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课件+教学设计+素材(15年教学能手评选济宁杏坛中学) (11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课件+教学设计+素材(15年教学能手评选济宁杏坛中学) (11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8 20:50:26

文档简介

教学反思
在历练中成长
——做一个真正的教学能手
参加教学能手的比赛,我期盼比赛能有一个好的结果,我更期盼通过这次比赛,能使我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更加成熟。回想自己的备课过程,一次次在困顿的思维中迷惑、突破,不禁感慨万分。我仔细地梳理自己的心路历程,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自己存在的问题,期待大家给予我指导和帮助。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好的历史课堂应该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更应该是高效的课堂。讲中练,练中讲,设计有梯度的问题,牢牢牵引着学生的思考。我将自己对课堂的理解融入本课的教学设计,实际也是一种对历史教学的探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进行史料探究,地图利用图片增加历史的可信度,从抽象到形象,借助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将资源活化活用,并能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设计基本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学效果良好。本节课设计的亮点有:
一、重视课堂设计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我非常用心地去设计课堂教学的框架和环节,反复斟酌了课堂导入语该怎么去说,过渡语该怎么衔接,课件制作才能精彩,想尽办法让自己的课变得热闹,以彰显课堂设计的巧妙独特,内容处理上的与众不同。尤其是问题设计注重情境的导引和梯度。问题设计具体,有明确的指向性。问题的设计可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节奏,决定了课堂的成败。教学过程是灵活多变的过程,学生的不同表现和见解会影响到预先的设计,这是对老师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的挑战。在课堂上真正能体现老师素质和水平,就是老师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应对突发的生成处理,对学生及时而到位的评价。
二、留给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
新课程理念每个老师都清楚的知道,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老师往往还是讲得多,占用课堂太多的时间,教学环环相扣,留给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时间却很少。大家可以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做一个时间统计,算清在每一个环节上到底了多少时间,就能够明白自己究竟在课堂上有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课练习的时间。很多课的往往看着热闹 ,学生活动也多,但却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是停留于表面。这次参赛反而让我的认识更清楚了,课堂要真正还给学生,多让学生去读,去写,去想。留给学生真正静静地读书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去感悟和思考,还要有让学生动手的时间。我们平时总是抱怨学生能力差,课堂上却又不思考和练习的时间,学生能力怎么提高呢?课堂怎么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本节课设计的不足:一、导入环节不够吸引力。其实歌曲导入、郑和下西洋视频或2008年奥运会剪辑视频导入,更有感染力,更贴近本课知识的实际。但我在收集整理资料时,发现这是大多人老师普遍采用的方式。其他老师可能会采用,我再用评委也许已经审美疲劳了。所以我利用新闻《一带一路,共建繁荣》导入。由现实联系古代,导出课题。但是导入环节还是做不到能出奇出彩。
二、设计的问题有梯度,但缺少新意和独创性。缺乏设计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节奏把握稍有不足。郑和下西洋虽然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课堂占用的时间长,使得对后面问题的处理显得时间仓促。
参加教学能手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平时的积累,平时的锻炼,在最关键的时刻,才能让你爆发。我们当老师的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只要做好教学这一件事,就可以用思想去感化学生,用行动去改变学生。有思想,才能有高度,有行动,才能有提高。愿我们都能成为真正的教学能手。
评李珍济宁市教学能手参评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优点
教学设计:合理新颖,把整节课分成四个知识板块,结构紧凑,特别是第四个办款:放飞希望又起航,结合当前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大国这一时代主题,对比本节课明朝时期海洋方面的发展与危机,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的提升和思想的升华,对本节的处理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课件制作:图文并茂。视频,大量的图片、地图,丰富的史料,贯穿全课,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品味了一份视觉、听觉盛宴。
例如
导入:利用视频“一带一路”,发展海洋大国这一时代主题,既有时代气息又和本节课有密切关系。
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引用了四组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论从史出,有理有据,比让学生空洞的想象要好的多。
小结:利用地图把本节课的三大知识点,全部通过地图展现出来,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
过渡自然:整堂课从导入、新授到小结,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水到渠成。例如
从“郑和下西洋到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过渡,利用郑和的一句话“欲中国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亦来自于海上”,既强调了海洋的重要性,又警示危险的存在,接着引入“倭寇来了”。
以“倭寇来了”到“戚继光抗倭”,利用当时的歌谣:“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抗”。
讲练结合,对基础知识的处理,重落实和方法指导,课堂效果扎实、有效。
例如
自主学习部分:A 问题设计针对性强,B 对学生要求目的明确细致:从读书时间,重要问题标记,基础知识记忆,同学之间合作互查,都设计的十分清楚。
练习部分:题型多样,方法灵活。有材料分析题、图片说明题,填表题,人物评价题,对比说明题,小马虎改错题,填图题。
个人素质和教师素质高:教师语言精练,妙语连珠,点评学生到位,驾驭课堂能力强。
如:①对学生点评:“你历史知识真丰富”,“自学能力强”,“见解独到”,“对材料挖掘细致”,┅┅
驾驭能力:当播放关于澳门的一组图片时,老师问:“这些图片是什么地方?”,有的学生说是欧洲。老师没有说不对,而是继续反问:“这些图片上的建筑为什么会有欧洲建筑特色呢”,自然的引入到了澳门。
缺点
时间处理有点前松后紧。关于郑和下西洋这个问题,用时长,大概有25分钟左右的时间,而后面三个板块只用了20分钟,处理有点仓促。
对知识点的细节处理,有的地方还欠缺。如: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性质。
曲阜市教研室 孔德华
课件36张PPT。走进历史课堂“一带一路”绘就发展新蓝图第17课 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拔剑光寒倭寇胆第17课 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放飞希望又起航痛失澳门居住权扬帆远航下西洋wō kòu第一篇章扬帆远航下西洋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文莱西 洋扬帆远航下西洋 西洋是指哪里呢?1、人物:6、交流物品:2、起止时间:扬帆远航下西洋3、目的:7、最远到达的地区:5、航行次数:郑和1405年—1433年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七次中:丝绸和瓷器
外:珠宝、香料、药材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4、首发地点:刘家港扬帆远航下西洋 郑和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1433年,明太祖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郑和船队从南京出发,
