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反思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朝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结束本课的教学之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如下反思。
1.课前导入要起到起疑激趣的作用,为此我运用了《朱元璋的画像之谜》视频进行导入,提出自己的疑问:“一个人怎么能有两张面孔呢?莫非他整容了,其实,这极有可能是人们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所造成的,那历史中的朱元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也许会得到答案。”这种导入方式很好地让学生快速地融入课堂,提高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2.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本节课我采用了胡惟庸势力集团膨胀、宋濂请客的故事、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评价等史料,指导学生从史料中提炼关键词,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
3.比较法是历史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方法,本节课我设计了两个比较:明朝行政机构改革前后简表的对比和唐朝与明朝科举考试的对比。?让学生区别其间的异同,?并掌握比较的方法,?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以及进一步观察历史、?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本节课不足之处:探究题的设计缺乏梯度,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基础知识重归纳轻落实,没有给学生留时间进行消化,学生在应用时略显生疏。对学生的情感缺乏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一目标落实不够到位。
理清线索、论从史出、追求高效
本课例是由泗水县柘沟初级中学马兆来老师执教的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主要讲述了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本节课知识较多,而且比较抽象,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马老师的这节课注重了线索的梳理,史料的解读,是一节有趣实效的新授课。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手段“激趣”,使学生从“不屑一顾到迷恋”。马老师以播放视频《朱元璋的画像之谜》导入,让学生带着历史中的朱元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这个疑问进入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绪激昂,精神倍增,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的去学习,积极去探索。
二、整合教材,理清线索
本课马老师设置了三个板块分别是:“乱世英雄建帝权;处心积虑强君权和靖难削藩更集权。”这三个板块紧紧围绕“权”字进行,对课本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和高度概括,给学生一个更加清晰明了的脉络感,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去认识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学法指导,追求高效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进行着教育和指导,但这种指导是不自觉的,随意的。古人云:“学贵有方。”科学家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都说明,对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教学中马老师注重了教法向学法的转化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他成功地运用的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图表教学法,首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和事物图片,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马老师又设计了明朝初期的行政机构简表和朱元璋改革后的行政机构简表,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历史知识,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明了化,便于学生识记,提高学习效率。
对比学习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通过比较,才能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加深记忆。马老师通过对比明太祖改革前后的行政机构对比及列表对比唐朝科举制和明朝八股取士,让学生通过比较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改革前后的变化,及这种变化起到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史料教学法,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马老师在本节课中补充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和相关的文字史料,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整理史料,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四、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马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他的亲和力在教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创造了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和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绘制知识表格,读图说史,等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本身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1、对明朝皇权加强的危害认识的升华不够。在认识和总结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皇帝专权的危害,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意识。
2、本节课马老师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梳理与夯实,但问题设计的梯度不够理想,能力提升的问题涉及较少,这样很容易造成优生吃不饱的状况。有些探究性的题目设置不够合理,部分学生的探究流于了形式。
泗水县教研室 王晓霞
《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课标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和理解明太祖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锦衣卫,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继续削藩和设立东厂等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学习锦衣卫和八股取士等知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通过分析明朝专制统治的危害,初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二、教材的内容要素:
明朝是中华帝国的晚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开始走向没落。明朝建立之初,便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矛盾。为了对日益变化的社会进行严格控制,明朝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专制统治。这些措施的实施巩固了封建统治,但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他的日趋衰落。本节课共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部分,分别讲述了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皇权的措施。
三、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内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过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设锦衣卫,大大提高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因此,应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
四、教学难点:
八股取土。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其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以及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学情分析
《明朝君权的加强》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初一学生的年龄较小,处于青春期的初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和创新力丰富,但是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为主,未完全具备理性思维,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历史现象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和批判的分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具体的事物,从他们熟悉的领域或实际生活导入,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明朝建立,归纳和掌握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了解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等基本史实,理解厂卫特务机构的实质和八股取士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分析。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加深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通过分析明朝专制统治的危害,初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教学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
八股取士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朱元璋的画像之谜》
