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十六) 三国鼎立
知识点一 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而采取的措施是( B )
A.采取屯田措施
B.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C.颁布“推恩令”
D.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采取的措施是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故B项符合题意。采取屯田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是曹操在经济上的措施,故A、D两项不符合题意;颁布“推恩令”是汉武帝的措施,故C项不符合题意。
2.官渡之战后,曹操创作《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者的“壮心”是指( B )
A.消灭袁绍,统一黄河流域
B.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C.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D.创建三国,促进民族交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官渡之战后,曹操实现了对北方的统一,因此他意图在此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曹操的“壮心”指的是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知识点二 赤壁之战
3.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还可以表述为( C )
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
4.“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战役( C )
A.推动了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三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中的“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位于四川省中部,它曾经是中国历史上哪个政权的都城( D )
A.西汉 B.东汉
C.吴国 D.蜀汉
解析: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成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都城。
6.“230 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从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有( C )
①吴国是魏、蜀、吴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
②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③三国时期,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就很密切
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某班学生准备排练舞台剧,某同学最喜欢扮演一角色。理由是:他在三国之中立国西南,统治面积最小,在历史上又多被奉为正统的国君。这一角色是( A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丕
8.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两次战役的共同点有( C )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②都是为了争夺统治权
③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④都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操。两次战役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目的是夺取统治权。两次战役都发生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与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无关。故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9.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由此可见,三国均( A )
A.为新的统一奠定基础
B.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C.使民族关系不断交融
D.加快继续分裂的步伐
解析: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曹操的评价态度。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答案] 态度:持赞扬态度,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能严明法度,任用人才,不念旧恶,运筹帷幄,军事能力强。
观点:认同。理由:曹操实行屯田制发展经济,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统一北方,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的确称得上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材料二 曹操的形象,从唐朝以前的超世之杰演变为南宋以后的欺世奸雄,主要的原因乃是正统观念作祟。其实,正统观念是为历代王朝推行封建统治服务的,其所谓是非,则以对当时的统治集团是否有利为准绳。当初陈寿以曹魏为正统,后来《四库全书总目》对陈寿的批判,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摘编自李凭《曹操形象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宋以后曹操形象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 变化:形象从超世之杰演变为欺世奸雄。原因:正统观念作祟。
材料三 作为历史学工作者,以《三国志》为圭臬;对于广大的老百姓,更熟悉的是《三国演义》。既然历史文献《三国志》和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可以并为瑰宝长久流传,那么历史上的超世之杰和文学艺术中的欺世奸雄这两张不同的脸谱也还会在曹操身上继续并存。
——摘编自李凭《曹操形象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
[答案] 因素:人物本身的功绩和缺点;历史大背景下正统观念的变化;民间传播的影响等。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