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课件+教学设计+素材(15年教学能手评选济宁泗水县子路中学) (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课件+教学设计+素材(15年教学能手评选济宁泗水县子路中学) (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8 20:15:54

文档简介

课后反思
本节课注重了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和检测,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能力,利用原始史料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认识,整体效果良好。但是对于学情了解不太深入,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细致,导致课堂教学有些小小缺憾。今后应努力改正,期望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明朝君权的加强》观评记录
一.优点
讲课老师采用目标教学法和板块教学模式讲授本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简洁流畅。将教材内容整合成两个板块,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对于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把握准确,重难点的处理也较为合理。
教师整体素养较高,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清晰流畅,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充分注重了对于学生的点拨和指导。
教学设计新颖,运用多媒体教学,由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新授环节采用图片、历史材料、名言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很好的促进了教学。通过历史小短剧的设计,让学生参与进来,体现了直观性的教学理念。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两个合作探究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发散思维,小组合作,初步培养了他们的协作意识和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课堂小结和检测练习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回答踊跃,完成效果良好,师生互动民主和谐,很好的达成了本课的教与学的任务。
二.缺点:
1.教学设计有些仓促,每个板块之间的过渡稍显生硬,个别知识点的阐述应该更深入挖掘;
2.对于学生的启发引导不够到位,有些问题设计不符合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3.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会出现的问题预设不足。
三.改进建议:
1.今后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业务和理论水平,更好的做到精细化备课;
2.注重备学情和备学生这一环节,关注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
3.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将课件做得更加精美实用。
观评人:王晓霞
课件39张PPT。第十六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这位帝王是谁,他及后继者是怎样对大明帝国进行统治的?学 习 目 标了解明朝的建立,靖难之役,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
认识明朝强化君权,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统一,也预示着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学习板块

天下统一强君权板块一:

天下易主再集权板块二: 堂堂大元,奸佞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明朝的建立1368年
朱元璋
南京
洪武
明太祖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年号:
庙号:天下统一强君权朱元璋(明太祖) 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我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 天下统一强君权皇帝锦衣卫明太祖的统治措施:中央
地方
废行省
设三司
天下统一强君权
废丞相
中书省
设六部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锦衣卫印 电影《锦衣卫》海报天下统一强君权锦衣卫出行图天下统一强君权君臣关系变化:削弱了各级官员的权利,皇权加强。天下统一强君权科举制创立和完善于何时?雁塔题名进士碑林明清科举考场天下统一强君权明朝乡试试卷
(省级乡试)
(中央会试和殿试)科举考试的三级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天下统一强君权秀才
举人
进士
八股取士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只能分为八个部分。八

文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议论的开始起讲后入手之处什么是八股文天下统一强君权科举考生看榜图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七年级下 明朝君权的加强“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
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
一掴一掌血。”
——吴敬梓《儒林外史》
“八股取士”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应如何评价“八股取士”?各抒己见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国家公务员考试科目:行政能力测试、申论、
公共基础知识、面试.

