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巨鹿县西郭城镇中心小学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1.(2024五上·巨鹿期中) 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2.(2024五上·巨鹿期中)铁生锈以后硬度变小、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这些变化说明铁生锈以后有 生成。
3.(2024五上·巨鹿期中)脑在头部,藏在 里。脑分为 两个半球。
4.(2024五上·巨鹿期中)空气污染会损害 ,引起鼻炎、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含氧量低会引发心脏病、 等。
5.(2024五上·巨鹿期中)1910年,德国科学家 通过观察地图上大西洋两侧的大陆海岸线轮廓,提出一个假设:大陆是 的。
6.(2024五上·巨鹿期中)潜水员需要携带供氮装置。( )
7.(2024五上·巨鹿期中)用塑料瓶将蜡烛罩住,不一会儿,蜡烛就熄灭了,这是因为它消耗了集气瓶中所有的空气。( )
8.(2024五上·巨鹿期中)除了柠檬汁,大蒜汁、洋葱汁、大葱汁、米粥等都可以做隐形墨水。( )
9.(2024五上·巨鹿期中)走到马路上,当我们听到汽车鸣笛时,会马上避让。( )
10.(2024五上·巨鹿期中)我们要保护自己的感官,必要时可使用一定的防护用具。( )
11.(2024五上·巨鹿期中)人大脑的表面是非常平坦的。( )
12.(2024五上·巨鹿期中)服药时可以用茶水或牛奶送服。( )
13.(2024五上·巨鹿期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厚度完全相同。( )
14.(2024五上·巨鹿期中)地震发生时,应尽可能保护自己的头部。( )
15.(2024五上·巨鹿期中)噪声污染会损害听觉,造成听力下降。( )
16.(2024五上·巨鹿期中)不在火焰附近打闹属于( )。
A.避免接触高温物体防烫伤
B.远离明火防烧伤
C.警惕热水和蒸汽防烫伤
17.(2024五上·巨鹿期中)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氧气的用途。
A.火箭的助燃剂 B.炼钢 C.储存食品
18.(2024五上·巨鹿期中)下列方法中,不能防止切开的苹果表面变色的是( )。
A.在苹果切面上滴上柠檬汁
B.将苹果浸泡在盐水中
C.将苹果暴露在空气中
19.(2024五上·巨鹿期中)下图中铁钉最有可能生锈的是( )。
A. B. C.
20.(2024五上·巨鹿期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
B.不同的环境刺激,人体产生的感觉不一样
C.玩“逃避打手”游戏,被打次数越多,说明反应速度越快
21.(2024五上·巨鹿期中)关于人工智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现在人工智能可以完全取代人类大脑
B.人工智能可以完成简单的、重复的工作
C.人工智能是用机器模仿和执行人脑的某些智力功能
22.(2024五上·巨鹿期中)下面做法中,( )有助于保护我们的感官。
A.长时间看手机 B.不用力擤鼻子 C.用硬东西掏耳道
23.(2024五上·巨鹿期中)下列( )不是预防水体污染的主要措施。
A.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禁止化工厂在河里排放废料
C.只喝桶装水
24.(2024五上·巨鹿期中)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 )。
A.昆仑山 B.喜马拉雅山 C.冈第斯山
25.(2024五上·巨鹿期中)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 )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26.(2024五上·巨鹿期中)将下列常见的危险源与其所属类别用线连起来。
①变压器 ②汽油 ③打火机 ④灭鼠药 ⑤医疗废物 A.易燃危险源 B.高压危险源 C.剧毒危险源 D.生物危害危险源 E.易爆危险源
27.(2024五上·巨鹿期中)列举更多的脑功能的实例,将下图补充完整。
28.(2024五上·巨鹿期中)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该怎样防止金属生锈呢?写出四种方法。
29.(2024五上·巨鹿期中)我们要听到声音,需要哪些条件?
30.(2024五上·巨鹿期中)地震会造成哪些危害?
