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回忆我的母亲
新课导入
鲁迅将藤野先生放在“我”独特的经历和感受中去回忆,用几件小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给我鼓励”“最使我感激”的伟大老师形象。
朱德又怀着怎样的心情和情感态度,将母亲放在一个怎样的背景中去回忆呢?
《藤野先生》
《回忆我的母亲》
四项学习任务:
01 积累词语
02 抓带有标志结构的关键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
03 体会作者叙写人物的独特视角
04 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944年
2月15日
朱德同志的母亲逝世。
1944年
4月5日
1983年
本文以《母亲的回忆》为题,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了《朱德选集》,改题目为《回忆我的母亲》。
文体知识
回忆录
“三亲”原则:亲闻、亲见、亲历
概念
表现形式
文体特点
一种用叙述、描写、资料编排等方法,追忆本人或本人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叙事性文体,是传记的一种
可以记述人物一生的事迹,也可以讲述人物故事中的一个片段;可以追述一个历史阶段,也可以描写一个生活侧面。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格式不一
①真实,就是真实记录人物的经历和思想;②广泛,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所写人物的经历,而且要以所写人物的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与之有关的人和事;③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主要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
字音字形
佃农( ) 祖籍( ) 溺死( ) 劳碌( ) 榨油( ) 妯娌( )
周济( ) 衙门( ) 外甥( )
不辍( ) 东挪西借( )
yá
nì
zhà
jí
diàn
lù
zhóu li
sheng
chuò
jì
nuó
多音字
( )任劳任怨( )姓任
任
rèn
( )周济、同舟共济
( )济南、人才济济
济
jì
jǐ
( )调料( )调查
调
tiáo
diào
用于地名和姓氏。
rén
( )爱好
( )友好
好
hào
hǎo
理解词语
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佃农
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任劳任怨
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
妯娌
只顾发财致富,不讲仁义。
为富不仁
即蛮横,指(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横蛮
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周济
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节衣缩食
词语 劳 碌 忙 碌
同 两个词都含有事情多的意思。 异 强调“劳”,即“辛苦”,看重“结果”。 强调“忙”,即“繁忙”,看重“状态”。
例 词义强调重点不同。
近 义 词
①他年纪不算大,然而经年的忧虑和劳碌,使得他几乎像一个衰弱的老人了。
②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她一天到晚十分忙碌。
预学一
课前预学
课文共计约2500字,默读全文,在6分钟内读完。边默读,边在感兴趣或有疑惑的地方作标注。
默读任务:在文中圈出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读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①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3)
我家是佃农。(2)
②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5)
③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5)
④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7)
⑤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8)
⑥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10)
⑦“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13)
⑧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7)
⑨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8)
预学二
课前预学
默读时如对课文历史背景有疑惑,查找相关资料并作解答。
(1)原文: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疑惑:“得到”一词说明母亲去世时,朱德并不在其身边,这是为什么呢
解答: 。
朱德投身革命事业,三十余年间不曾回家过一次。母亲逝世时他因故无法回家
原文 疑惑 解答
“地主欺压佃户”
“吃的是豌豆饭、菜饭”
“母亲年老了,永远想念着她”
“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
佃户为何会遭遇欺压?当时农民生存状况如何?
母亲为何常年吃粗粮?粮食短缺的根源是什么?
朱德离家后母亲如何生活?为何未接母亲同住?
普通农村妇女为何会支持儿子干“掉脑袋的革命”?
