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课时分层训练(十四)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 课时分层训练(十四)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6 14:1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训练(十四)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知识点一 张骞通西域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小明非常喜欢的诗句。“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汉代时被称为( C )
A.大秦  B.安息 
C.西域  D.陇西
解析:汉代人把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公元前138年出陇西,经匈奴……抵达大月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骞此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B )
A.了解西域地理民族风情
B.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C.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D.恢复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3.“无有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这反映出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之一是( B )
A.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B.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密切了与欧洲国家的友好往来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无有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大意是如果没有张骞出使西域,怎么会有西域的物产传到内地。这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点二 丝绸之路
4.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的起点是( A )
A.长安 B.洛阳
C.陇西 D.阳关
5.“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段材料概括了丝绸之路开辟的( A )
A.影响 B.目的
C.路线 D.原因
6.认识海洋,建设海洋,经略海洋,是当今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它最远可到达( B )
A.非洲、印度
B.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
C.非洲半岛南端、澳大利亚
D.美国西海岸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一条路线: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
知识点三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7.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这些史实的共同作用是( A )
A.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B.沟通了欧亚陆上交通
C.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D.加速了汉朝走向灭亡
8.东汉时期,为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 )
①班勇 ②董仲舒 ③主父偃 ④班超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并得到了西域各国的信任,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二人为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A项正确。
9.《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讲道:“……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
A.张骞通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班勇出使西域
解析:张骞通西域是汉武帝派遣张骞从长安出发,探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它打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历史上称之为“凿空”。由材料“……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凿空之旅”可知,指的是张骞通西域,A项正确。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和班勇出使西域发生在东汉,晚于张骞通西域,排除B、C、D三项。
10.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动植物品种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桃、大黄、茶树、桑蚕、方竹等也随之传向西方。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A )
A.促进了物种交流
B.实现了贸易互惠
C.加速了民族交融
D.改变了经济结构
11.两汉时期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张骞“凿空”的勇气,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是因为都体现了( D )
A.勤劳勇敢 B.改革创新
C.艰苦奋斗 D.家国情怀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的张骞、霍去病、班超等时代人物在各自领域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霍去病北击匈奴,基本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班超经营西域,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他们都展现了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意识,D项正确。A、B、C三项并不能完整地体现材料的含义,排除。
12.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通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分别奉命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以夹击匈奴,其中第一次历时10余年,同行者100余人,仅数人返回长安。第二次出使时,有随行人员300余人,携带大批牛羊,分别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国。虽然联合共击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西域的资料,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从而促进了丝绸之路畅通,史称“张骞凿空”。此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共同目的。归纳张骞出使西域的重大意义。
[答案] 共同目的:夹击匈奴。
重大意义:政治上,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经济上,促进物种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外交上,促进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文化上,“凿空”精神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历史象征。
材料二 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两大强国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王朝与罗马交往的特点。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所产生的历史价值。
[答案] 特点: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流,双方交往交流主要是经贸和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经历了从间接交往到直接交往的历程,且双方间的官方往来一直未实现。
历史价值: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材料三 公元前119年,西汉军队打败匈奴后,在西北地区开沟渠,置田官,利用军队进行屯田;之后,又迁徙居民充实边疆,屯田垦荒。屯田不仅解决了西域军队的粮饷问题,而且使西域很多地方成为“田地肥广、草木饶衍”的垦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屯田校尉始属都护”,屯田事务由西域都护管理。
——摘编自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汉屯田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解决的现实问题。
[答案] 措施:开沟渠,置田官,利用军队和迁徙居民屯田垦荒。现实问题:西域军队的粮饷问题、土地荒芜问题等。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