31.(2024五上·巨鹿期中)模拟地震。
准备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分别为0.3厘米、0.5厘米、1厘米的木板3块。
(1)从最薄的木板开始实验,双手握住木板的两端,均匀用力,在压力作用下,木板弯曲变形,再用力,木板被 了。木板折断时发出“啪”的声音,同时手感到震动,木板越厚,手感到的震动越 。
(2)木板相当于地球内部的 ;手施加的力量相当于地球内部巨大的作用力。
(3)根据实验结果,推想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氮气;氧气
【知识点】认识空气
【解析】【分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经过科学研究和实验测定,我们知道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这是关于空气成分的基础且重要的知识内容,所以第1空填“氮气”,第2空填“氧气”。
2.【答案】新物质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铁生锈前具有一定硬度、能导电、能被磁铁吸引 。生锈后,硬度变小、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这些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说明铁生锈的过程产生了与原来的铁不同的物质,也就是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填“新物质” 。
3.【答案】头骨;左右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
【解析】【分析】第1空:脑位于头部,而头骨(也叫颅骨 )像一个坚硬的“保护壳”,把脑包裹在里面,起到保护脑的作用,所以脑藏在头骨里,第1空填“头骨” 。
第2空:从脑的生理结构来看,脑在形态上是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的,这两个半球在功能等方面有一定分工又相互协作,所以第2空填“左右” 。
4.【答案】呼吸器官;高血压
【知识点】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第1空:鼻、气管、肺等都属于呼吸器官,是人体进行呼吸、与外界交换气体的结构。空气污染时,有害的气体、颗粒物等会先进入呼吸器官,对鼻、支气管等造成刺激和伤害,进而引发鼻炎、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所以空气污染会损害呼吸器官,第1空填“呼吸器官” 。
第2空:当环境含氧量低时,人体为保证正常生理活动,心脏等器官的负担会加重。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可能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在小学科学认知里,了解含氧量低对身体循环系统等有不良影响,会关联到这类疾病 ),所以第2空填“高血压” 。
5.【答案】魏格纳;移动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观察地图,发现大西洋两侧的大陆海岸线轮廓很相似,好像能拼在一起。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假设,认为大陆是移动的,也就是说大陆不是一直固定在原来的位置,是会发生漂移的。所以第1空是魏格纳,第2空是移动。
6.【答案】错误
【知识点】呼吸的形成
【解析】【分析】人呼吸需要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潜水员在水下时,需要呼吸的是氧气,而不是氮气,所以潜水员要携带的是供氧装置,不是供氮装置,因此“潜水员需要携带供氮装置”这一说法错误,答案为错误。
7.【答案】错误
【知识点】蜡烛的燃烧
【解析】【分析】蜡烛燃烧需要氧气,用塑料瓶罩住蜡烛,蜡烛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当氧气不足时蜡烛就会熄灭,但瓶内不会所有空气都被消耗,因为空气中还有氮气等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所以“用塑料瓶将蜡烛罩住,不一会儿,蜡烛就熄灭了,这是因为它消耗了集气瓶中所有的空气”说法错误,答案为错误。
8.【答案】正确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隐形墨水的原理通常是利用某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比如加热)才会显示出痕迹。柠檬汁因为含有酸性物质,写出来的字干了之后看不见,加热时会变色显示出来。而大蒜汁、洋葱汁、大葱汁里也有类似的成分,米粥里的淀粉等物质,也能在一定条件下(比如用碘酒涂抹),让写的字从隐形变得可见。所以这些物质都可以用来制作隐形墨水,这句话是正确的。
9.【答案】正确
【知识点】保护听力
【解析】【分析】从“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知识角度看: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能接收汽车鸣笛的声音(外界刺激) 。声音信号通过耳朵传递到脑,脑接收到信号后,指挥身体做出避让动作,这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能保护我们免受危险,所以“走到马路上,当我们听到汽车鸣笛时,会马上避让”说法正确,答案为正确。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分析】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要保护自己的感官,必要时可使用一定的防护用具。题目说法正确。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
【解析】【分析】人大脑的表面并不是平坦的,而是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 。这些沟回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面积,有利于大脑进行更复杂的思维活动。所以“人大脑的表面是非常平坦的”说法错误,答案为错误。
12.【答案】错误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茶水含有茶多酚等成分,牛奶含有蛋白质等,它们可能与药物发生反应。比如,茶多酚会和一些药物结合,影响药物吸收;牛奶中的钙等物质也可能与药物相互作用,改变药效,所以服药时不能用茶水或牛奶送服,“服药时可以用茶水或牛奶送服”说法错误,答案为错误。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可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等圈层。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厚度相对较薄,比如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更薄;地幔厚度很大,地核也有着特定的厚度,各圈层厚度差异明显,并非完全相同,所以“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厚度完全相同”说法错误,答案为错误。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大地震发生时,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瞬间坍場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当地震突然来临时,采取正确的避险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在室内,应迅速就近躲到结实的物体下或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应尽可能保护自己的头部。