天下易主再集权板块二: 建文帝(朱元璋之孙)明成祖朱棣根据视频回答:靖难之役的原因?胜利者?天下易主再集权朱棣加强君权的措施 1、1421年迁都
2、继续执行
3、特务机构
天下易主再集权 厂卫特务机构的
设置,是明朝君主
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 故 宫天下易主再集权天下易主再集权十三陵天下易主再集权天下易主再集权天下易主再集权 游览明十三陵时你会发现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明十三陵中最宏大的是朱棣的陵墓“长陵”,想一想,明十三陵为何没有朱元璋的陵墓,为何朱棣的陵墓那么宏伟?
课外延伸皇 帝小结: 明朝君权的加强巩固练习1.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间是( )
A.1356 B.1368 C.1644 D.1646
2.我国古代丞相制度开始实行和废除的朝代分别是( )
A.秦朝和明朝 B.西汉和唐朝
C.秦朝和北宋 D.战国和明朝
3.通过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的是( )
A.明太祖 B.朱棣 C.明英宗 D.朱升
BAB4、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 )
A 、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5、明朝八股取士造成的危害有 ( )
①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 ③考中做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④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② ④ D、 ① ② ③ ④BA6、中国古代帝王曾经采取过哪些措施来加强思想专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敬请指导课标分析
知道明朝建立的史实,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由于其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导致我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本课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让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整合的能力,学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材分析
本课为《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主要讲述元朝的灭亡,明朝建立,以及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在本册教材中地位重要,它结束了元政权的统治,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统一的汉族政权,同时其统治经验又被清朝借鉴,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年学习历史的初步经验,适应了“自主合作,展示交流”的学习模式,有利于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学习热情。但是对于历史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其归纳综合、比较分析能力要依靠老师的点拨指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此方面的环节设计。
教学设计
第十六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知识与能力:掌握明朝初期加强君权的措施,了解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等史实,理解厂卫特务机构的实质和八股取士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培养归纳概括能力,通过明朝与前朝内容的对比,培养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明朝八股取士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但是也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认识明朝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已日趋衰落。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
教师教学设计
学生学习设计
导入
首先播放动漫《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朱元璋的简介,字幕打出:这位帝王是谁,他和后继者是怎样对明帝国进行统治的?
学生专心看视频,
迅速进入本课情境。
新授
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自学提纲,要求用5分钟读书,掌握知识点。
提示时间到,找每组3号同学上黑板板演。
本课的内容我们分两个板块来学习。
板块一:天下统一强君权
(引入)由元朝末年的歌谣引入,并提问: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出示图片: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年号、庙号?
多年的僧侣流浪生涯,朱元璋铸就了坚韧顽强的品格,也造成了他残忍专断的心理。他即位之后,总在思考如何才能加强君权呢?大家找出他的改革措施。
朱元璋的改革首先从地方政权开始,废除行省,设三司。问:哪三司,职责都是什么?
三司由皇帝派遣,互不统属,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问:丞相起于何时?六部是哪六部?
秦汉以来,中央大部分权力在丞相手中,丞相权越重,对皇帝的威胁越大。朱元璋废除了延续1500年的丞相制,将六部升格,直接听命于皇帝,由此皇帝权利空前提高。导致了君臣关系的大逆转。大家看图,图片反映了什么?
朱元璋削弱了官员的权力,但他依然寝食难安,为了增强对官员的掌控,他设置了?
齐读学习目标,对本课形成框架性认识。
自学课本内容,不懂的问题同位,小组内解决。
自主记忆与同位提问相结合,然后为同学纠错。
读两个板块的名称。
认真思考,
学生回答。
积极回答
迅速看课本,找出答案。
布政司,负责民政;按察司,负责刑狱;都司,负责军事。
开始于秦朝,吏户礼兵刑工
仔细看图,认识到朝堂仪式的变化反映了皇帝权利的增强。
生:锦衣卫
出示锦衣卫图像,因为他们衣着华美,史称“鹅帽锦衣”,所以叫锦衣卫。为了便于理解,找学生表演一段宋濂请客的历史剧,并回答:锦衣卫的职责、特点、影响?
以上所讲是明太祖在行政制度方面加强君权的措施,那么思想方面是什么呢?
古人对于科考中举有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意与自豪(出示一甲前三名的图片)请同学回答隋唐科举制的相关内容。
明朝继续沿用科举制度,(图片:八股取士的命题范围、答题观点、文体特点是什么?)
由于范围僵化呆板,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大家想,这一切有利于谁?
合作探究:在你眼中,八股取士是好事还是坏事?应如何评价八股取士?
在同学发言基础上强调:明代科举制注重了标准化规范化,促进了以后的文官考试制度,但是束缚了思想,扼杀了自由创新的精神,造成中国以后科学技术的落后。
板块二:天下易主再集权
(引入)朱元璋从行政、思想层面对君权进行强化,希望大明江山万代永固,但是在他死后政权实现顺利交接了吗?我们看一段视频,然后回答问题。
(出示板块二名称)从视频中找出谁取代了建文帝的皇位?战役的名称?他为何起兵反对建文帝?
朱棣是明太祖第四子,由于皇太子朱标早逝,地位传于皇太孙朱允炆。在削藩的背景之下,实力雄厚的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发起靖难之役,最终取得胜利。
问:明成祖又是怎样加强君权的?
兴致勃勃看表演,思考后得出答案: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增强了君权。
八股取士。
创立于隋,完善于唐。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

