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各题。
薄薄的书页间是千年文化的浓缩和积绽,浓浓的墨香中承载( )着历史的厚重与古朴。感动书香,可以使迷蒙的人生huò 然开朗;寻觅智慧,能够令庸lù 的岁月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多少次明月乍起,红日初升,都那样自然纯净,毫不矫( )饰,在似水的流年中,书香伴我们成长。蓦( )然回首,我们已踏上中考征程。六月的考场,我们将用青春唱出缭亮的歌。
1.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 然开朗 庸lù .
2.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
承载( ) 矫( )饰 蓦( )然
3.请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如此丰富、灿烂的原因是由于每个时代都有高水平的作品出现。②______名著往往是超越历史、超越时空的,______在多年之后仍能给人以新的启迪,使人们常读常新。③同时,名著凝聚了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④因此阅读名著,应该成为当下全民阅读新形势下的首要选择。
4、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请在第②句的横线处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B.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C.听到吵闹声不必捂住耳朵——在许多场合未必能做到这一点。
D.欧阳询擅长楷书,与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7.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为止。
②再在其中理出一个线索和次第,另领取一张纸条,顺着这个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
③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前面,根据题目展开联想。
④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
A.④③①②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8.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十分生动地描写了被压迫者先后走向官逼民反的过程,歌颂了他们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
鲁智深、武松、林冲三位是梁山数一数二的英雄豪杰。请选择其中一位,结合事例说说他走上梁山的原因。
古诗文填空
(1) ___________________,步过东冈。 (秦观《行香子》)
(2)一上高城万里愁,___________________。 (许浑《咸阳城东楼》)
(3) ___________________,爱上层楼。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10、秧歌飘扬庆丰收,陕北盛世舞风华。请你参加以“陕北秧歌,魂韵飞扬”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宣传】请把下面的宣传标语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秧歌动地 雷鼓喧天
【活动二:赞美】人们常用“豪迈粗犷”“气氛热烈”来形容陕北秧歌的特点,请你从“声音”“色彩”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中的某一种短语结构,拟写一个四字短语来赞美陕北秧歌。
示例:豪迈粗犷 气氛热烈
赞美词:
【活动三:讨论】请你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围绕着“陕北秧歌”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一起讨论。
【链接材料】
2023 年2 月,榆林市新上演的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以陕北民间故事为框架,以陕北原生态民歌、秧歌为链条,以民间传统习俗文化为线索,演绎了黄土高原上动人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民间文艺形式经历改造创新后的强大生命力。
【活动四:总结】活动进行到尾声,请你帮助主持人拟写几句话作为这次活动的总结语。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戏题盘石
王 维
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释】 ①可怜:可爱。
11.请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
1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二)阅读下列两个文本,回答温题。
[甲]
①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 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 为不朽的塑像。
②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 《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③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④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 口无言了。
⑤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⑥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 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⑦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 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节选自陶行知《创造宣言》)
[乙]
① 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 人的区别呢?
②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 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 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 认为“我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这些人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 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 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 的人。
(节选自罗迦 费 因格《谈创造性思维》)
13. 文本甲和文本乙都强调了什么观点?
14. “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这句话作为论据插入文本甲哪一 段最合适?请为该段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5. 请写出下列两个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2)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 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 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16. 甲乙两个文本的论证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我对做好新形势下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要求。借这个机会,再讲几点意见。
第一,希望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第二,希望大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面向未来,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跳出“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哲学社会科学包括文化文艺不接地气不行,要解释现实的社会问题,开什么处方治什么病,首先要把是什么病搞清楚。要把好脉,中国身体怎么样,如果有病是什么病,用什么药来治,对这心里要透亮透亮的。号脉都号不清楚,那治什么病?
