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课件+教学设计+素材(15年教学能手评选济宁嘉祥县黄垓乡中学) (2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课件+教学设计+素材(15年教学能手评选济宁嘉祥县黄垓乡中学) (2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8 20:35:02

文档简介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1.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兴趣。在多媒体课件中我运用图片、地图、视频、音乐等多种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授课过程中,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课本,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达到了教师少讲,学生多说的目的,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3.对于本课难点“郑和下西洋得以成功的原因”,我运用两种方法突破本课的难点。首先阅读课本,并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然后再让同学到白板上动手标出哪些属于郑和远航成功的条件,哪些不属于郑和远航成功的条件。
4.历史课堂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本课教学中,我还设计了两个问题:1、郑和的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2、你从戚继光身上学到了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5.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独到的见解,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教师再耐心讲解。例如“郑和远航得以成功的条件”,李渔洋同学认为“明朝造船业发达”不属于郑和远航得以成功的条件。我耐心讲解:宋元时期造船业发达,明朝时,造船业更加发达。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畅所预言,从而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在讲课过程中,有点紧张,语言表述不是很流畅。
2、学生训练少,在白板上演示时,不是很熟练。
3、视频播放时,没有全屏播放。
总之,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取决于教师具有怎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还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机智。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自我完善,争取更大的进步。
听 课 记 录
听课教师姓名
马丽丽
被听课
教师姓名
任宪法
教学内容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上课时间
2015年4月16日
上课地点
济宁学院附属初中丰泰中学校区
所在年级
七年级
教学过程
一、教师展示“苏禄王墓在中国德州”的视频,并设疑:
“菲律宾的国王为什么会埋葬在中国?让我们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出示课题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三、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板块
海上史诗——睦友邻
抵御外辱——靖海患
沧海桑田——绘锦图
生:(齐读板块)
四、学习板块
一、海上史诗——睦友邻
1.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仔细听其中的文字介绍,你能完成哪些内容?
此时教师让学生留意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和规模。
2.处理“郑和下西洋”表格
学生回答后,出示相关内容。
3.课外拓展
郑和下西洋的另一个目的是寻找“靖难之役”后不知所踪的建文帝。
4.演示航海图
展示郑和航海图,让学生了解郑和船队都到过了哪些地区?
出示当地人民热情接待郑和船队的图片,使学生初步感知郑和船队所进行的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
适时当堂巩固,学生记忆知识点,同位检查,个别展示。
5.推导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呈现两段史料,学生分析,得出历史意义
以材料呈现,论从史出。
6.展示郑和下西洋所留存下的古迹和各地纪念郑和下西洋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知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功绩,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教学过程
7.人物评价
教师适时引入“为郑和写一段赞颂的话”
学生展示个人作品
教师展示:
他拥有世界一流的战船,却强而不欺,威而不霸,体现了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底蕴与气度。
他不仅是一个航海家,也是一个外交家,更是中华文明的和平使者。 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师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功绩,过渡下一模块的学习。
二、抵御外辱——靖海患
呈现海防报告书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找到后展示结果。教师讲解补充并纠正。
辨析什么是“倭寇”
详解“戚继光抗倭”
①分析“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含义
②分析戚继光的品质
爱国 勇敢
③结合地图讲解戚继光抗倭路线图
④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成功?
第一、有英勇善战、纪律严明的队伍
第二、正义的抗倭斗争得到人民支持
第三、有明政府的支持
第四、有爱国热情和忧患意识
三、沧海桑田——绘锦图
师:在明朝后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中国的澳门居住权,此后随着中国国力的衰弱,西方殖民者纷纷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强迫中国割地赔款,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配乐展示新中国的成就图片
教师结语:600多年前郑和扬帆起航承载着太多的光荣与梦想,万里大洋也铭刻着民族的骄傲和遗憾。20世纪强大起来的中国收回了澳门的主权,弥补着祖先的遗憾;今天我们亲身参与和见证中国和平崛起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为了实现新的发展,更是首先倡导“一带一陆”的发展理念,奏响世界发展的新乐章。和平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缅怀郑和,更要继承和弘扬先辈的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评课记录及改进
建议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表达准确。
教师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教学手段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郑和下西洋”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寻找“靖难之役”后不知所踪的建文帝,此处拓展有新意,看到教师用心备课。
对教材上插图的挖掘分析,十分到位,看到了教师深入备课。
第三板块采用今夕对比,即澳门的丧失与新中国成就的对比,打破了教材的原有界限,将教材内容重组,使教学内容更趋清晰。
听课反思及困惑
1.多媒体教学有其优势,可进行历史再现,比单纯的语言教学更直观更生动,但是有的时候多媒体的运用流于放电影之嫌,缺乏思维的深度,希望在二者之间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切合点。
2.本堂课既要做到完成新授,又进行巩固,一节课承载了太多的任务,二者之间转换腾挪,需要拿捏的十分到位,是需要见功力的地方。
3.本节课需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教师有的时候,讲授稍多,应当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4. 普通话表达有些拗口,部分语言可以更为精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