15.【答案】正确
【知识点】噪音
【解析】【分析】我们的耳朵里有很脆弱的听觉器官,噪声是一种刺耳的声音。当长期处于噪声环境或者受到强烈噪声刺激时,耳朵里的听觉细胞等会受到损伤。所以噪声污染会损害听觉,造成听力下降,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6.【答案】B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不同防烫伤、烧伤安全行为的区分:
A:避免接触高温物体防烫伤,强调的是接触如热水、热金属等高温物品,而火焰是明火,并非单纯高温物体接触,A不符合题意;
B:火焰属于明火,在火焰附近打闹,可能被火焰烧伤,不在火焰附近打闹,是远离明火来预防烧伤,B符合题意;
C:警惕热水和蒸汽防烫伤,聚焦的是热水、蒸汽这类热源,和火焰(明火)无关,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7.【答案】C
【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氧气用途相关知识:
A:氧气具有助燃性,火箭发射时,燃料燃烧需要大量氧气助燃,所以氧气可作火箭的助燃剂,A属于氧气用途;
B:炼钢过程中,通入氧气能使生铁中的碳等杂质与氧气反应,降低杂质含量,提升钢的质量,B属于氧气用途;
C:氧气会加速食品氧化变质,储存食品时通常要隔绝氧气,营造低氧或无氧环境,所以氧气不能用于储存食品,C不属于氧气用途。
故答案为:C。
18.【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A:柠檬汁含有酸性物质,能抑制苹果切面与氧气的氧化反应,可防止变色,A能防止苹果表面变色;
B:盐水能在苹果切面形成保护膜,减少氧气接触,延缓氧化变色,B能防止苹果表面变色;
C:苹果暴露在空气中,切面会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加快变色,C不能防止苹果表面变色。
故答案为:C。
19.【答案】A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铁生锈的条件,结合物质变化相关知识分析:
A:铁钉同时接触空气和水,铁生锈的条件是与空气(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满足生锈条件,A中铁钉最易生锈;
B:试管内只有水,空气较少,铁钉生锈条件不充分,生锈速度慢,B不符合;
C:植物油隔绝了空气,铁钉无法与氧气接触,难以生锈,C不符合。
故答案为:A。
20.【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体对刺激的反应相关知识:
A:在科学认知里,当人体受到刺激(如光线、声音等),会产生相应活动或变化,这就是反应,比如手碰到烫的东西会缩回,A说法正确;
B:不同环境刺激,像寒冷、炎热、嘈杂、安静等,人体通过感觉器官(眼、耳、皮肤等)产生的感觉不同,B说法正确;
C:玩“逃避打手”游戏,被打次数越多,说明躲避不及时,反应速度越慢,而不是越快,C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21.【答案】A
【知识点】科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人工智能的基本认知:
A:人类大脑有着复杂的情感、创造力、道德判断等能力,目前人工智能虽有发展,但远不能具备人类大脑的全部功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大脑,A说法错误;
B:在实际应用中,像数据录入、简单客服问答等,人工智能可以高效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B说法正确;
C:人工智能的本质就是通过机器(计算机程序等 )去模仿和执行人脑的部分智力功能,比如图像识别模仿人脑的视觉识别,C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22.【答案】B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保护感官的正确做法:
A:长时间看手机,会使眼睛(视觉感官 )疲劳,伤害视力,不利于保护感官,A错误;
B:用力擤鼻子可能损伤鼻腔内的黏膜、血管等(嗅觉等感官相关结构 ),不用力擤鼻子是保护鼻子这一感官的正确做法,B正确;
C:用硬东西掏耳道,容易戳伤耳道、鼓膜(听觉感官相关结构 ),损害听力,不利于保护感官,C错误。
故答案为:B。
23.【答案】C
【知识点】水污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预防水体污染措施的判断:
A:含磷洗衣粉的污水排放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不使用含磷洗衣粉能减少对水体的污染,是预防水体污染的措施,A正确;
B:化工厂排放的废料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禁止其在河里排放,可避免水体受污染,是预防水体污染的措施,B正确;
C:只喝桶装水是针对个人饮水选择,没有从源头上对水体污染进行预防,不能减少水体污染,不是预防水体污染的措施,C错误。
故答案为:C。
24.【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山脉相关知识:
A:昆仑山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它有很多山峰,不过它的海拔高度和喜马拉雅山比起来要低很多。比如昆仑山的一些主要山峰海拔在6000 - 7000米左右,而且它的山脉整体平均高度也达不到世界最高山脉的标准,所以昆仑山不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A错误;
B:喜马拉雅山分布在中国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境内 。它有众多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像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848.86米,是世界最高峰。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很高,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B正确;
C:冈第斯山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它的主峰冈仁波齐峰海拔约6656米,和喜马拉雅山的众多高峰比起来,高度差距明显,不是世界最高山脉,C错误。
故答案为:B。
25.【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是由于岩层断裂造成的。
26.【答案】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不同物品的危险属性分类:
