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课件+教学设计+素材(15年教学能手评选济宁邹城市田黄中学) (1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课件+教学设计+素材(15年教学能手评选济宁邹城市田黄中学) (1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8 20:45:53

文档简介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通过引导、设问、填图、讨论、主题探究、分析等方式,突出了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的分析问题。
不足:语言表述方面缺乏创新,缺乏连贯性。有时对学生引导不到位。缺乏激情。
观 评 记 录
邹城教研室 赛晓文
针对聂玉平老师的这节课,我简要谈谈自己的听课感受。
1.导入新颖,有趣味性。本节课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一个场景导入:众多演员手持船桨,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这个场景演绎的正是本节课要学习的郑和下西洋。这种导入新颖,有趣味性,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
2.板块名称相对合理。本节课分为“远渡重洋结友好、力挽狂澜保海疆、继承创新续华章”三个板块,每个版块基本能体现教学内容的精神,可以再雕琢的更精细、更优美些。
3.教师有改变旧课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状况的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只是这种改变可以更彻底些。
4.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是讲得有些多,如果这节课再少讲10分钟,效果会好些。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要少讲;小组内能够解决的问题,不用拿到班内展示;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总之,教师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积极参与的机会。
5.教学方式可以更多样些。要想让学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就要在教学方式和内容安排上多动脑筋,做到劳逸结合、详略得当、引人入胜。
6.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提醒、矫正、劝诫、引导与鼓励。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平台。优秀是夸出来的——让学生互相赞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效果会更好。
7.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能够看出教师的教育思想境界。切记教材只是工具,只要能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谁不用教材,谁是真正的高手
8.教师要有充分的自信。一节课百人设计有百种模式,各种模式都会有各自的亮点。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好教学过程后,要充分自信的进行展示,才能收到预期效果。聂老师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老师,由于平时经历这种大规模讲课的场合相对少些,因而显得过于紧张,导致教学效果与设想有些偏差。我想随着经历的增加,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
最后建议,聂老师的这节课若要实现锦上添花,不妨稍加注意:提升语言魅力,增加一些兴趣性和感召力。建议字斟句酌,精雕细琢。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课标内容】
2001版:
①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②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2011版:
①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②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③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简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学习要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学习提示:知道戚继光抗倭是反侵略斗争。
学习延伸:了解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本课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骗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三部分内容组成,是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本课上承明朝君权的加强,下接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反映的明朝对外关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友好交往,一个是暴力冲突。通过此课,可以反映出明朝时的经济、政治及外交状况,也可以反映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中国在整个世界的地位及发展趋势。本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是明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明朝政治经济发展的缩影,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外交史上的辉煌篇章。通过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责任心。本课所讲的是明朝的对外关系,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又独立成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既友好往来,也有冲突和抵抗,也使学生对明朝的政治和对外交往有了整体认识。所以本课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概况、影响;戚继光抗倭;葡萄牙骗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①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②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④采用课堂互动、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地图上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引导学生体会戚继光的高贵品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展示古今中国对外交往的图片,体会中国的和平友好的外交理念以及不屈的民族抗争精神。
3、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对外交往和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需重点掌握。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对比和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我将借助多媒体地图,动态展示涉及到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有一个直观认识。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1.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强,有很强的探求欲望,但在思考问题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全面性还有所欠缺,所以教师要在保证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同时六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理性思维尚未完全具备,学习应从直观形象入手,或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实际入手,引导他们深入浅出,逐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各种技能,形成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
2.教法:
(1)情境创设法,感知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分组合作法、归纳综合法;
(3)史料分析法,论从史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4)采用板块教学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3.学法: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情境创设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亲身参与并感知历史,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阅读讨论、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4.课前准备:查找、收集郑和、戚继光的有关史实。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设计】
1.导入:
课前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
视频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一个场景:众多演员手持船桨,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
师:这个场景演绎了历史上有名的郑和下西洋,导演选用这个情景展示了我国古代中外交往的成就,同学们想知道当时的情景吗?我们一起来学习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投影:出示课题
为了帮助大家学好本课,老师把本课内容划分成了三个板块:
一、远渡重洋结友好
二、力挽狂澜保海疆
三、继承创新续华章
2.新授:
下面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板块:远渡重洋结友好---郑和下西洋。
教师:请同学们首先阅读课本内容来了解郑和,完善郑和的档案---新建名人档。出示郑和图片。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郑和,并完善郑和的档案。
教师:关于郑和的生平你还了解哪些内容?
学生:介绍了解到的郑和。
教师:郑和把他的一生献给了航海事业。他七次下西洋,书写了一曲和平友好的赞歌。那究竟哪是西洋呢?请看地图:
学生:看地图明确西洋的范围
师:现在让我们扬帆起航重走郑和路,了解郑和远航的航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仔细欣赏,看完后再结合课本,完成下列表格。播放视频。
学生:欣赏视频后看书回答,
教师: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回答并标记知识点
学生:记忆知识点,同位检查,个别展示。
师:郑和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图
师:为了纪念郑和,亚非各地与郑和有关的历史遗迹有很多,如马来西亚的三宝山、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索马里的郑和屯等。我们还发行了许多和郑和有关的邮票。
教师:投影三则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加强了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
学生:记忆知识点,同位检查,个别展示。
教师:郑和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了,但他的魂依旧存于世间,下面就让我们再现郑和魂,体会郑和的航海精神
教师出示材料,学生合作分析。
师:郑和的航海精神今天已然使我们这个民族扬帆起航,驰骋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
基础知识很重要,牢牢把握就达标请看:夯基达标
学生阅读完成。
师总结过渡:大家的分析的很好。今天我们追念郑和,不仅仅是追念一个人的壮举和一个时代的荣耀,更重要的是纪念郑和远航中传递的那种和平交往、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这也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大明王朝和平的风帆遇到了危机,谱写了一曲曲海上悲壮的歌,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板块
板块二:力挽狂澜保海疆
师:投影戚继光,教师指导学生模仿新建郑和档的方法再建英雄人物卡片。
师:大家对戚继光的了解很丰富,下面请大声朗读课文98页的黑体字部分,看看戚继光的救国壮举并完成下列问题:
生:阅读回答。
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说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师: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被永远载入了史册。戚继光生前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生:齐读,然后品味戚继光的民族精神。
师:学练结合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同学们完成《开心一练》
师:戚继光抗倭使我们感受到了东邻日本的威胁,而远在千里之外的一股西风也趁虚而入,请欣赏《七子之歌》
师:除了倭寇的入侵,还有哪个国家对明朝进行了侵略?发生在哪一年?
生:阅读课本回答。
师:四百多年后终于迎来了洗雪耻辱的那一刻。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家了。
投影:澳门回归
回归后的澳门在祖国母亲的呵护下,更加繁荣稳定。
投影:澳门经济发展图
师:这张经济发展图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过渡:
师:今天我们追随着大海中的风帆,了解了明朝的外交关系,可以看出中国这艘巨轮,她承载着荣耀、遇到过危机、经历过耻辱,那激昂的海上颂歌更寄托着亿万中华儿女无限的期盼。
3.总结:
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明朝的对外关系有友好的交往也有激烈的冲突。明朝前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所以才有了伟大航海家郑和的七下西洋。然而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海上征伐和贸易,中国放弃了与外界的交往,不了解当时的世界局势,盲目的自我欣赏,故而慢慢落后于西方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近代中国遭到了列强的欺凌。
4.结语:投影:图配乐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明朝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同学们,沿着那条古老的丝绸之路,聆听着大师们传经送典的博大精深,驾长风,踏破浪,播仁爱于友邦,中华民族,百年耻辱,承载着太多的凄凉与悲壮,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莲花依然绽放。一带一路,伟大构想,正谱写着新世纪的华章。希望同学们发奋学习,早日成才,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早日实现中国梦!
【达标训练】
选择题 (20分)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红海沿岸和波斯湾
C.非洲最南端和红海沿岸 D. 非洲东海岸和波斯湾.
2.郑和下西洋时的在位皇帝是 (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崇祯帝
3.戚继光抗倭九战九捷的地区是 ( )
A.广东 B.福建 C.广西 D.台州
4.1553年,攫取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是 ( )
A.法国 B.英国 C.荷兰 D.葡萄牙