作为一个历史老师,我非常喜欢看鉴宝类的节目,前几天看到非常有趣一期节目,《朱元璋的画像之谜》,他的画像有什么迷呢?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一个人怎么能有两张面孔呢?莫非他整容了,其实,这极有可能是人们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所造成的,那历史中的朱元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也许会得到答案。
今天我们将从以下三板块进行学习:乱世英雄建帝权;处心积虑强君权;靖难削藩更集权。
下面就让我们从朱元璋的档案开始吧。(出示档案)朱元璋出身贫农,从小就给地主家放牛,后来为什么去当和尚呢? 1352年——1368年,他为什么放着和尚不做,偏要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反呢?(生答),由于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祸连连本想做个和尚混口饭吃,但由于战乱和尚也做不下去了,于是他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他虽然出身布衣,却是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后来就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请同学们赶紧找到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过渡:朱元璋由一届布衣变成了皇帝,他就想,如何才能加强自己的权力,让江山永固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朱元璋是如何处心积虑地加强君权的。他的改革是从机构改革开始的,明朝初年继续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朱元璋发现这种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请同学们看两段材料:
材料一:胡惟庸由右丞相升任左丞相。胡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一个势力集团。一天,胡惟庸的儿子骑马跌落马下,被一辆过路的马车压了,胡惟庸将马夫抓住,随即杀死。
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百官志》
你能从材料中找到行省制度存在的弊端吗?(生答)
丞相和行省长官的权力大了,必然会威胁到皇权,所以朱元璋对行政制度进行了改革,请同学们看一下,改革前后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变化。(生答)在中央废丞相权力分给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只属于中央,这样就加强了皇权。
过渡:他不仅废除机构,还首创了一个机构——锦衣卫。(播放视频)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和课本知识总结锦衣卫的主要职责和特点。(生答)教师解释图片,由于锦衣卫不受法律的约束,他们的权利极大,遍布全国。请同学们看一段小故事(宋濂请客的故事),(生读)
想一想:朱元璋为什么对宋濂请客的事情了如指掌?这件事会对文武百官有什么影响?(生答)正是有了锦衣卫,朱元璋才能“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过度:朱元璋不仅对臣民进行行为上的控制,他还想控制臣民的思想,于是他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改革。我们先回顾一下科举考试:隋文帝分科考试,成为科举的雏形;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到了唐朝得以完善,那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看看明朝科举制的特点。(给学生留3分钟的时间完成表格,并讨论完善然后展示,教师进行点拨归纳)
什么是八股文呢?请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结合刚才我们填的表格和材料想一想,八股取士有什么危害呢?(学生根据刚才的表格和出示的材料讨论八股取士的危害)。正如明末思想家顾炎武说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的坑儒啊。
同学们你能总结一下朱元璋为加强君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吗?(生答)“两废一增一改革”
过渡:朱元璋在加强君权的同时,为了巩固统治,先后把众多的子孙封到各地做藩王,授予军事大权。他这样做真能巩固统治吗?下面我们来看第三板块:靖难削藩更集权。
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建文帝即位,他看到藩王的权力增大威胁到了皇权,于是决定削藩。这引起了藩王的不满,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懦弱迂腐,而他的叔叔朱棣却精于谋略,善于用兵,结果朱棣取得了胜利, 燕王朱棣做了皇帝,他就是明成祖,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总结一下我为了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呢?(生答)师解释每一条:为什么要迁都北京?(生答)明成祖以反对削藩为借口起兵,现在他做了皇帝为什么要继续削藩呢?(生答)明成祖是藩王起家,他深知藩王的存在对皇权的威胁,所以他做了皇帝后继续削藩,同学们东厂和前面提到的锦衣卫这些特务机构在以前的朝代中有没有啊?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我列举一些加强君权的措施,请同学们对号入座: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明朝君权的加强,明朝为加强君权对中央怎么做的;地方;皇族;知识分子;群臣百姓。通过这些措施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了。趁热打铁,我们来做几个题目:
结束语:他是一个布衣皇帝,在战场上展露不凡的才华,最后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帝国,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他加强了君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是非凡中的非凡,传奇中的传奇,他从历史的夹缝中崛起,成就了平民皇帝的不凡人生。
板书设计:
《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八股取士 B.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
C.开创殿试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2.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突出表现是( )
A.废行省,设三司 B.设厂卫等特务机构
C.废丞相,设六部 D.设立殿阁大学士
3.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曾以“百官之长”来形容某一官职,你认为该官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
A.秦朝 隋朝 B.秦朝 唐朝
C.秦朝 宋朝 D.秦朝 明朝
4.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
A.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B.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5.《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皇权 B.加强边疆管辖
C.提高行政效率 D.促进民主政治
6.“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以上材料的内容应该发生在(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7.如果你是下图中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
A.熟读四书五经
B.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
C.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8.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都是巩固封建统治,明朝的哪一措施与以上三者最为相似( )
A.废丞相 B.设锦衣卫 C.“八股取士” D.设东厂
9.明朝的读书人李某,他刻苦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那么他必读的书籍是( )
A.《资治通鉴》 B.三通四史
C.唐诗宋词 D.四书五经
10.他出生贫苦,给地主放牧牛羊,做过和尚,但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1368年在应天建立新政权后,将应天改称为( )
A.北京 B.西安 C.杭州 D.南京
11.(8分)阅读下列史料:(改编)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1)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2分)文中的“帝”指谁?(2分)
(2)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2分)
(3)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2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宋朝)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材料二:
(1)材料一反应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2分)
(2)明朝时我国科举考试出现了新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2分)
(3)材料二图中考生金榜题名就喜,名落孙山就悲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科举考试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制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部分,称为八股文,被称为八股取士 ,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
2.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二子目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的内容中:“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据此可知,故选B。ACD选项都是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
考点: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靖难之役的时间、影响。
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政和监察。明太祖即位后,为加强君权,改革了行政机构。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利空前提高,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故选D。
考点: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的明清加强君权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注意关键词“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 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 八股取士”,应该能领悟到都是加强君权的措施,只有答案A和君权有关,故答案A正确。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题干引文主要反映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废除了宰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强化君主专制,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废除丞相