①变压器:变压器运行时带有高压电,接触可能引发触电等危险,属于 B.高压危险源 ;
②汽油:汽油极易燃烧,遇到明火等易引发火灾,属于 A.易燃危险源 ;
③打火机:打火机内装有可燃气体,受撞击、高温等可能爆炸,属于 E.易爆危险源 ;
④灭鼠药:灭鼠药含有有毒成分,误食等会使人中毒,属于 C.剧毒危险源 ;
⑤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可能携带病菌、病毒等,会传播疾病,属于 D.生物危害危险源 。
正确连线为:①—B、②—A、③—E、④—C、⑤—D 。
27.【答案】认知:记忆游戏 情感:听笑话 行为:旗语游戏 意志:坚持锻炼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从“脑的功能”的知识角度分析:
认知:脑具有接收、处理信息并形成认知的能力。像“记忆游戏”,在游戏里要记住图案、顺序等信息,脑对这些信息进行识别、存储和提取,体现脑的认知功能,和“识记课文”一样,都是认知层面的实例 ;
情感:脑能感受、处理情绪相关内容。“听笑话”时,脑接收笑话信息,引发愉悦等情绪体验,和“解烦恼”类似,都是脑在情感功能方面的体现,脑对情绪进行感知、反应 ;
行为:脑可以指挥身体做出动作。“旗语游戏”里,脑要识别旗语含义,然后指挥身体做出相应动作回应,这是脑控制行为的表现,脑通过神经传递信号,让身体执行动作 ;
意志:脑有支配人坚持目标、克服困难的功能。“坚持锻炼”时,脑发挥意志功能,让人克服懒惰、疲劳等,持续进行锻炼行为,体现脑在意志方面的作用,驱动人达成坚持的目标 。
这些实例从不同维度(认知、情感、行为、意志 ),对应脑的功能,帮助理解脑在不同心理、行为活动中的作用。
28.【答案】涂油、喷漆、电镀、搪瓷。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从“金属生锈条件与防护”知识角度,分析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涂油:在金属表面涂油,油层能隔绝空气和水。比如自行车链条涂油,油填充缝隙,阻止氧气、水分接触金属,破坏生锈的条件(金属生锈需要与空气、水同时接触 ),延缓生锈;
喷漆:喷漆后,形成的漆膜覆盖金属表面,像铁门喷漆,漆膜把金属和外界空气、水隔开,阻止生锈反应发生,还能起到装饰、标识作用;
电镀:利用电解原理,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其他金属(如镀锌、镀铬 )。以铁钉电镀为例,镀层金属形成致密保护膜,隔绝空气和水,同时镀层金属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不易生锈,保护内部金属;
搪瓷:把金属制品和瓷釉结合,高温烧制后,瓷釉在金属表面形成坚硬、致密的覆盖层。像搪瓷盆,瓷釉隔绝空气、水与金属接触,而且瓷釉耐磨、耐腐蚀,有效防止金属生锈,还提升美观和实用性 。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隔绝金属与空气、水的接触,或者改变金属表面性质,来防止金属生锈,符合金属防锈的基本原理。
29.【答案】我们要听到声音,需要有接收声音的耳朵及物体发出声音,当声音刺激耳朵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从“声音传播与听觉形成”知识角度分析:
发声源:要有物体振动发出声音,比如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说话时声带振动发声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听到声音的前提,没有物体振动发声,就不存在声音供我们聆听;
传播介质:声音需要通过介质(空气、水、固体等 )传播。在空气中,振动引起空气分子振动,形成声波向四周传播 。像在教室里老师讲课,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同学们耳朵里;
听觉器官(耳朵 ):耳朵是接收声音的感官。外耳道收集声音,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等传递到内耳,刺激听觉神经,神经将信号传向大脑 。大脑接收到信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耳朵正常工作,才能把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让我们感知。
所以听到声音需要发声源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耳朵接收并转化声音信号这几个条件,答案里提到的“接收声音的耳朵及物体发出声音,当声音刺激耳朵时听到声音”,涵盖了发声源、听觉器官这些关键条件,是正确的。
30.【答案】地震会使房屋倒塌 、道路毁坏,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从“地震危害”的知识维度分析:
对建筑设施的破坏: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冲击地面,使地面剧烈晃动。房屋建筑在这种晃动下,结构被破坏,承受不住就会倒塌 ,像很多老旧房屋在地震中易出现墙体开裂、整体垮塌;道路也会因地面的错动、塌陷,出现裂缝、断裂、隆起等毁坏情况,影响交通通行 。
对生命安全的威胁:房屋倒塌后,会掩埋、砸伤被困人员,道路毁坏让救援难以及时开展,同时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火灾因电路损坏、燃气泄漏产生 ),也会进一步威胁人们生命,所以说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
特殊次生灾害(海底地震):海底发生地震时,地壳剧烈运动使海水大规模振荡、移位,形成海啸波。海啸波向海岸传播,到达陆地时形成巨大海浪,冲击沿海地区,摧毁建筑、淹没村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答案围绕地震直接破坏(房屋、道路 )、对生命威胁、特殊次生灾害(海啸 )阐述,符合小学科学对地震危害的基础认知,帮助理解地震给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带来的影响。
31.【答案】(1)折断;强
(2)岩层
(3)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当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弯曲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断裂。在这个过程中,巨大的、无法想象的能量就会快速地从岩层深处释放出来,引起大地猛烈震动,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造成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绝大多数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在模拟地震实验里,双手对木板均匀用力,木板先弯曲变形,继续用力超过其承受程度,就会 折断 ,这和地层受力变形直至断裂类似;木板越厚,承受力越大,断裂时释放能量更多,传递到手的震动就更 强 。所以第1空填“折断”,第2空填“强” 。
(2)实验中,木板是被施加力并发生变形、断裂的对象,对应地球内部的 岩层 。地球内部运动产生作用力,让岩层变形,就像手对木板施加力量,所以第1空填“岩层” 。