三、列举题 (10分)
6.列举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
【创新提高】
一、材料分析题 (15分)
7.
(1)左图人物是谁?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向?
(2)他是怎样使“海波平”的?
(3)怎样评价他?

情景再现 (15分)
8. 阅读下列材料:
在交织着悲怆与喜悦的20世纪即将落幕之际,在澳门回归祖国一周年的欢欣喜庆之中,有一首歌穿越悠远的时空,再次在神州大地上回响: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请依据所学历史知识回答:
(1)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谁?
(2)是谁于什么时间掳去了“MACAU”?
(3)你想了解与这首歌相关的更多内容吗?上网收集一下,课下与同学交流。
三、议一议 (10分)
9.

【活动探究】 (10分)
小记者采访站
“扬帆中华,环球航行”成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的焦点。假如你有幸成为一名随船记者,对于“郑和下西洋”你将向专家采访哪些事情?先试着列出你的采访提纲。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效果分析
一、导入精彩:导入的目的,是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良好学习状态,所以导入一开始就要做到“抢耳”、“抢眼”、"抢心",用最短快的形式,达到破解主题,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效果.因此,我们不能泛泛而导,也不能为导而冲淡主题.因为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导入来唤醒学生的一种积极精神状态,从而形成一种师生间和谐交流学习的基调。因此我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08年奥运会开幕式片段,直接点题,这样不仅抓住了学生的心,而且还定好了本课的情。
二、巧设疑难、以疑激趣: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历史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妙设疑,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基础。我在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时,说“郑和下西洋前遇到了一点小麻烦,是什么呢?”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戚继光抗倭这一板块时,则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设置了四个小问题来化解本目的课标。这样,直白的课标就被老师做成了一个个有味的“饵”,勾出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出了学生的思维潜能,钓出了课堂的精彩。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利用一切尽可能利用的环境、条件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思维,从而在课标、教材、学生这三者之间用巧手慧心穿针引线,牵线搭桥,使学生拾阶而上,饱揽智慧火花碰撞出的美景。
三、小结整合,课堂升华:以前我的课堂小结,往往自己归纳,费了很大的气力进行归纳总结,惟恐讲得不清楚,归纳不全面,分析不透彻,这样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情感体验。而本节课我则重视了学生在小结中的主体作用,紧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抛出有价值的问题,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轻松而又庄严的氛围中,加深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巩固,这样的课堂小结不是对本节内容的简单回忆,而是科学的归纳、对比、拓展,实现了知识和情感的升华。所以,今天的学习对我来说,又是生动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