旧中国农村实行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佃农需交高额地租(常达收成50%-70%),遇灾年或地主加租则面临破产,文中“退佃搬家”即典型压迫现象。
旧中国农业技术落后,加之官僚地主剥削,普通农民常陷贫困。豌豆饭等粗粮是贫农主食,细粮(如大米)需卖掉换钱交租,反映阶级差异下的生存困境。
母亲留守四川老家务农。朱德因革命被国民党通缉(悬赏25万银元),接母亲同住会暴露身份危及她安全;且延安条件艰苦,老年人难以适应。
母亲亲历封建压迫(如退佃),理解革命必要性;朱德寄回的进步书刊(如《新青年》)使她觉醒,深知革命是为穷人谋出路。
导学一
课堂导学
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任务】
1.圈画各段的关键句,尝试概括各段内容。
2.根据刚刚的内容梳理,将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
3.整体把握文意,边默读边勾画关键语句,完成左图。
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1.默读课文,圈画各段的关键句,尝试概括各段内容。
限
时
10
分
钟
,
概
括
内
容
(第01自然段)
(第02自然段)
(第03自然段)
(第04自然段)
(第05自然段)
(第06自然段)
(第07自然段)
(第08自然段)
(第09自然段)
(第10自然段)
(第11自然段)
(第12自然段)
(第13自然段)
(第14自然段)
(第15自然段)
(第16自然段)
(第17自然段)
(第01自然段)
(第02自然段)
(第03自然段)
(第04自然段)
(第05自然段)
(第06自然段)
(第07自然段)
(第08自然段)
(第09自然段)
(第10自然段)
(第11自然段)
(第12自然段)
(第13自然段)
(第14自然段)
(第15自然段)
(第16自然段)
(第17自然段)
“我”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悲痛地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
交代“我家是佃农”的家庭背景。
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苦苦支撑着家庭。
母亲每日辛苦地劳动。
母亲整日劳碌,教“我”生产知识。
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
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
母亲的身上能看到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
母亲节衣缩食供“我”读书。
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
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
母亲为支持“我”的事业,一直在老家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母亲直到年老,仍热爱劳动。
“我”感谢母亲给了“我”与困难作斗争的本领。
“我”感谢母亲给我“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我”将用大爱大忠来报答母亲。
“我”愿母亲安息。
浏览课文,划分层次
2.根据刚刚的内容梳理,将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我”怀着悲痛的心情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
第二部分(2-13):具体展开写母亲勤劳一生、爱憎分明和深明大义的特点,突出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支持。
第三部分(14-17):概括母亲对“我”的影响,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和纪念之意。
3.整体把握文意,边默读边勾画关键语句,完成下图。
默读课文,完成表格
①每日辛勤劳作,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支撑家庭
②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不灰心,反感为富不仁者
③支持、慰勉“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
④靠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读懂母亲形象
4.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有哪些性格特点
5.在默读过程中,如何有效勾画文中的关键信息
母亲勤劳吃苦、俭朴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支持革命。
可以勾画提示时间的语句、概括母亲形象的语句、揭示主旨的语句、提示文章脉络的语句等。
读懂对“我”的影响
导学二
课堂导学
再次默读课文,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1)明确阅读目标,写出默读建议。
[示例]
阅读目标是找出并理解“我”从母亲身上得到的教益。在默读过程中,标记出那些能够体现母亲言传身教的关键语句。
(2)记录默读过程中勾画的关键语句并作总结。
⑦作者养成勤劳的习惯;拥有敢于与困难做斗争的坚强的性格;坚定地选择了革命救国、爱国报国的人生道路。
①勤劳吃苦,使“我”从小耳濡目染
②养成勤劳的习惯,拥有生产的知识
③学会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④想尽办法维系一家人的吃穿用度
⑤拥有坚定的革命意志
⑥反抗地主豪绅,支持“我"革命
(3)你的“默读建议”对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帮助
[提示]如有,请具体说明;如无,请反思并修改默读建议。
读懂对“我”的情感
(1)默读第3~12段,围绕关键语句和细节进行追问,想象还原,深入体悟母亲的形象。
【示例】
关键语句:
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追问:
母亲怎么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她为此需要做什么 她是怎么挺过来的 ……
想象还原:
母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耘在田野间,用汗水浇灌着每一寸土地。她学会了修缮农具,与天气斗智,与病虫害抗争。为了补贴家用,母亲用她灵巧的双手,将普通的布料变成温暖的衣物,将家禽家畜养得膘肥体壮。她的身影在田间地头、家中院落里忙碌穿梭,从未停歇。然而,母亲从未抱怨过一句。
导学三
课堂导学
本文为什么不通过完整的情节、细致的描写来展现母亲的形象 请着重阅读相关段落,深入理解和分析关键内容,完成任务。
①关键语句: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追问: 。
想象还原: 。
想象还原:
每天清晨,母亲将那些被遗弃的蔬菜叶子、残破的谷物收集起来,精心清洗和挑选,变废为宝。她通过炖煮等不同烹饪手法,能够将简单的食材变得丰富。晚餐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品尝着母亲为他们准备的菜,不时地夹起喜欢的菜肴放入碗中,享受这难得的家庭聚餐时光。母亲则微笑着看着家人们吃得津津有味,心中充满了满足和幸福。
追问:母亲如何最大化利用极其简单的食材 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具体会是怎样的情景
②(延申)
关键句:第5段: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
追问:
1. “整日劳碌”具体包含哪些劳作?