(3)从实验看,木板(模拟岩层 )受手的力(模拟地球内部作用力 ),先弯曲再断裂,断裂时发声、有震动。推想地球实际情况:地壳运动使岩层受巨大挤压力,岩层先弯曲变形,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断裂,断裂瞬间释放巨大能量,引发大地震动,这就是地震形成原因,和实验中木板受力断裂产生震动的逻辑一致,帮助理解地震是地球内部岩层受力变形、断裂释放能量导致的自然现象 。
(1)此实验为模拟实验,木板相当于地球内部的岩层。从最薄的木板开始实验,双手握住木板的两端,均匀用力,在压力作用下,木板弯曲变形,再用力,木板被折断了。木板折断时发出“啪”的声音,同时手感到震动,木板越厚,手感到的震动越强。
(2)此实验为模拟实验,木板相当于地球内部的岩层。手施加的力量相当于地球内部的岩石受到地球内部巨大的作用力。
(3)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当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弯曲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断裂。在这个过程中,巨大的、无法想象的能量就会快速地从岩层深处释放出来,引起大地猛烈震动,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造成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绝大多数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
1 / 1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巨鹿县西郭城镇中心小学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1.(2024五上·巨鹿期中) 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答案】氮气;氧气
【知识点】认识空气
【解析】【分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经过科学研究和实验测定,我们知道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这是关于空气成分的基础且重要的知识内容,所以第1空填“氮气”,第2空填“氧气”。
2.(2024五上·巨鹿期中)铁生锈以后硬度变小、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这些变化说明铁生锈以后有 生成。
【答案】新物质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铁生锈前具有一定硬度、能导电、能被磁铁吸引 。生锈后,硬度变小、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这些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说明铁生锈的过程产生了与原来的铁不同的物质,也就是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填“新物质” 。
3.(2024五上·巨鹿期中)脑在头部,藏在 里。脑分为 两个半球。
【答案】头骨;左右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
【解析】【分析】第1空:脑位于头部,而头骨(也叫颅骨 )像一个坚硬的“保护壳”,把脑包裹在里面,起到保护脑的作用,所以脑藏在头骨里,第1空填“头骨” 。
第2空:从脑的生理结构来看,脑在形态上是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的,这两个半球在功能等方面有一定分工又相互协作,所以第2空填“左右” 。
4.(2024五上·巨鹿期中)空气污染会损害 ,引起鼻炎、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含氧量低会引发心脏病、 等。
【答案】呼吸器官;高血压
【知识点】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第1空:鼻、气管、肺等都属于呼吸器官,是人体进行呼吸、与外界交换气体的结构。空气污染时,有害的气体、颗粒物等会先进入呼吸器官,对鼻、支气管等造成刺激和伤害,进而引发鼻炎、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所以空气污染会损害呼吸器官,第1空填“呼吸器官” 。
第2空:当环境含氧量低时,人体为保证正常生理活动,心脏等器官的负担会加重。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可能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在小学科学认知里,了解含氧量低对身体循环系统等有不良影响,会关联到这类疾病 ),所以第2空填“高血压” 。
5.(2024五上·巨鹿期中)1910年,德国科学家 通过观察地图上大西洋两侧的大陆海岸线轮廓,提出一个假设:大陆是 的。
【答案】魏格纳;移动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观察地图,发现大西洋两侧的大陆海岸线轮廓很相似,好像能拼在一起。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假设,认为大陆是移动的,也就是说大陆不是一直固定在原来的位置,是会发生漂移的。所以第1空是魏格纳,第2空是移动。
6.(2024五上·巨鹿期中)潜水员需要携带供氮装置。(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呼吸的形成
【解析】【分析】人呼吸需要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潜水员在水下时,需要呼吸的是氧气,而不是氮气,所以潜水员要携带的是供氧装置,不是供氮装置,因此“潜水员需要携带供氮装置”这一说法错误,答案为错误。
7.(2024五上·巨鹿期中)用塑料瓶将蜡烛罩住,不一会儿,蜡烛就熄灭了,这是因为它消耗了集气瓶中所有的空气。(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蜡烛的燃烧
【解析】【分析】蜡烛燃烧需要氧气,用塑料瓶罩住蜡烛,蜡烛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当氧气不足时蜡烛就会熄灭,但瓶内不会所有空气都被消耗,因为空气中还有氮气等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所以“用塑料瓶将蜡烛罩住,不一会儿,蜡烛就熄灭了,这是因为它消耗了集气瓶中所有的空气”说法错误,答案为错误。
8.(2024五上·巨鹿期中)除了柠檬汁,大蒜汁、洋葱汁、大葱汁、米粥等都可以做隐形墨水。(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隐形墨水的原理通常是利用某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比如加热)才会显示出痕迹。柠檬汁因为含有酸性物质,写出来的字干了之后看不见,加热时会变色显示出来。而大蒜汁、洋葱汁、大葱汁里也有类似的成分,米粥里的淀粉等物质,也能在一定条件下(比如用碘酒涂抹),让写的字从隐形变得可见。所以这些物质都可以用来制作隐形墨水,这句话是正确的。
9.(2024五上·巨鹿期中)走到马路上,当我们听到汽车鸣笛时,会马上避让。( )
【答案】正确
【知识点】保护听力