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太祖改革的相关知识内容。鉴于元代相权过重,威胁皇权的情况,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
7.C
【解析】
试题分析: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但是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
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史实,题干中“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兴“文字狱”等均属于古代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而备选项中只有“八股取士”符合题意,而ABD均属于政治方面加强君主专制,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八股取士
【答案】D
【解析】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从四书五经里出题。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明朝建立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题目中的他指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建立明朝,后来他把应天改为南京,本题选D。
考点:明朝的建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南京是六朝古都,也见证了中国的风风雨雨,另外,同学们对于我国古代朝代的更替要识记清楚: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11.(1)明朝、明太祖
(2)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
(3)明朝君权空前加强
【解析】
试题解析:(1)读材料找出关键词判断是明太祖采取的措施
(2)分析理解含义:皇帝自己掌握所有权利
(3)通过这些措施明朝君权空前加强。
考点:明朝君权的加强
点评:本题考察的是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及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 的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一般学生都能很好的解答。
12.(1)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2)科举考试变八股取士
(3)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导致许多读书人为了考中,只顾埋头读书,苦研八股,不讲实际学问。说明科举制到明清时很大程度上演变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重视人才的选拔,对文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而且通常进士及第得到的官职比较好。这说明了宋代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2)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科举制度。明朝时我国科举考试出现了新变化,这种变化是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试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考试形式,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无法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3)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八股取士的弊端。材料二图中考生金榜题名就喜,名落孙山就悲。明朝的八股取士,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导致许多读书人为了考中,只顾埋头读书,苦研八股,不讲实际学问。说明科举制到明清时很大程度上演变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科举制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八股取士与文字狱·八股取士
《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效果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在结束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以下效果分析。
知识能力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以及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能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对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进行归纳与总结。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明朝初年行政简图及相关材料的分析,以及对明朝行政机构改革前后简图的对比,锻炼了学生观察图表和阅读史料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让学生对明太祖改革行政机构的措施更直观,学生理解也比较深刻。学生通过观看锦衣卫的视频及阅读宋濂的故事,很好地理解了锦衣卫的职能、特点以及对于加强皇权的作用。学生通过完成唐朝和明朝科举制的对比表格,很形象和直观地理解了明朝八股取士的特点,并且很容易的得出八股取士的危害: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等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分析,让学生理解了皇帝集权的危害,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
不足之处:
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主动性不够高涨,主体性没有很好体现。学生完成了对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但没有给学生留时间进行掌握,导致在练习巩固阶段,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略显生疏。
课件26张PPT。第16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三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泗水县柘沟初级中学 马兆来明朝君权的加强乱世英雄建帝权处心积虑强君权靖难削藩更集权朱元璋档案
姓名:朱元璋 别名: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 放牛
1344年——1352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1352年——1368年 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 主要工作是做皇帝乱世英雄建帝权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应天(改称京师,
今南京)明朝的建立乱世英雄建帝权材料一:胡惟庸由右丞相升任左丞相。胡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一个势力集团。一天,胡惟庸的儿子骑马跌落马下,被一辆过路的马车压了,胡惟庸将马夫抓住,随即杀死。
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百官志》
论从史出布政司按察司都司(民政)(刑狱)(军政)加强了皇权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和课本知识总结锦衣卫的主要职责和特点。锦衣卫皇帝官员百姓听故事 品历史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想一想:朱元璋为什么对宋濂请客的事情了如指掌?这件事会对文武百官有什么影响?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雏 形 正式形成 完善隋文帝
分科考试隋炀帝
设进士科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明清?对比特点识变化: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四书五经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八股文选拔统治人才策问、经史、杂文、诗赋针对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无严格限制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透过现象谈危害: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徐大椿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透过现象谈危害:处心积虑强君权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中央: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特务机构锦衣卫。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两废一增一改革朱元璋建文帝朱棣靖难之役xuē fān
削 藩yān dì
燕 王 朱 棣 jìng
靖 难靖难削藩更集权自读学习明成祖为加强君权采取了哪些措施?1.迁都北京2.继续削藩3.增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靖难削藩更集权明太祖明成祖迁都北京继续削藩增设东厂中央: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锦衣卫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八股取士皇 帝 中 央2003年明太祖的陵墓——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下列史实与明太祖有关的是 ①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立六部
②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③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④设立军机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肯定式选择A(2014·湖南衡阳)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 )
A.设置进士科 B.设置明经科
C.开创殿试和武举 D.八股取士了解中考D体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制度或措施是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郡县制 ④三省六部制 ⑤废丞相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前后联系,融会贯通D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 )
A.秦朝 隋朝 B.秦朝 唐朝
C.秦朝 宋朝 D.秦朝 明朝D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