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7 10:4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5课 《古代寓言二则》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没有真实本领在里面凑数,或比喻以次充好。
滥竽充数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自相矛盾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不但无益,反面有害。
画蛇添足
塞住耳朵去偷铃,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掩耳盗铃 寓言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戒作用。郑 人 买 履 韩非:战国末年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本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作者简介检查字词
履 遂 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宁信度lǚ suì duódù nìng dù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1) 至之市
(2)而忘操之
(3)何不试之以足(代词,量好的尺码)(动词,到)(代词,代指“鞋”) 翻译复述故事内容,并思考讨论 1、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提示:抓住动作和语言)
《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
2、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刻舟求剑》吕不韦 吕不韦,战国末期政治家。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涉 遽 契 矣shèjùqìyǐ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特殊句式 A、楚人有涉江者
有渡江的楚人 定语后置句
?B、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判断句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反问句
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省略句
阅读讨论 1、《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出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楚人。
阅读讨论 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寓意:世界上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
阅读讨论 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
阅读讨论 1、 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共同的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2、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对比、反问揭示错误实质,对比议论发人深省。
乌龟与鹰乌龟看见鹰在空中飞翔,便请求鹰教他飞行。鹰劝告他,说他不能飞行。可乌龟再三恳求,鹰便抓住他,飞到高空,然后将他松开。乌龟落在岩石上,被摔得粉身碎骨。   
这故事说明,那些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人必将失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