【解析】【分析】从“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知识角度看: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能接收汽车鸣笛的声音(外界刺激) 。声音信号通过耳朵传递到脑,脑接收到信号后,指挥身体做出避让动作,这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能保护我们免受危险,所以“走到马路上,当我们听到汽车鸣笛时,会马上避让”说法正确,答案为正确。
10.(2024五上·巨鹿期中)我们要保护自己的感官,必要时可使用一定的防护用具。( )
【答案】正确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分析】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要保护自己的感官,必要时可使用一定的防护用具。题目说法正确。
11.(2024五上·巨鹿期中)人大脑的表面是非常平坦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
【解析】【分析】人大脑的表面并不是平坦的,而是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 。这些沟回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面积,有利于大脑进行更复杂的思维活动。所以“人大脑的表面是非常平坦的”说法错误,答案为错误。
12.(2024五上·巨鹿期中)服药时可以用茶水或牛奶送服。(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茶水含有茶多酚等成分,牛奶含有蛋白质等,它们可能与药物发生反应。比如,茶多酚会和一些药物结合,影响药物吸收;牛奶中的钙等物质也可能与药物相互作用,改变药效,所以服药时不能用茶水或牛奶送服,“服药时可以用茶水或牛奶送服”说法错误,答案为错误。
13.(2024五上·巨鹿期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厚度完全相同。(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可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等圈层。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厚度相对较薄,比如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更薄;地幔厚度很大,地核也有着特定的厚度,各圈层厚度差异明显,并非完全相同,所以“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厚度完全相同”说法错误,答案为错误。
14.(2024五上·巨鹿期中)地震发生时,应尽可能保护自己的头部。(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大地震发生时,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瞬间坍場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当地震突然来临时,采取正确的避险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在室内,应迅速就近躲到结实的物体下或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应尽可能保护自己的头部。
15.(2024五上·巨鹿期中)噪声污染会损害听觉,造成听力下降。(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噪音
【解析】【分析】我们的耳朵里有很脆弱的听觉器官,噪声是一种刺耳的声音。当长期处于噪声环境或者受到强烈噪声刺激时,耳朵里的听觉细胞等会受到损伤。所以噪声污染会损害听觉,造成听力下降,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6.(2024五上·巨鹿期中)不在火焰附近打闹属于( )。
A.避免接触高温物体防烫伤
B.远离明火防烧伤
C.警惕热水和蒸汽防烫伤
【答案】B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不同防烫伤、烧伤安全行为的区分:
A:避免接触高温物体防烫伤,强调的是接触如热水、热金属等高温物品,而火焰是明火,并非单纯高温物体接触,A不符合题意;
B:火焰属于明火,在火焰附近打闹,可能被火焰烧伤,不在火焰附近打闹,是远离明火来预防烧伤,B符合题意;
C:警惕热水和蒸汽防烫伤,聚焦的是热水、蒸汽这类热源,和火焰(明火)无关,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7.(2024五上·巨鹿期中)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氧气的用途。
A.火箭的助燃剂 B.炼钢 C.储存食品
【答案】C
【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氧气用途相关知识:
A:氧气具有助燃性,火箭发射时,燃料燃烧需要大量氧气助燃,所以氧气可作火箭的助燃剂,A属于氧气用途;
B:炼钢过程中,通入氧气能使生铁中的碳等杂质与氧气反应,降低杂质含量,提升钢的质量,B属于氧气用途;
C:氧气会加速食品氧化变质,储存食品时通常要隔绝氧气,营造低氧或无氧环境,所以氧气不能用于储存食品,C不属于氧气用途。
故答案为:C。
18.(2024五上·巨鹿期中)下列方法中,不能防止切开的苹果表面变色的是( )。
A.在苹果切面上滴上柠檬汁
B.将苹果浸泡在盐水中
C.将苹果暴露在空气中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A:柠檬汁含有酸性物质,能抑制苹果切面与氧气的氧化反应,可防止变色,A能防止苹果表面变色;
B:盐水能在苹果切面形成保护膜,减少氧气接触,延缓氧化变色,B能防止苹果表面变色;
C:苹果暴露在空气中,切面会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加快变色,C不能防止苹果表面变色。
故答案为:C。
19.(2024五上·巨鹿期中)下图中铁钉最有可能生锈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铁生锈的条件,结合物质变化相关知识分析:
A:铁钉同时接触空气和水,铁生锈的条件是与空气(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满足生锈条件,A中铁钉最易生锈;
B:试管内只有水,空气较少,铁钉生锈条件不充分,生锈速度慢,B不符合;
C:植物油隔绝了空气,铁钉无法与氧气接触,难以生锈,C不符合。
故答案为:A。
20.(2024五上·巨鹿期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
B.不同的环境刺激,人体产生的感觉不一样
C.玩“逃避打手”游戏,被打次数越多,说明反应速度越快
【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体对刺激的反应相关知识:
A:在科学认知里,当人体受到刺激(如光线、声音等),会产生相应活动或变化,这就是反应,比如手碰到烫的东西会缩回,A说法正确;
B:不同环境刺激,像寒冷、炎热、嘈杂、安静等,人体通过感觉器官(眼、耳、皮肤等)产生的感觉不同,B说法正确;
C:玩“逃避打手”游戏,被打次数越多,说明躲避不及时,反应速度越慢,而不是越快,C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21.(2024五上·巨鹿期中)关于人工智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现在人工智能可以完全取代人类大脑
