位置”四个方面对比三种血管的特点,重点强调“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毛细血管壁薄(一层上皮细胞)、血流慢,利于物质交换”(4分钟)。
(2)生活联系:提问“我们手臂上看到的‘青筋’是什么血管?为什么运动员的心率通常比普通人慢?”,引导学生结合血管特点和心率知识回答,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2分钟)。
(3)快速检测:通过“判断下列血管类型”的选择题(如“管壁厚、血流快,将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的血管是?”),检验学生掌握情况(2分钟)。
3.心脏的结构与血液流动(8分钟)
(1)模型观察:分发心脏模型,引导学生按照“先观察外部形态→再打开模型观察内部四腔→最后观察瓣膜和血管连接”的步骤操作,记录“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吗?心房连接静脉还是动脉?”(4分钟)。
(2)动画演示:播放心脏搏动动画,讲解心脏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的结构,以及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方向(心房收缩→血液入心室→心室收缩→血液入动脉,瓣膜防止倒流),重点突破“单向流动”的难点(3分钟)。
(3)逻辑推理:提问“如果心脏瓣膜受损,会对血液流动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推理后,教师补充“血液倒流,影响血液循环效率”(1分钟)。
4.血常规报告单的分析(4分钟)
(1)资料研读:分发血常规报告单样本(标注数值偏差,如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小组合作分析“这些数值偏差可能提示什么健康问题?发现偏差后应该怎么做?”(2分钟)。
(2)交流分享:每组选派代表分享结论,教师点评并强调“血常规是健康判断的辅助手段,数值偏差需及时咨询医生,不能自行判断病情”(2分钟)。
(三)巩固练习(5分钟)
出示思维导图框架(包含“血液循环系统组成→血液、血管、心脏”),让学生填空补充各部分的核心知识点(如血液组成、三种血管特点、心脏四腔)。
针对学生填空中的错误,如“心脏四腔连接血管混淆”,教师再次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学生回顾:邀请1-2名学生分享“本节课学到的最核心的3个知识点”。
教师总结:结合思维导图,梳理“血液运输物质、血管输送血液、心脏提供动力”的协同作用,强化“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并再次强调“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和健康意识。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实践任务:①测量自己平静状态下的心率(每分钟脉搏次数),再测量运动后(如跳绳30次)的心率,记录并分析“运动对心率的影响”;②绘制“心脏结构及血液流动方向”示意图,标注四腔、连接血管和瓣膜。
分析任务:提供1份模拟血常规报告单(包含2-3项数值偏差),撰写100字左右的分析报告,说明可能的健康问题及应对建议。
预习任务:预习“血液循环的途径”,思考“血液从心脏出发,如何回到心脏?”。
【教学反思】
优势:通过“观察人血涂片”“拆解心脏模型”等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知识点,有效降低了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小组讨论“血常规报告单”能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合作能力。
不足:①部分学生使用显微镜时,难以快速找到清晰的血细胞图像,导致实验时间略有延长,影响后续环节进度;②对“心脏瓣膜如何具体防止血液倒流”的讲解仍较抽象,部分学生反馈理解困难;③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参与度较低,依赖他人结论。
改进方向:①课前增加10分钟的“显微镜使用复习课”,确保学生熟练操作;②引入“心脏瓣膜工作原理”的实物模型或3D动画,进一步直观化难点知识;③小组讨论时明确分工(如记录员、发言人、资料查阅员),并设置“小组互评”环节,督促每位学生参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