第三,希望大家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家的。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说过,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
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去年,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也是创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础。希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的委员带好头、作表率。除了天赋以外,确实要去积累、去挖掘,很多事情都是在细节,演电影、写小说都是细节,细节感人,细节要真实,而真实要去挖掘。
第四,希望大家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最高的境界。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社会影响力大,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
明明德,首先要明大德、立大德。新时代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明大德、立大德,就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良好职业道德体现在执着坚守上,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超然客公众号
(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材料二:白居易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都是时事,却是为了现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既是古训,也是历代文人被赋予使命的一种体现。“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对于读书人而言,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摘编自网络)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文艺创作、学术创新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这与白居易提出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主张一脉相承。
B.材料一列举老子、孔子、孟子和《道德经》《论语》《孟子》等,阐述了大师、大家不是要有大派头,而是要有大作品。
C.材料一引用《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意在阐述文化文艺工作者等要耐得住清冷和寂寞。
D.材料二中,“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包含反映时事的意思,反映的事情不一定都是时事,却是为了现实。
1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在提出四点“希望”后,均引用了古人的言论来阐述观点,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B.文艺创作在进行创新、打造精品时,不能脱离现实,要扎根本土、深植时代、观照现实。
C.新时代的文化文艺工作者要有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D.“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古训,对历代文人来说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19、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提出“为时而著”“为事而作”
B.白居易何提出“为时而著”“为事而作”
C.“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来历
D.“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内涵
20. 有评论认为,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体现了白居易“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主张。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21. 有作家写作时聚焦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不关注社会,不关心人民的声音。请根据两则材料谈谈作家在写作中如何避免这类不良文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布鞋情结
①一生太长,没有谁会记住生活中的所有小细节;一生太短,谁也不能保证什么可以在生命里不离不弃。唯有一种情结,不受似水流年的羁绊,穿过光阴的缝隙,在回眸的斑斓光影里,那份美好、那份温暖,常常在不经意间,就被连根拔起。布鞋,就是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一种情结。
②前几天,当我经过我家附近那条街,发现新开了一家“老北京布鞋”店时,忍不住停下了脚步,望着古色古香的招牌,那一刹那,内心波涛翻滚,那些与布鞋有关的旧时光就这么被轻易地唤出来了。
③在我记忆中,布鞋是伴随着童年一起成长的,只是后来不知不觉就走丢了。小时候,印象中的奶奶与母亲一有空就会坐在宽敞的屋檐下,每人身边一个针线篼,时而穿针引线,时而漫不经心地闲聊几句。很多时候,隔壁的周姨李姨也会来一起凑热闹,一边纳着鞋底一边用手缝针往头顶上习惯性地摩擦两下,再拉开嗓门闲侃几句,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切磋手艺,互相欣赏。在农村里,一个女人勤劳不勤劳,只要看看家里人脚上穿的鞋就知道了。
④那时候,女孩嫁人前是要做很多鞋的,包括婆家的所有亲戚与娘家的所有亲戚。我姨妈家的几个姐姐在结婚前,都被母亲接来家里住上一段时间,主要任务就是做鞋,以及绣那些布满了五颜六色花朵图案的鞋垫。每次只要母亲叫我做事,我就会发脾气,故意甩响东西或者大声反抗,这时候,姐姐自然就会过来帮忙,我便溜之大吉,如今想来,真是太聪明了。
⑤还记得一个寒冷的冬天,当我穿上母亲做的新棉鞋上学时,经过邻村一个阿婆家门口,她正在院里晒太阳,看到我脚上的鞋好生羡慕,一双黑得发亮的灯芯绒棉鞋,一连问我好几遍,是不是好暖和啊。我心里既高兴又不安,因为她脚上的单鞋都快磨破外层了,回去把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立刻对我说:“明天你先穿旧的吧,把这双鞋送给阿婆穿,她没人为她做。”第二天,当阿婆的小脚穿上我的棉鞋时,她满是皱纹的脸庞顿时乐开了花。许多陈年旧事早已模糊不清了,阿婆也早已作古,一些记忆却如黑白电影在脑海里不经意循环回放。
⑥手工做的布鞋虽然实惠、舒适、轻巧,但是每当下大雨时,就很不方便。在我上一年级时,父亲就为我买了黑色雨靴,当我看着老师和光着脚丫手里提着布鞋的同学都围过来观看时,才发现全班只有我一个人有靴子,老师还开玩笑地对我说:穿了这么好的鞋,一定要考一百分啊。大概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开始对布鞋有所挑剔了,加上街上又开始流行一种白帆布鞋,同时还有一种塑料底布鞋,看起来比做的布鞋要精巧,鞋口还有绣花,所以越来越觉得布鞋有些土气,母亲做的鞋也只是偶尔换换脚才穿,尽管家里做好的布鞋装了几口箱子,而我总是常常穿了一两次就扔一边去了,等母亲发现时,脚已经又长了一截。直到多年后,我望着母亲那双粗糙的手以及针脚渐稀的布鞋,如饮醍醐,幡然醒悟。