B.人工智能可以完成简单的、重复的工作
C.人工智能是用机器模仿和执行人脑的某些智力功能
【答案】A
【知识点】科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人工智能的基本认知:
A:人类大脑有着复杂的情感、创造力、道德判断等能力,目前人工智能虽有发展,但远不能具备人类大脑的全部功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大脑,A说法错误;
B:在实际应用中,像数据录入、简单客服问答等,人工智能可以高效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B说法正确;
C:人工智能的本质就是通过机器(计算机程序等 )去模仿和执行人脑的部分智力功能,比如图像识别模仿人脑的视觉识别,C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22.(2024五上·巨鹿期中)下面做法中,( )有助于保护我们的感官。
A.长时间看手机 B.不用力擤鼻子 C.用硬东西掏耳道
【答案】B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保护感官的正确做法:
A:长时间看手机,会使眼睛(视觉感官 )疲劳,伤害视力,不利于保护感官,A错误;
B:用力擤鼻子可能损伤鼻腔内的黏膜、血管等(嗅觉等感官相关结构 ),不用力擤鼻子是保护鼻子这一感官的正确做法,B正确;
C:用硬东西掏耳道,容易戳伤耳道、鼓膜(听觉感官相关结构 ),损害听力,不利于保护感官,C错误。
故答案为:B。
23.(2024五上·巨鹿期中)下列( )不是预防水体污染的主要措施。
A.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禁止化工厂在河里排放废料
C.只喝桶装水
【答案】C
【知识点】水污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预防水体污染措施的判断:
A:含磷洗衣粉的污水排放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不使用含磷洗衣粉能减少对水体的污染,是预防水体污染的措施,A正确;
B:化工厂排放的废料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禁止其在河里排放,可避免水体受污染,是预防水体污染的措施,B正确;
C:只喝桶装水是针对个人饮水选择,没有从源头上对水体污染进行预防,不能减少水体污染,不是预防水体污染的措施,C错误。
故答案为:C。
24.(2024五上·巨鹿期中)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 )。
A.昆仑山 B.喜马拉雅山 C.冈第斯山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山脉相关知识:
A:昆仑山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它有很多山峰,不过它的海拔高度和喜马拉雅山比起来要低很多。比如昆仑山的一些主要山峰海拔在6000 - 7000米左右,而且它的山脉整体平均高度也达不到世界最高山脉的标准,所以昆仑山不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A错误;
B:喜马拉雅山分布在中国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境内 。它有众多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像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848.86米,是世界最高峰。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很高,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B正确;
C:冈第斯山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它的主峰冈仁波齐峰海拔约6656米,和喜马拉雅山的众多高峰比起来,高度差距明显,不是世界最高山脉,C错误。
故答案为:B。
25.(2024五上·巨鹿期中)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 )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是由于岩层断裂造成的。
26.(2024五上·巨鹿期中)将下列常见的危险源与其所属类别用线连起来。
①变压器 ②汽油 ③打火机 ④灭鼠药 ⑤医疗废物 A.易燃危险源 B.高压危险源 C.剧毒危险源 D.生物危害危险源 E.易爆危险源
【答案】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不同物品的危险属性分类:
①变压器:变压器运行时带有高压电,接触可能引发触电等危险,属于 B.高压危险源 ;
②汽油:汽油极易燃烧,遇到明火等易引发火灾,属于 A.易燃危险源 ;
③打火机:打火机内装有可燃气体,受撞击、高温等可能爆炸,属于 E.易爆危险源 ;
④灭鼠药:灭鼠药含有有毒成分,误食等会使人中毒,属于 C.剧毒危险源 ;
⑤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可能携带病菌、病毒等,会传播疾病,属于 D.生物危害危险源 。
正确连线为:①—B、②—A、③—E、④—C、⑤—D 。
27.(2024五上·巨鹿期中)列举更多的脑功能的实例,将下图补充完整。
【答案】认知:记忆游戏 情感:听笑话 行为:旗语游戏 意志:坚持锻炼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从“脑的功能”的知识角度分析:
认知:脑具有接收、处理信息并形成认知的能力。像“记忆游戏”,在游戏里要记住图案、顺序等信息,脑对这些信息进行识别、存储和提取,体现脑的认知功能,和“识记课文”一样,都是认知层面的实例 ;
情感:脑能感受、处理情绪相关内容。“听笑话”时,脑接收笑话信息,引发愉悦等情绪体验,和“解烦恼”类似,都是脑在情感功能方面的体现,脑对情绪进行感知、反应 ;
行为:脑可以指挥身体做出动作。“旗语游戏”里,脑要识别旗语含义,然后指挥身体做出相应动作回应,这是脑控制行为的表现,脑通过神经传递信号,让身体执行动作 ;
意志:脑有支配人坚持目标、克服困难的功能。“坚持锻炼”时,脑发挥意志功能,让人克服懒惰、疲劳等,持续进行锻炼行为,体现脑在意志方面的作用,驱动人达成坚持的目标 。
这些实例从不同维度(认知、情感、行为、意志 ),对应脑的功能,帮助理解脑在不同心理、行为活动中的作用。
28.(2024五上·巨鹿期中)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该怎样防止金属生锈呢?写出四种方法。
【答案】涂油、喷漆、电镀、搪瓷。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从“金属生锈条件与防护”知识角度,分析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涂油:在金属表面涂油,油层能隔绝空气和水。比如自行车链条涂油,油填充缝隙,阻止氧气、水分接触金属,破坏生锈的条件(金属生锈需要与空气、水同时接触 ),延缓生锈;
喷漆:喷漆后,形成的漆膜覆盖金属表面,像铁门喷漆,漆膜把金属和外界空气、水隔开,阻止生锈反应发生,还能起到装饰、标识作用;
