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专项突破提升(一)(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5 专项突破提升(一)(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6 14:1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项突破提升(一)
大概念专题练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大概念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王朝政区范围的确定,为后来中华帝国版图的主体部分确定了一个大模样。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也为后来两千年的行政定式确定了基本格局。
——摘编自王子今《秦统一局面的再认识》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图一人物一生中最大的历史功绩。请写出为他的大业奠定基础的重要变法名称。(6分)
[答案] 灭六国统一全国。商鞅变法。
(2)识读图二,写出秦朝开创的这一政治制度的名称。图二中负责监察事务的官衔是什么?(4分)
[答案] 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御史大夫。
(3)识读图三,写出秦朝统一货币的名称。分析其对经济产生的作用。(4分)
[答案] 圆形方孔半两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4)图四反映了秦朝采取哪一措施巩固统一?简析其对文化的作用。(4分)
[答案] 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
(5)根据材料二,写出秦统一后管理地方的措施。分析这一制度对后世地方行政管理的影响。(4分)
[答案] 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6)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推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4分)
[答案] 巩固统治。
2.(16分)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规定诸侯于宗庙祭祀时奉献一定数量的黄金,称为“酎金”。皇帝坚持这项规定主要用意并不在于增加经济收入,而是要观察王侯们是否俯首听命、尊祖敬宗。所以,西汉政府对“酎金”的数量和质量有严格要求,一旦不足,“王削县、侯免爵”。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就出现了因为“酎金”不纯,106个列侯爵位被削夺的大案。
——摘编自郭献功《汉代的“酎金”与“酎金案”》
材料二
 
材料三 武帝是个雄才大略之主,很想内兴文治,外耀武功。于是立五经博士,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北伐匈奴,西通西域。一时武功文治,赫然可观。
——摘编自吕思勉《给大家看的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汉武帝制造“酎金案”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举措?(4分)
[答案] 目的:削弱诸侯国势力,减轻诸侯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措施:颁布“推恩令”。
(2)根据材料二,简述汉武帝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及其作用。(4分)
[答案] 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作用: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的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在思想文化和军事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4分)
[答案] 思想上尊崇儒术;军事上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大一统的理解。(4分)
[答案] 大一统就是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大概念二: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其主要依据是( B )
A.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的英雄
B.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
C.炎帝和黄帝通过禅让制推选首领
D.炎帝和黄帝治理水患,发展了农业生产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在阪泉之战后结成联盟,炎黄部落在涿鹿大战中打败蚩尤,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卫、霍二人相同的“立功”是( C )
A.尊崇儒术 B.兴修水利
C.北击匈奴 D.修筑长城
解析: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匈奴人归附西汉,另一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3.《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国曾发生叛乱,导致西域各国惶恐不安,都护郑吉调动士兵平乱,并及时安抚各国,使得各国依旧愿意服从汉王朝的统治。这说明西域都护的建立 ( A )
A.有助于维护当地社会秩序
B.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C.加强了东西方物种的交流
D.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
4.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A )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苻坚改革 D.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大规模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各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A项符合题意。孝文帝改革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B项;苻坚改革统一了黄河流域,与江南地区无关,排除C项;图片说明北方人大规模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部分地区一度变为牧场,畜牧业较前代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C )
A.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B.农牧地域差异消失
C.北方各族进入中原
D.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6.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 B )
A.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
C.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D.“胡”“汉”隔阂完全消除
解析:“擅长骑射的匈奴人……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手工业技术;“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说明汉人喜欢少数民族的东西,向他们学习。因此题干主要说明的是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故B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排除A项;题干说明各民族之间经济上密切交往,但不能体现空前发展,排除C项;“胡”“汉”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未完全消除,排除D项。
7.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民歌从艺术形式上看,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来看,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B )
A.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
B.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
C.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D.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气概
二、非选择题(14分)
8.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上溯到传说时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北方各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材料二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郡等。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迁去开垦土地。汉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三 西域都护的设立,说明从汉代起,西域已正式归入汉朝版图。许多留名青史的担任西域都护的人物,为开发边疆、发展内地汉族人民与西域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友好关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摘编自孟祥才《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四 迁都洛阳后,他(孝文帝)以移风易俗为重点,从服饰、语言、籍贯、姓氏、国家祭祀等方面,对拓跋鲜卑旧俗进行了全面变革。孝文帝改革是鲜卑拓跋部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典范,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中华民族
共同体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的代表。(2分)
[答案] 半坡人、河姆渡人。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时期采取的有利于“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的举措。(2分)
[答案] 设置郡县、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意义。(2分)
[答案]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联系和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4)根据材料四,指出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概括这一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4分)
[答案] 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等等。
(5)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各民族共同工作、生活,交流更加密切,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4分)
[答案] 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相互尊重,和平交往的意识。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