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课时分层训练(十二)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课时分层训练(十二)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6 14:1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训练(十二)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知识点一 削弱地方势力
1. 如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注重农业生产
D.“以德化民”
解析:仔细观察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封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问题。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
2.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议。该建议的采纳和实施( B )
A.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传播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便利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确立了儒家学说正统地位
解析: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点二 加强经济管控
3.为解决“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的问题,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推行的措施是( B )
A.实施“推恩令”
B.统一铸造五铢钱
C.尊崇儒术
D.派兵北击匈奴
解析:“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反映了当时私自铸币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4.西汉时期,徐州一带冶铁业发达,设有彭城铁官、下邳铁官、沛郡铁官等专门官吏进行管理,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D )
A.促进冶铁技术的进步
B.实施度量衡的统一政策
C.推广铁制农具的使用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知识点三 尊崇儒术
5.政治上结束战国纷争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百家争鸣却是在汉代。要了解“文化上结束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应查阅( C )
A.《史记·李斯列传》
B.《荀子·强国篇》
C.《汉书·董仲舒传》
D.《汉书·景帝纪》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文化上结束百家争鸣却是在汉代”是指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政策。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6.汉武帝时期,朝廷在长安兴办太学,设立教授《诗》《书》《礼》《易》《春秋》的五经博士,地方也建立郡国学校,推广儒学。这一做法( B )
A.解决了王国问题
B.促进了思想凝聚
C.保障了经济繁荣
D.延续了百家争鸣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促进了思想凝聚,B项正确。“推恩令”的实施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延续了百家争鸣的信息,排除D项。
知识点四 北击匈奴
7. 如图为霍去病墓石雕《马踏匈奴》,拙朴、粗犷的石刻和汉代雄视八方、气吞万里的社会精神契合。霍去病和卫青打败匈奴,迫使其再无力与西汉对抗的战役是( C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漠北战役 D.马陵之战
解析:根据“霍去病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后发动漠北战役,大败匈奴,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8.如表为汉代公卿中儒生占比情况统计表。造成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时期 公卿中儒生占比
汉惠帝 11.1%
汉武帝 40%
汉元帝以后 70%—80%以上
A.儒学主导地位确立
B.对外交流日益加深
C.公卿垄断教育资源
D.进入官学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后公卿中儒生占比大大增加,原因在于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尊崇儒术的措施,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故A项正确。
9.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反抗。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此可知( A )
A.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B.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
C.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
D.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两者都是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旨在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是秦朝的措施激起了强烈的反抗,汉代的措施促进了思想的大一统,体现了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10.如表是小历同学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A )
政治:推恩令、刺史制度
经济:货币官铸、盐铁官营
思想:尊崇儒术
A.巩固大一统王朝 B.解决王国问题
C.增加财政收入 D.加强思想控制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汉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摘编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
《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二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武帝纪》
(汉武帝)穷奢极欲……内侈宫室……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用主父偃之计”采取的措施。这一措施有何作用?
[答案] 实施“推恩令”。诸侯国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所指的措施。
[答案]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两部史书关于汉武帝记载的不同之处。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人物?
[答案] 《汉书》记载汉武帝恭俭济民(节俭、关心百姓),继承了文帝和景帝的优良传统,对汉武帝的评价主要以赞扬为主,宣传他的功绩。《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过度奢侈,劳民伤财,像秦始皇一样实行暴政。对历史人物要全面、客观、辩证地评价。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