学生结合课本,积极思考,得出答案。
有利于皇权。
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
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观看视频。

朱棣,靖难之役,因为建文帝执行了削藩政策。


(出示知识导图)
什么叫削藩呢?削藩的背景又是怎样的?
明太祖执行削藩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臣民的监控(出示人物图片),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锦衣卫和东厂合称厂卫,两者设立的目的是什么,反映了什么?
通过以上举措,明成祖巩固了政权。大家思考:为何把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出示北京故宫的图片)
明帝国通过两位帝王的努力,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以后清朝的统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后面我们将会学到。
生答:迁都北京,继续削藩政策,增设东厂。
明初,朱元璋把众多的子孙封到各地做藩王,拥有军事大权。在他死后,藩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建文帝下令实行削藩。
东厂

都是为皇帝服务,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引导学生从北京的战略地位、燕王的大本营等方面考虑。
课堂小结
(出示本课知识框架)请同学们对本课进行梳理总结。
在看书思考后,踊跃发言。
情感提升
(背景音乐响起)教师陈述:岁月荏苒,沧海桑田。朱元璋及其后继者建立了广袤强大的明帝国,进一步加强了君主集权,史称“治隆唐宋,远及汉唐”但是在促进国家统一的同时,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学史明智,知古鉴今,希望这一段历史能为国家建设提供借鉴,同学们也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巩固练习
1.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间是( )
A.1328 B.1368 C.1644 D.1646
2.我国古代丞相制度开始实行和废除的朝代分别是( )
A.秦朝和明朝 B.西汉和唐朝
C.秦朝和北宋 D.战国和明朝
3.通过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的是( )
A.明太祖 B.朱棣 C.明英宗 D.朱升
4、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 )
A 、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5、明朝八股取士造成的危害有 ( )
①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 ③考中做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④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② ④ D、 ① ② ③ ④
6、中国古代帝王曾经采取过哪些措施来加强思想专制?

学生认真看课本,自身思考,可以采用自主回答、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并且要注意检测效果。
评测练习
㈠.课前预习本课的知识点。
㈡.课中练习题:明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年号、庙号;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成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㈢.课后练习题:
1.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间是( )
A.1328 B.1368 C.1644 D.1646
2.我国古代丞相制度开始实行和废除的朝代分别是( )
A.秦朝和明朝 B.西汉和唐朝
C.秦朝和北宋 D.战国和明朝
3.通过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的是( )
A.明太祖 B.朱棣 C.明英宗 D.朱升
4、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 )
A 、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5、明朝八股取士造成的危害有 ( )
①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 ③考中做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④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② ④ D、 ① ② ③ ④
6、中国古代帝王曾经采取过哪些措施来加强思想专制?
效果分析
本节课引入环节采用了视频导入法,能够吸引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铺垫。
新授环节:把本课内容重新构建整合,细分为两个板块,学生对于脉络线索一目了然。“学习目标”的设置,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指出了明确方向。在知识讲授时,教师注重以讲授与启发点拨相结合,采用设疑、分析的方式,对学生循循诱导。利用多媒体优势,采用视频、图片、历史资料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设置了探究讨论题,让同学将自学、独立思考、小组探究灵活运用,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课后巩固部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由他们自己解决,教师起指导作用。
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师生互动和谐紧密,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充满民主气氛。学生既较好掌握了基础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历史学习能力,顺利达成本课的三维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