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专项突破提升(四)(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8 专项突破提升(四)(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6 14:1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项突破提升(四)
小视角大历史专题练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小视角大历史一:古代地方的治理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中国政治制度论纲》中写道:“从武王开始,经过周公到成王的时候,先后封邦建国共71个……周王的子弟、姻亲、功臣勋将成为大大小小的诸侯。”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B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故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分封制。
2.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收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B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在分封诸侯,扩大周王朝统治范围的同时,也将先进文明传播到了被分封的地区,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秦以前的中国,只能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朝,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划了。”材料中的“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划”指的是秦朝采取的( C )
A.世袭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集权制
解析:根据题干“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划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秦朝时,郡守产生的方式是 ( D )
A.民主推举 B.官职世袭
C.逐级分封 D.朝廷任命
5.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
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
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解析:根据材料“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可知,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6.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设立官职,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这一地区进行有效管辖。该官职是( B )
A.刺史 B.西域都护
C.郡守 D.御史大夫
解析: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二、非选择题(14分)
7.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地强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2分)
[答案] 分封制下的受封诸侯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直接听命于皇帝,领取俸禄,概不世袭。
(2)根据材料二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中“▲”对应的制度。该制度的实行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答案] 制度:郡县制。影响: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材料三中主父偃认为当时中央面临着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上从其计”产生的影响。(4分)
[答案] 问题: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影响: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4)以上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答案] 趋势:中央对地方的治理不断加强。
小视角大历史二:汉字及书写载体的演变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A )
A.龟甲或兽骨上 B.竹简或木牍上
C.丝帛或麻布上 D.宣纸上
解析: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龟甲或兽骨上。
2.在《甲骨文编》中“福”字有50种构型,它们都是商周时期人们“双手捧酒献于祭台”的具象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这体现了( B )
A.甲骨文是体系完备的文字
B.甲骨文生动形象的造字特点
C.宴饮活动推动了文字诞生
D.汉字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字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场景,这体现了甲骨文生动形象的造字特点。
3.秦朝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这强调了秦统一文字( D )
A.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B.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C.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D.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
4.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养蚕制丝的过程中发现,残留的纤维薄片在晾干后可用于书写;西汉时期,出现了麻纤维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的原料和方法,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据此可知,造纸术( C )
A.在蔡伦改进前广泛使用
B.改变了文字书写的方式
C.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
D.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5.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商周时期人们把汉字刻在甲骨上
B.秦始皇下令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
C.秦朝时期汉字的主要书写材料变为纸张
D.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工艺,从而使纸逐渐普遍使用,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选项C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A、B、D三项表述与史实相符,不符合题意。
6.东晋王羲之的书法自由潇洒,将个人审美意识寄托于字体、笔意、结构、走势。右图是其代表作《兰亭集序》(摹本 局部)。该作品的字体是
( C )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兰亭集序》是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二、非选择题(12分)
7.文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字发明以前的口头知识不利于传播和积累,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刻符号)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传说文字起源于仓颉造字……从历史的角度看,汉字系统不可能是由一个人发明的,仓颉应该是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所以被认为是汉字的创造者。
【文字的演变】
材料二
【文字的载体】
材料三
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蔡伦在此基础上改进工艺,扩大造纸原料,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文字的力量】
材料四 汉字是中华各民族各地区共同使用的交流工具。汉字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对几千年的中国政治等方面的贡献值得引起高度关注……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我们这个综合国力来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汉字是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
——摘编自任继愈《汉字为中华民族
立了大功》
(1)根据材料一,从文字起源传说中提取较为可信的历史信息。(2分)
[答案] 文字发明之前,人们使用结绳、刻画符号等方法来辅助记事;文字不是一个人发明的,而是古代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文字的创造中如仓颉一类的重要人物,作出了突出贡献。
(2)观察材料二,你认为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存在怎样的联系?(4分)
[答案] 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最早出现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的意义。(4分)
[答案] 时期:西汉时期。意义: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是我国古代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在秦统一全国后,秦朝通行的文字。根据材料四,分析文字统一的作用。(2分)
[答案] 文字:小篆。作用: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文字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视角大历史三: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一、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如图所示不同类型的工具,是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制作的。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 A )
A.打制 B.磨制
C.烧制 D.炼制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故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打制。
2.春秋时期,新的生产工具出现,促进了深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该时期“新的生产工具”是( D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工具 D.铁制农具
解析: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使用的范围得到扩大。
二、非选择题(16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变表(部分)
时期 A.距今约7 000年 B.春秋战国时期
工具
用途 用于耕作。发掘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 用于耕作。此时期的铁农具,大多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这类铁臿是安装在木臿刃口上的。牛耕以人力加持畜力,提高了耕地效率,二者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
时期 C.汉朝 D.曹魏
工具
用途 用于播种。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用于灌溉。翻车可以连续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便利灌溉;遇到涝灾,也可以用来排水。翻车既轻巧又便于操作
(1)表格中A时期使用骨耜的应该是哪一远古先民?相较于石器,骨耜的优点是什么?(4分)
[答案] 远古先民:河姆渡人。优点:轻便灵巧、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
(2)表格中的②是什么工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它们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作用。(4分)
[答案] 工具:牛耕。作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观察表格中A时期至D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情况,试写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趋势。(4分)
[答案] 趋势:农业生产工具逐渐便利化、精细化、专业化,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4)综上所述,你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演变中得到了什么认识?(4分)
[答案] 认识: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是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生产工具的革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