先后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地中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船上装载的物品,以丝绸和茶叶最受当地人喜爱。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1405年明成祖刘家港出发,红海瓷器刘家港 识图:找出①出发地 ②最远到达的地方扬帆远航下西洋红 海非洲东海岸想一想,郑和航海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1、巨大的风浪,恶劣的天气2、缺少淡水、食物等物资3、可能遇到来自海盗的攻击扬帆远航下西洋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材料三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材料四 郑和,回族,出身于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材料二 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扬帆远航下西洋扬帆远航下西洋之中西航海家比较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对照表,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早半个
多世纪次数多船数多人数多船只大范围广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扬帆远航下西洋之中西航海比较 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和平的使者
贸易的伙伴图说历史殖民者
掠夺者扬帆远航下西洋之中西航海比较。印度:三保石刻雕像历史见证印度尼西亚:三保洞马来西亚:三保庙扬帆远航下西洋 欲中国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亦来自于海上。
——郑和扬帆远航下西洋海洋的重要性警示危险倭寇来了 第二篇章拔剑光寒倭寇胆wō kòu戚继光抗倭自主学习1、军队:2、重大战役:3、结果:4、评价:拔剑光寒倭寇胆戚家军台州九捷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民族英雄戚继光,永载史册。tāi 台州穿越时空的对话:戚将军,为什么你被称为民族英雄?而我不是呢?拔剑光寒倭寇胆身后之事任由后人评说 材料一: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根据材料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拔剑光寒倭寇胆印象城市印象中国 澳门 第三篇章痛失澳门居住权1553年欺骗 贿赂早期澳门全图占驻澳门的葡萄牙海军澳门总督府痛失澳门居住权1、侵略者是哪个国家?
2、手段有哪些?
3、时间是哪一年?
4、取得了什么利益?葡萄牙1553年居住权中国 澳门1999年12月20日郑和下西洋 刘家港非洲东海岸红 海戚继光抗倭斗争葡萄牙骗取
澳门的居住权 澳门西洋本课
小结海禁闭关 第四篇章放飞希望又起航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走向海洋再见[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
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2、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简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3、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依据课标叙述,我们可以明确本节课要求掌握知识有:郑和下西洋及其意义,戚继光的抗倭斗争。能力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制简图能力。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本课具体的历史内容规定了不同层次的要求:了解、绘制、讨论、知道。依据不同的层次要求,可知本课内容注重探究式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材分析]
本课是鲁教版六年级下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的第二课时。明朝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基于教材内容,可以拓展延伸两个方面:一、郑和下西洋。在二十八年的时间里跨越了半个地球,使明王朝的声威远播到海外。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一方面表明了在这一时期国力强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初我国对外交往中仍以开放为主。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遗憾的是明朝统治者缺乏真正的远见,注重政治和外交,忽视了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负担,远洋航行终因明朝国力的衰退而悄然结束。
中国错失这次向海洋发展的机遇,此后,统治者反而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故步自封。
二、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启示:学习郑和开放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感受戚继光人格魅力和中国人民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600多年前郑和扬帆起航承载了太多的光荣与梦想,大洋铭刻着民族的骄傲和遗憾。21世纪是海洋世纪,联系当今中国关注海洋和实施海洋战略。我们更要继承和弘扬郑和的和平交往、睦邻友好精神和外交理念。中国一定要走海洋强国之路。中国要坚持对外开放之路,以开放的精神、开阔的胸襟融入变革中的世界。
[学情分析]
通过第16课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的教学审计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六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尚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但好奇心驱使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从图片、史料、视频等资料入手,逐层深入,创设的丰富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丰富的历史想象,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不利因素是他们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
2015年初中历史济宁教学能手比赛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设计
曲阜市杏坛中学 李珍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2)识图:《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图》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分组活动,培养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探究问题,利用百度搜索的丰富资源(史料,视频,图片)营造课堂氛围,层层深入,合作探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图片和文字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难点解决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课前准备
1、课前从网络上搜集有关资料和图片,精心设计历史问题,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课前了解中亚、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
3、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课型与课时安排
新授课、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很高兴认识大家,和大家一起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探索历史,关注社会发展。我们一起看一段新闻资讯。(播放《一带一路》新闻视频资料,初步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与构想。)
总结:“一带一路”战略绘就中国发展新蓝图,体现出中国向海洋发展的战略。其实在600年前明朝,曾经有过走向海洋的极好机会。那就是郑和下西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诗篇,探寻郑和的足迹。
(出示第17课标题)
【设计意图】既要符合板块教学的要求,又使学生明确本课主干知识,凸显教学的主题,使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加深理解。
我们一同走进第一篇章:扬帆远航下西洋
识图:西洋是指哪里呢?