电镀:利用电解原理,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其他金属(如镀锌、镀铬 )。以铁钉电镀为例,镀层金属形成致密保护膜,隔绝空气和水,同时镀层金属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不易生锈,保护内部金属;
搪瓷:把金属制品和瓷釉结合,高温烧制后,瓷釉在金属表面形成坚硬、致密的覆盖层。像搪瓷盆,瓷釉隔绝空气、水与金属接触,而且瓷釉耐磨、耐腐蚀,有效防止金属生锈,还提升美观和实用性 。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隔绝金属与空气、水的接触,或者改变金属表面性质,来防止金属生锈,符合金属防锈的基本原理。
29.(2024五上·巨鹿期中)我们要听到声音,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我们要听到声音,需要有接收声音的耳朵及物体发出声音,当声音刺激耳朵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从“声音传播与听觉形成”知识角度分析:
发声源:要有物体振动发出声音,比如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说话时声带振动发声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听到声音的前提,没有物体振动发声,就不存在声音供我们聆听;
传播介质:声音需要通过介质(空气、水、固体等 )传播。在空气中,振动引起空气分子振动,形成声波向四周传播 。像在教室里老师讲课,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同学们耳朵里;
听觉器官(耳朵 ):耳朵是接收声音的感官。外耳道收集声音,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等传递到内耳,刺激听觉神经,神经将信号传向大脑 。大脑接收到信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耳朵正常工作,才能把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让我们感知。
所以听到声音需要发声源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耳朵接收并转化声音信号这几个条件,答案里提到的“接收声音的耳朵及物体发出声音,当声音刺激耳朵时听到声音”,涵盖了发声源、听觉器官这些关键条件,是正确的。
30.(2024五上·巨鹿期中)地震会造成哪些危害?
【答案】地震会使房屋倒塌 、道路毁坏,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从“地震危害”的知识维度分析:
对建筑设施的破坏: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冲击地面,使地面剧烈晃动。房屋建筑在这种晃动下,结构被破坏,承受不住就会倒塌 ,像很多老旧房屋在地震中易出现墙体开裂、整体垮塌;道路也会因地面的错动、塌陷,出现裂缝、断裂、隆起等毁坏情况,影响交通通行 。
对生命安全的威胁:房屋倒塌后,会掩埋、砸伤被困人员,道路毁坏让救援难以及时开展,同时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火灾因电路损坏、燃气泄漏产生 ),也会进一步威胁人们生命,所以说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
特殊次生灾害(海底地震):海底发生地震时,地壳剧烈运动使海水大规模振荡、移位,形成海啸波。海啸波向海岸传播,到达陆地时形成巨大海浪,冲击沿海地区,摧毁建筑、淹没村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答案围绕地震直接破坏(房屋、道路 )、对生命威胁、特殊次生灾害(海啸 )阐述,符合小学科学对地震危害的基础认知,帮助理解地震给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带来的影响。
31.(2024五上·巨鹿期中)模拟地震。
准备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分别为0.3厘米、0.5厘米、1厘米的木板3块。
(1)从最薄的木板开始实验,双手握住木板的两端,均匀用力,在压力作用下,木板弯曲变形,再用力,木板被 了。木板折断时发出“啪”的声音,同时手感到震动,木板越厚,手感到的震动越 。
(2)木板相当于地球内部的 ;手施加的力量相当于地球内部巨大的作用力。
(3)根据实验结果,推想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1)折断;强
(2)岩层
(3)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当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弯曲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断裂。在这个过程中,巨大的、无法想象的能量就会快速地从岩层深处释放出来,引起大地猛烈震动,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造成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绝大多数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在模拟地震实验里,双手对木板均匀用力,木板先弯曲变形,继续用力超过其承受程度,就会 折断 ,这和地层受力变形直至断裂类似;木板越厚,承受力越大,断裂时释放能量更多,传递到手的震动就更 强 。所以第1空填“折断”,第2空填“强” 。
(2)实验中,木板是被施加力并发生变形、断裂的对象,对应地球内部的 岩层 。地球内部运动产生作用力,让岩层变形,就像手对木板施加力量,所以第1空填“岩层” 。
(3)从实验看,木板(模拟岩层 )受手的力(模拟地球内部作用力 ),先弯曲再断裂,断裂时发声、有震动。推想地球实际情况:地壳运动使岩层受巨大挤压力,岩层先弯曲变形,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断裂,断裂瞬间释放巨大能量,引发大地震动,这就是地震形成原因,和实验中木板受力断裂产生震动的逻辑一致,帮助理解地震是地球内部岩层受力变形、断裂释放能量导致的自然现象 。
(1)此实验为模拟实验,木板相当于地球内部的岩层。从最薄的木板开始实验,双手握住木板的两端,均匀用力,在压力作用下,木板弯曲变形,再用力,木板被折断了。木板折断时发出“啪”的声音,同时手感到震动,木板越厚,手感到的震动越强。
(2)此实验为模拟实验,木板相当于地球内部的岩层。手施加的力量相当于地球内部的岩石受到地球内部巨大的作用力。
(3)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当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弯曲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断裂。在这个过程中,巨大的、无法想象的能量就会快速地从岩层深处释放出来,引起大地猛烈震动,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造成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绝大多数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