2. 四五岁的孩子能帮什么忙?母亲如何教导?
3. 母亲劳作时会有哪些身体反应?
想象还原:
晨光微露时,母亲已佝偻着腰在灶前煮猪食,蒸汽混着汗珠挂在睫毛上。她教我递柴火时总轻声叮嘱:“轻拿,莫扎手。”午后烈日下,她肩挑两桶水走在田埂,扁担压出深红印记,却将我的小背篓换成空筐。夜里捶腰的闷哼,成了我最早的记忆音符。
关键句
第8段: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追问:
1. 年老的母亲如何表达想念?
2. 母子分离时她如何获取儿子消息?
3. 漫长等待中她做着什么?
想象还原:
油灯下,她摩挾着泛黄的家书,手指抚过“革命”二字像抚过婴孩的脸。赶集时总在布告栏前徘徊,从“朱毛红军”的传闻里拼凑儿子的踪迹。雨后屋檐下,她教孙儿编草鞋:“你爹小时候,也学这个...” 话音散在风里,眼望向川北的山。
关键句
第12段: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
追问:
1. 劳动对她意味着什么?
2. 年老体衰时如何坚持劳动?
3. 劳动如何影响她的精神世界?
想象还原:
七十岁时,她仍跪在菜畦拔草,泥土嵌进指甲的裂纹。纺车声每夜响至三更,棉线勒进掌心的茧比铜钱厚。病中咳喘着编竹筐,笑言:“歇着骨头酸。” 临终前,还望向窗外问:“地里的秧该追肥了吧?”
③思考:比较原文与“想象还原”,它们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原句简洁明了,侧重事实陈述,直接展现母亲形象;还原句细节丰富,母亲形象更具体,情感更细腻。
(2)读下面的材料,联系预学二,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深意。
【材料】
本文叙议结合,抓住议论性句子有助于深入理解内容。比如:“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作者选择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来描绘母亲的形象,是因为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充满了动荡和变革。通过强调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作者将母亲的形象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表明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构成了历史的主体,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推动了革命的发展。作者选择用抽象和概括的方式,既体现了对母亲的深厚情感,也表达了对所有劳动人民的敬意和感激。
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整日劳碌
聪明能干
任劳任怨
坚强刚毅
勤劳的母亲
革命的母亲
供子读书
给“我”慰勉
期望成功
支持革命
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
痛悼母亲,引出回忆
总
寄情于事,歌颂美德
分
情感升华,报答深恩
总
尽忠于民族,尽忠于人民,尽忠于党
爱母亲
爱党,爱人民
交融、升华
课后作业
阅读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胡适的《我的母亲》,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实践创新作业:
家史微记录:仿照课文选取典型事例,为家族中一位长辈撰写小传(500字)。
致敬劳动者:拍摄一组社区劳动者(环卫工、快递员等)照片,配朱德金句制作海报。
下 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