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
自主学习时间:教师明确要求:大家先自己阅读课本,并标注下来,然后同位之间相互交流并互相提问。
老师挑战记忆力的时刻到了。老师提问检查同学的自学掌握基础知识情况。
动手算一算:今年2015年,是郑和下西洋多少周年?
学生算出:610周年
<马虎笔记>请大家找出其中的五处错误,并改正过来。
郑和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1433年,明太祖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郑和船队从南京出发,先后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地中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船上装载的物品,以丝绸和茶叶最受当地人喜爱。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改正后要求学生齐读,再次强化知识点。
【设计意图】采用<马虎笔记>的方式,既符合七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喜欢挑错,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轻松检查了学生自学情况。
识图:在课本96页标出
想一想:
分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选用史料探究的方式处理,既符合历史教学的要求,又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渡语:中国有航海家郑和,西方有哥伦布。
【设计意图】1、我选用表格比较的方式处理中西方航海,既符合历史教学的要求,又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还可以增强调节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历史图片的魅力在于增强直观性、形象性、真实性,可以有化繁为简的能力,使学生将原本难以理解的知识轻松掌握。
过渡:欲中国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亦来自于海上。郑和的话既强调了海洋的重要性,又警示海洋的危险。
果然,倭寇来了。
进入第二篇章:拔剑光寒倭寇胆
自主学习时间:
识图:在图上找到“台州”
过渡语:提到戚家军,让我们想到南宋岳飞的岳家军。
穿越时空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戚继光为什么被称为民族英雄?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英雄,才被称为民族英雄。而岳飞对抗的是女真族(中国一少数民族),故只能称其为抗金英雄。
合作探究:归纳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并加深学生对戚继光个人品质的理解。
过渡语:一波平,一波又起。中国一个地方的命运发生了巨大改变。
<城市印象>澳门知名建筑图片。澳门是中国的,但城市风貌更多打上了欧洲的风格的烙印。为什么呢?因为澳门很早就被殖民者占据。
进入第三篇章:痛失澳门居住权
师生共同学习:
强调:为什么说葡萄牙人夺取了澳门的居住权?或葡萄牙人把澳门占为己有?
回答要点:葡萄牙人是通过贿赂、欺骗的方式,堂而皇之地住下来。他们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所以叫“攫取”。这是澳门被葡萄牙长期居留的开始,但他们只拥有“居住权”,澳门的主权仍属中国。
过渡语:我们要记住澳门的耻辱,更要记住中国收回澳门的骄傲。
利用地图归纳本课知识点,既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感,又可以将本课知识点有机整合在一起。
过渡语:海洋铭记了郑和下西洋的荣耀,日本和葡萄牙侵略者的入侵使统治者改变的对外政策。中国错失向海洋发展的重要机会。此后,中国社会危机加剧。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历史成为过去,已不可改变。600年后的中国,机遇再一次摆在了眼前。进入第四篇章:放飞希望又起航
(此时,音乐响起,图片滚动播出)辽宁舰、习近平视察辽宁舰、一带一路的相关图片,放飞希望,梦想已经起航。21世纪中国必将以新的姿态和平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设计意图】教师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可以升华课堂,点燃学生激情,实现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课已结束,而余味悠长的效果。
评测练习:
1、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
A.进行海外贸易 B.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C.探险 D.寻找建文帝
2.倭寇指的是(  )
A.日本 B.朝鲜 C.越南 D. 印度?
3.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其中的戚爷指的是谁?( )
A.郑和 B.戚继光 C.俞大猷 D、郑成功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是谁少时的壮志?( )?
A.郑和 B.戚继光 C.俞大猷 D、郑成功
5、材料解析:
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涛如山,视诸夷域,
回隔于烟霞飘渺之间。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
① 材料反映了哪一件历史事件? 他第一次出发的地点是哪里?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②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想一想,郑和远航开通了哪两个大洋的直通航线?
③ 你如何评价这一事件?
效果分析
这节课教学环节层次清晰,过渡自然,注重史料教学和地图教学,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脉络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注重当堂对知识的落实。老师讲解知识准确到位,有效调控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思维活跃,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历史思维习惯。教学效果良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