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第三单元成果展示(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8 第三单元成果展示(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6 14:1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成果展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威海在西周时期属于莱子国管辖,秦朝时属于胶东郡腄县管辖。这表明,西周、秦朝时在地方分别实行( A )
A.分封制 郡县制 B.分封制 行省制
C.郡县制 世袭制 D.世袭制 分封制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西周时期属于莱子国管辖,秦朝时属于胶东郡腄县管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秦朝时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2.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规则。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D )
A.以法治国 B.分封管理
C.思想控制 D.皇权专制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秦朝大小事务都由皇帝决断,这反映了秦朝皇权至上、君主专制。
3.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货物。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B )
A.   B.
C.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B项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4.《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些措施 ( B )
A.确立了皇权至上 B.巩固了国家统一
C.结束了战国分裂 D.抵御了外族袭扰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度量衡、车辆和道路的宽度和文字进行统一。这些措施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5.《汉书》记载,秦朝因为无休止、无归期的劳役征调,使得“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死者相望”。 这种现象反映了秦朝( B )
A.战乱不断 B.统治暴虐
C.法律严苛 D.交通发达
6.某同学收集了“约法三章”“背水一战”“四面楚歌”三个成语。若想要确定一个主题,应选择的是( A )
A.楚汉之争 B.战国称雄
C.秦灭六国 D.春秋争霸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楚汉之争反映的是刘邦、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约法三章、背水一战、四面楚歌均与楚汉之争相关。
7.“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描述了刘邦( C )
A.领导农民起义,赢得民心
B.打败项羽,赢得胜利
C.推翻秦朝暴政,建立西汉
D.乘胜追击,定都长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根据材料中的“汉祖”“西灭无道秦”可知,这首诗描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暴政,建立西汉的史实。
8.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汉高祖采纳了这一建议,采取的政策是 ( B )
A.郡国并行 B.休养生息
C.严刑峻法 D.优先发展商业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9.汉文帝采纳大臣贾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的建议,提倡( D )
A.轻徭薄赋 B.勤俭治国
C.以德化民 D.以农为本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知,贾谊建议汉文帝重视发展农业,以农为本。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10.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A )
A.实施“推恩令” B.平定七国之乱
C.兴办太学 D.确立察举制
解析:根据题干“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统治,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最终解决了这一威胁中央的王国问题,A项正确。平定七国之乱是在汉景帝时期,排除B项;兴办太学是为了进一步推行儒学,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与解决诸侯王势力问题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是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与解决诸侯王势力问题无关,排除D项。
11.张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一课时,出示了如图两幅图片。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B )
   
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
B.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C.太学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
D.有利于诸子百家的兴起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了尊崇儒术的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题干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的正是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的历史事件。
12.《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C )
A.统一铸币 B.盐铁官营
C.平抑物价 D.休养生息
解析:根据材料“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可知,汉武帝设立了管理市场的官员,以贵卖贱买来稳定市场、平抑物价,使政府参与市场交易,维护了社会经济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3.公元25年9月,赤眉起义军攻入长安,刘玄被杀。在河北称帝的汉光武帝刘秀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 并定都于此。后世称光武帝所建的政权为( B )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成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14.汉光武帝曾发布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D )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减轻赋税,减免兵役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光武帝下令废除边郡盗谷五十斛就判处死罪的残酷刑罚,体现了废除酷法,减轻刑罚的统治措施。
15.东汉外戚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D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专权
16.“无有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这反映出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之一是 ( B )
A.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B.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密切了汉朝与欧洲国家的友好往来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无有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商贸交流,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17.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西汉时期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最重要的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这条“大通道”的起点是( D )
A.洛阳 B.玉门关
C.阳关 D.长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开通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丝绸之路的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因此长安是这条“大通道”的起点。
18.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下列可以印证这一毋庸置疑的历史的是 ( B )
A.丝绸之路开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班超出使西域 D.张骞出使西域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19.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能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B )
A.全国文字的统一
B.纸的发明与改进
C.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D.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人们发明和改进了造纸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B项正确。全国文字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都是在秦朝,排除A、C两项;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20.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对中医药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张仲景的主要贡献是( C )
A.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B.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
C.编写《伤寒杂病论》,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
D.编写成医学文献《黄帝内经》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6分,第22题20分,第23题14分,共50分)
2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张老师以“探秘秦朝”为主题,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研读材料——分析统一条件】
秦地处中国西北部的渭河流域,这一地理位置有助于秦国获得胜利,因为渭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易守难攻。秦统治者可以进攻其他国家而无后顾之忧。 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任务二 【剖析现象——寻找历史经验】
任务三 【解读史实——撰写历史论文】
时期 史实
秦朝时期 楚汉之争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
秦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
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1)根据任务一所示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六国所具备的有利条件。(5分)
[答案]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发展要求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
(2)观察任务二所示图一、图二,指出秦巩固政权的措施。(4分)
[答案] 图一:统一货币;图二:统一文字。
(3)阅读任务三表格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史实,自拟题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语句通顺,100字左右)(7分)
[答案] 事件: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题目:秦朝短命而亡
论述:公元前221年,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朝实行残暴的统治,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于公元前207年被农民起义的浪潮推翻。
结论:秦朝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任,并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但由于统治残暴,短命而亡。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史》把“中华帝国”的历史(前221年—1911年)一分为四:第一帝国秦汉,第二帝国隋唐,第三帝国宋元,第四帝国明清。
材料二 秦朝搭好了大一统的框架,创立的大一统是个全面的大一统,包括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思想大一统、交通大一统和文字大一统。
——摘编自《中华文化要义:大一统》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一帝国”的强盛与哪两个帝王有关。他们为了巩固疆域,分别在军事上采取了什么措施?(5分)
[答案] 秦始皇和汉武帝。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2)请从材料二“大一统的框架”中任选两个,指出其具体措施及主要作用。(5分)
[答案] 文字大一统: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交通大一统: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作用: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3)材料三中图文信息分别反映了汉武帝大一统的什么措施?汉武帝时期的哪些措施促进了经济上的大一统?(5分)
[答案] 实施“推恩令”;尊崇儒术。经济措施: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并谈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5分)
[答案] 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等。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人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人在途中被匈奴抓住,遭到长达10余年的扣押……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大宛等国……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置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以汉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的发展。作为传递信息、传播精神、传承文化的通道,丝绸之路永远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丝绸之路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1)材料一中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这次“空前的探险”有什么重大作用?(4分)
[答案] 作用:拓展了汉朝的视野,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促进了汉朝与中亚、西亚各国间的贸易;促进了西汉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
(3)材料一中“汉宣帝神爵二年”是哪一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有何意义?(4分)
[答案] 时间:公元前60年。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为什么材料二中说“丝绸之路永远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4分)
[答案]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原因: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