⑦北街有一位身价过亿的老总,每天穿着普通夹克衫,一双黑色布鞋,骑着那种老式28寸黑色自行车上下班,穿行在繁华热闹的街道,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众说纷纭。其实,这何尝不是一道朴素的风景呢!我想,在他的心里,一定有着根深蒂固的怀旧情结吧!挥之不去,又无法追寻。不管流年远逝,时光破碎,沉沦在自己眷恋的情怀中,是谁也体会不到的一片冰心在玉壶。
⑧如今在故乡荒芜的地边再也见不到做鞋的苎麻了,而母亲的眼睛也渐渐老花,不再做鞋了。但现在我的鞋柜里,却摆了几双精巧的老北京布鞋,当我工作累了回家时,它总是静静地陪伴我,与我一起感悟流金岁月的时代文化;在我的心里,也一直珍藏着一双布鞋,它柔软、结实、耐磨,行走在我心上。
(有删减改动)
22.文章围绕“我”和布鞋写了哪几件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别说说其表达效果。
(1)望着古色古香的招牌,那一刹那,内心波涛翻滚,那些与布鞋有关的旧时光就这么被轻易地唤出来了。
(2)如今想来,真是太聪明了。
24.有人认为,文章主要写“我”与布鞋的故事,文中第⑦段北街老总的例子显得多余,应该删去。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作者说“布鞋,就是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一种情结。”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你对标题“布鞋情结”丰富内涵的理解。
作文。
26.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近心远,咫尺天涯;人远心近,天涯比邻。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远和近。目标的远与近,行动可以改变;心灵的远与近,沟通可以改变;美景的远与近,发现可以改变……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答案
1、豁 碌 2.zaì jiǎo mò 3.绽—淀 缭—嘹 4.删掉句中的“由于”或“的原因”。
5.因为 所以 6.B 7.B 8.鲁智深,因为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与官府矛盾越来越深,被迫落草。 武松,屡遭陷害之后,终于彻底造反。 林冲,被高俅父子多次设计陷害,被逼上绝路,忍无可忍,走上梁山。9. (1)偶然乘兴 (2)蒹葭杨柳似汀洲 (3)少年不识愁滋味
(4)夜吟应觉月光寒 10、【活动一】略。 【活动二】示例:声音:余音绕梁【活动三】示例:“陕北秧歌”现今的发展状况如何?
【活动四】示例:“陕北秧歌”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它的传承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也彰显着民族的精神与力量,希望我们都能够重视“陕北秧歌”的传承与发展,为它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1、【示例】在清澈的泉水上面,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春风习习,垂杨飞舞在岸边,不时飘拂高高举起的酒杯。
12、运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特意趣。
13. 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
14. 插入第六段最合适。。答案示例:遭到楚王疏远放逐之屈原,毕竟写下了《离 骚》。
15. (1)示例:比喻论证,把平凡比做白纸,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最平凡的地方也可以创造出不朽作品的观点。
(2)示例: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心理学专家两组对比实验的事例,具体真实地证明创造力与一个人的自信心有关的观点(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
16. 文本甲的论证方式是驳论,文本乙的论证方式是立论,
答案示例:文本甲首先以“有人说'的形式,列出错误观点,作为批驳的靶子。然后举古今中外的名人创造出不平凡的事例,最后总结出随时随地人人都可以创造 的观点(号召大家走向创造之路)。
文本乙首先提出是否人人都具备创造性思维的问题,然后用心理学专家的实验 为例,证明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最后总结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
17. C 18. A 19. D
20. ①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反映时事,是为现实而作的。这首诗反映了南宋国土沦丧、朝野上下主降派当道的时事,表达了诗人的愤懑之情。
②诗人一心想要收复失地,《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体现了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蕴含着家国情怀。
21. ①作家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肩负责任和使命。写作要发时代之先声,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②作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③作家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创作应该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
④作家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把个人的创作追求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
22.童年时我看奶奶和母亲做鞋;“我”姨妈家的几个姐姐出嫁前在我家做结婚用的鞋和鞋垫;母亲让“我”把新棉鞋送给邻村阿婆穿;“我”嫌弃布鞋土气,不肯穿(或“我”在下雨天穿雨靴去学校,得到老师、同学羡慕,从那时开始挑剔布鞋)。
23.(1)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看到老北京布鞋店后的激动之情,体现了我对布鞋深厚的情感。
(2)褒词贬用或者反语,这里是“愚蠢”的意思,表现了我对当时不愿帮母亲做事,如今想来自责而愧疚的心理。
24.示例一:不可以。北街老总身家过亿,却过着朴素的生活,有根深蒂固的怀旧情结,与我日渐浓厚的布鞋情结相映衬,更能表现“我”对传统文化的向往、怀念,深化了主旨。结构上,照应题目
示例二:可以。文章通过我对布鞋的往事的回忆,表现“我”对农村人情美的怀念,对以布鞋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文化的呼唤,删掉,可以使我对布鞋的情结和感悟更集中,中心更明确,结构上,也使文章思路更清楚。
25.①“布鞋情结”体现的是“我”对童年时光的怀恋;②布鞋陪伴“我”长大,是“我”故乡美好生活回忆的见证,承载着母亲对“我”深深的爱,渗透着浓浓的亲情;③表现了“我”对农村人互相欣赏、互相帮助的淳朴人情的赞美与怀念;
④“我”至今珍藏着几双老北京布鞋,布鞋情结更是一种流金岁月的时代文化,这布鞋情结是现代人精神与心灵的慰藉,表现了“我”不忘初心,在忙碌与繁华中依旧追求朴素以及对以布鞋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文化的呼唤。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