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成果展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C )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牧野之战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一场景出自苏轼的名篇,它描述了( C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权臣,他的诸种措施使其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D )
A.迎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4.三国时期,虽然政权分裂,但是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依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C )
A.孙权加速西南地区开发
B.曹魏大力开发长江以南地区
C.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D.蜀汉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5.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政权并立状态,但也有过全国短暂统一。这一朝代是 ( A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蜀汉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全国短暂统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全国短暂的统一。
6.西晋文人鲁褒激愤于时代的贪鄙,撰写了名篇《钱神论》, 其中描述道:“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他的作品讽刺了当时的社会( B )
A.军阀割据 B.金钱崇拜
C.百姓疾苦 D.统治腐朽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C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8.“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朝代的政治特征 ( C )
A.东汉 B.前秦
C.东晋 D.北魏
9.西汉司马迁笔下的江南“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到东晋南朝之际,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下列内容中属于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的是( B )
A.各民族的交融 B.北方人大规模南迁
C.大运河的修建 D.市民阶层壮大
10.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中的“永嘉”,是指西晋永嘉年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西晋永嘉年间北方人大规模南迁主要是因为( A )
A.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B.北方各族内迁
C.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劳动力
D.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永嘉年间,大批北方人为逃避频繁的战乱而迁至南方。
11.南朝《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经过百余年发展,江浙的太湖地区、浙东的会稽、江西的鄱阳湖地区、湖南的洞庭湖地区都成为盛产粮食的地方。材料旨在说明 ( A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北方人大规模南迁是江南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解析:根据题干“江浙的太湖地区……成为盛产粮食的地方”可知,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12.综合以下文献史料,得出的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B )
《三国志·吴书· 张昭传》 “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
《三国志·魏书· 卫觊传》 “(汉末)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三国志·吴书· 全琮传》 “是时(汉末)中州士人避乱而南”
A.三国时期吴国人口最多
B.东汉末年人口南迁
C.三国时期魏国经济繁荣
D.东汉末年社会稳定
13.讨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时,某小组的同学出示了如图史料,他们的观点应是( C )
苻坚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A.前秦实力弱小 B.前秦兵力分散
C.苻坚骄傲轻敌 D.民族矛盾尖锐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可知,苻坚作为前秦的领导者,骄傲轻敌,自以为是,最终战败。
14.“它在十六国的大混战中神秘地崛起,沿着盛乐、平城、洛阳三级跳的轨迹,在中国历史上划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线。”文中“它”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C )
A.匈奴族 B.羌族
C.鲜卑族 D.氐族
解析:根据材料“沿着盛乐、平城、洛阳三级跳的轨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指的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15.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努力学习汉族文化,收藏古今汉家典籍,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增长了实际才干,这些都为后来的改革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C )
A.促进北方地区民族交融
B.加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
C.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控制
D.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北方后,北方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区别。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着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北方地区困难重重。由此可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控制。
16.下列哪一项信息最符合如图《北魏孝文帝礼佛浮雕》(局部)反映的历史现象( B )
A.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B.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C.改鲜卑姓为汉姓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
17.将煮熟的鹿肉切块,蘸着调料浓汁吃,原本是西北少数民族羌族的吃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在北方汉人地区流行开来;内迁的各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汉人接受胡床等坐具。这些现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是( C )
A.商业贸易繁荣 B.区域经济开发
C.民族交融加强 D.统一国家巩固
解析:内迁各族将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人接受北方内迁各族的饮食方式和生活用具,折射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加强。
18.在“探寻齐文化”研学活动中,某同学在纪念馆内看到了农书《齐民要术》。可知他参观的应是( D )
A.南园孔子纪念馆 B.管仲纪念馆
C.王羲之纪念馆 D.贾思勰纪念馆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19.下列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的是 ( B )
①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 ②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③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④华佗的“五禽戏”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华佗的“五禽戏”是东汉时期的医学成果,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20.科技文化的发展是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列哪一项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C )
A.北方民族大交融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D.科学家勇于探索实践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4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6分,共50分)
21.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特征。某班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三国归一,享短暂繁华】
材料一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的大一统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八王之乱,叹国之飘摇】
材料二 西晋时,世家大族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达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50里更华丽的步障。
材料三 晋惠帝当政后,非常信任皇后贾南风。因此,贾后专权,甚至伪造司马衷的诏书。永平元年(291年),迫害皇太后,废其太后位,杀死太宰司马亮。同年,杀皇太后于金墉城。
材料四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短暂统一,哀西晋之殇】
材料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哪一政权最终实现了全国统一?标志性事件是什么?(8分)
[答案] 政权:西晋。标志性事件: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根据材料二、三、四,分析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影响。(5分)
[答案] 原因:西晋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晋惠帝昏庸无能;西晋实行分封制,使宗室诸王势力强大。影响: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人民饱受痛苦,西晋走向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大量幸存者迁往南方,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3)少数民族内迁后,西晋统治者对他们实行了怎样的统治?导致了怎样的后果?(5分)
[答案] 统治: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后果: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西晋成为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历史教训?(6分)
[答案] 原因:统治集团腐朽,奢侈之风盛行;晋惠帝昏庸无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内乱——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民族矛盾激化,内迁各族受到欺压,起兵反晋。历史教训:统治者应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勤俭治国;统治阶层应团结,不应争权夺利,进行内斗;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缓和民族矛盾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材料一中魏主下诏进行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答案] 作用: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答案] 积极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3.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民要术 种谷》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材料二
材料三 他被后人称为“书圣”。他学习各家书法之长,为节省时间,身边的池水成了他涮毛笔的方便之处,日久天长,一池清水竟被染黑。
材料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了摆脱现实苦难,人们纷纷信仰佛教。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下面两幅图所示的就是当时最著名的石窟艺术。
(1)材料一体现了《齐民要术》的哪一思想?(3分)
[答案] 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与材料二人物相关的一项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果。(3分)
[答案]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说说我们要从“他”身上学习的优秀品格。(3分)
[答案] 王羲之。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等。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是哪一社会现实的体现?根据材料四,指出石窟艺术大量出现的原因。(3分)
[答案] 佛教盛行。统治阶级的支持。(意思相近即可)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答案]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等。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