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6 14:5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梳理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通过东汉形势图,了解东汉的疆域。(时空观念)
(2)了解光武中兴的内容,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的史实,运用史料说明这两大问题与东汉衰亡的关系。了解黄巾起义。(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此画像砖上的宅院由长廊围绕,院中又用长廊分隔成左右两部分。大门在左下方,门内有两鸡相斗。一进为过厅,内院有双鹤对舞。二进为堂屋,系面阔三间的单檐悬山式建筑,堂上主客对酌。堂右有门通右后院,院内建一座高大的望楼,楼下系一猛犬,有仆役执帚清扫。右前一小跨院有井,设案、灶、厨具等。
宅院中的望楼是东汉时期官绅富豪宅院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表现。
东汉宅院画像砖
汉代官绅豪富住宅的缩影
东汉的建立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朝政越来越腐败。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沦为奴婢,或流亡他乡。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阅读课文,说一说西汉后期的社会状况是怎样?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
公元9年,发生了什么?
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9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外戚:指皇帝的母族、妻族。
王莽改制
农民起义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王莽改制,每一条令下达后,必有苛刻的惩罚办法相随。而其条令多不便于民,犯令者多,于是全国上下,自公卿至百姓,陷于囹圄(监牢)者不可胜数。
——李光霁《论王莽改制的历史背景和失败原因》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后被农民起义推翻。
王莽改制失败
加剧了社会动荡
农民起义爆发

东汉建立:
刘秀(光武帝)
1.时间:公元25年
2.建立者:刘秀(光武帝)
3.都城:洛阳
4.统一:用了10多年的时间削平群雄,完成统一
人物扫描:
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因推恩令的原则,到了他这一代家族中落,父亲只是一名小县令。父亲去世后,刘秀和兄妹成了孤儿,依靠叔父抚养,成了普通平民,曾进入太学求学。
新莽末年,刘秀在家乡起兵,联合绿林军反对王莽政权。
1、目的:
①经济上: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
②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③民族关系上;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面
3.结果:
2、光武帝采取的措施:
光武中兴的含义:一是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二是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三是天下出现兴盛局面。
经济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
▲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局部)
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
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
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生产效率提高。
王景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东汉彩绘击鼓说唱俑
▲东汉水排
东汉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
即位时平均年龄是9.5岁,平均寿命是24岁
皇帝早逝
幼主登基
外戚专权
皇帝长大
诛杀外戚
宦官得宠
母后临朝
把持朝政
外戚:皇帝的母族和妻族
依靠宦官
宦官:侍奉帝王及家属的太监
夺回君权
把持朝政
①外戚宦官
交替专权
思考:材料说明什么问题?东汉中后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影响: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②豪强势力膨胀
特点:
影响: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裂局面的重要因素
崛起原因:曾帮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
①兼并土地;②拥有巨额财富;③拥有私人武装;
④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东汉绿釉陶水亭
豪强拥有私人武装
京汉车马出行壁画(局部)
高级官员出行
黄巾起义
(一)原因:
材料一:
(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
材料二:
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民不)必可轻。
——《太平御览·菜茹部》
自然灾害频繁
阶级矛盾尖锐,民众反抗情绪高涨
农民起义
(二)概况:
原因
时间
领导者
组织
特点
结果
影响
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
184年
张角
太平道
有组织、有准备
失败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三)影响:
黄巾起义沉重
打击了东汉统治
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州牧割据,加速东汉王朝瓦解。
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东汉灭亡。
州牧割据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此后,势力不断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这种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知识拓展




前9年
东汉中后期
184年
国力
时期
西汉灭亡
东汉建立
光武中兴
政局动荡
前25年
汉光武帝
黄巾起义
220年
州牧割据
东汉的兴衰
王莽新朝

课堂练习
1.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盐铁专卖
B
2.右图为东汉陶院落模型,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这反映了
A.院落设施建设先进 B.东汉社会治安稳定
C.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D.东汉政局腐败黑暗
C

课堂练习
3.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东汉诸帝多不永年”,他认为“国家当气运隆盛时,人主大抵长寿,其生子亦必早且多。独东汉则不然”。这直接导致的政治后果是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C.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4.周杰伦在《乱舞春秋》中唱到:东汉王朝在一夕之间崩坏兴衰,九州地图被人们切割成三块。直接导致东汉王朝崩坏的原因是
A.外戚宦官专权 B.皇帝年幼无知 C.黄巾大起义 D.大臣贪污腐败
C
5.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初期,人口和垦田的数目有所恢复,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rěn),百姓殷富,粟斛(hú)三十,牛羊被野”的情景。这一情景的出现与下面哪位人物的统治措施有关
A.汉武帝 B.汉文帝 C.光武帝 D.汉景帝
6.光武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A.释放奴牌,缓和矛盾 B.监管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