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纳溪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6 12:0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纳溪中学校高2023级高三年级上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
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
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
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
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溺的创作源泉。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
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文艺
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
最关链、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
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
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棚栩如生的人物。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新大众文艺是通过全媒体渠道普遍流行的新文艺形态,它影响广泛,不断流变。其最显著的特征是,
它打破了传统文艺创作的专业壁垒,使创作主体从精英群体转向全民参与,创造出一大批能够让接受者普
遍共情的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主体的全民化,让新大众文艺的主题表达从作者端转移到受众端,这让其能
够在内容层面直面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新大众文艺主动拥抱新蝶介和新技术,在创作过程中积极践行“技术赋能”。借助短视频平台、文学
网站以及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工具和蝶介载体,人民大众均可参与不同文艺类型的创作实践,实
现审美表达的自由。因此,新大众文艺的交互性特征使创作者与受众界限消弭,形成“创作即参与”的新
型关系。这种新型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大众文艺由专业人员创作、普通大众接受的“单一”局面,呈现出
各阶层人群共同创作、传播与欣赏的状况。依托跨蝶介互动和数字化手段,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不仅能够
即时实现身份转换,也可以在数字界面完成生产与消费的互动。
新大众文艺在推动文艺创作职业界限消融的过程中,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文化主体话语权的再分配。
它更新了人们关于文艺经典化的认知,网络文学、微短剧等新大众文艺形态开始进入主流文学史、艺术史:
一些文艺短视频注重传统主旋律内容与新表达方式的融合,注重传统艺术手法与新审美形式的融合。这些
转变共同构成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特征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此丰富符合新时代人民大众
欣赏口味的审美话语。
第1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