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综合质量评价(二) 第1-20课(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0 综合质量评价(二) 第1-20课(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6 14:1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综合质量评价(二) 第1-20课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假如你在电影中看见一个中国原始人脖子上戴着如图所示的装饰品,并且在用图中骨针缝衣服,据此可以推测他最有可能是( C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解析:根据图片中的骨针和项链装饰品可知,这一时期的原始人懂得磨光和钻孔技术,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尚未掌握这一技术,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2.考古证据显示,许多古人类独立驯化了不同的植物。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B )
A.周口店遗址发现的灰烬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盆
D.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
3.“禅让”是我国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历史上按照这个制度先后成为首领的是( D )
A.舜→禹→尧 B.禹→尧→舜
C.尧→禹→舜 D.尧→舜→禹
4.华夏历史源远流长,朝代更迭连续不断。为了方便记忆,历史老师编制了夏商时期的历史歌谣口诀,由此可知( D )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 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
A.诸侯反叛导致王室衰微
B.奴隶起义推翻了旧王朝
C.夏商周的国力日渐衰微
D.暴君暴政导致亡国
解析:夏桀的暴政是夏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商王纣暴虐也导致商朝灭亡。由此说明暴君暴政导致亡国。
5.“惊世惊天龟甲片,神奇神秘卜辞骨。”该诗句描述的文字是( A )
A.我国已发现最古老的汉字
B.西周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C.东周记录祭祀典礼的金文
D.秦朝全国规范使用的小篆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龟甲片”“卜辞骨”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6.阅读历史短剧剧本。与短剧中的事件产生相同影响的是( B )
场景一 时间:春秋时期某一个夏日 地点:田野 人物:郑庄公(郑国国君)、祭足(郑国臣子) 内容:祭足率领郑国军队,抢夺周天子的麦子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诸侯国设置郡、县
C.李冰修建都江堰 D.秦末农民大起义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在地方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到了春秋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发展壮大,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题干所述正是反映郑庄公作为诸侯之一,挑战周天子的权威。与短剧中的事件产生相同影响的是诸侯国设置县、郡,这加强了诸侯国对地方的控制,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7.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D )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8.许多成语典故来源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以上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D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争霸兼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中留下的成语,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的特点。
9.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其中改变了战国时各国文字书写各异的局面,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举措是( B )
A.统一货币 B.统一文字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度量衡
解析:秦朝建立后,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利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0.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实行盐铁官营和货币官铸等措施,使财政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听取董仲舒的建议,使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材料体现了汉武帝时期( B )
A.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B.大一统的封建政权得到巩固
C.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11.汉武帝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B )
A.削弱王国势力 B.加强君主权力
C.改善财政状况 D.提升儒学地位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削弱了贵族政治,加强君主权力,故B项正确。削弱王国势力是通过实行“推恩令”进行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方面,排除C项;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是尊崇儒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情况,排除D项。
12.如图为汉代画像砖《汉代讲经图》拓片,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图文信息反映汉武帝时( D )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禁锢人们思想言行
C.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教育系统,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D项符合题意。
13.如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A )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继承了春秋战国货币的风格
C.促进了货币种类的多样化
D.适应了商业贸易繁荣的形势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14.《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这里的“凿空”指( B )
A.开辟海上交通 B.张骞通西域
C.设置西域都护 D.甘英出使大秦
15.早在东汉末年,一位名医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B )
A.扁鹊 B.张仲景
C.孙思邈 D.李时珍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16.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赤壁之战时,“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脍炙人口,但这些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
A.《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
B.史书没有记载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C.《三国演义》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
D.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已经全部失传
17.我们现在采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法,下列选项中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和公元221年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
A.秦统一全国、蜀汉建立
B.西周灭亡、东晋建立
C.北魏孝文帝改革、西域都护府设立
D.西汉建立、赤壁之战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18.南朝时,建康城除城内官立的大市、北市、东市、宫市等,沿着秦淮河东北岸一线,又置有官市征税的大市及十余所小市。这反映出建康城( D )
A.自然条件优越 B.生产技术先进
C.手工业分工细致 D.商品交易活跃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建康城除城内官立的大市、北市、东市、宫市等以外,沿着秦淮河东北岸一线,又置有官市征税的大市及十余所小市”可知,建康城进行交易的场所众多,商品交易活跃。
19.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是( C )
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B.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C.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
D.改变鲜卑族的旧习俗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
20.儒家礼教文化中有跪坐习俗,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等北方少数民族坐具在内地流行,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 B )
A.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国家由统一走向政权分立
D.孝文帝汉化措施的影响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汉人的跪坐礼俗因北方少数民族坐具在内地流行而转变,体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强。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20分,共50分)
21.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国的铁器使用始于春秋……铁器应用于农业,出现了铁犁牛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可能开辟更多的“私田”……诸侯、贵族和周天子争夺“公田”。从贵族奴隶主中分化出来的一批地主,采用征收实物地租的办法剥削农民。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史记·河渠书》
(1)材料一图一所示的房屋名称是什么?图二所示的房屋是哪一远古先民的建筑?这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答案] (1)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人。自然环境不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的其他社会变化。(4分)
[答案] 原因:铁器应用于农业,出现了铁犁牛耕。社会变化:周王室衰微;大国诸侯势力雄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蜀守冰凿离堆”所修建的工程名称和该工程发挥的作用。(5分)
[答案] 名称:都江堰。作用:防洪、水运、灌溉,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的创新】
材料一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材料二 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之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
【文化的交流】
材料三 汉朝丝绸之路上的交流
从汉朝传入西域 从西域传入中原
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铸铁、凿井等技术 核桃、苜蓿、良种马、玻璃、宝石等,乐器、歌舞等
【文化的巨星】
材料四 他(司马迁)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继任太史令后,因替他人仗义执言被关入狱中,遭受酷刑,肉体和精神遭受极大摧残。出狱后他发愤著述,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1)材料一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孔子有哪些教育“智慧”值得借鉴?(4分)
[答案] 核心思想:“仁”。教育“智慧”: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任答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书法艺术在魏晋时期发展的条件。东晋时期,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人物是谁?(4分)
[答案]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之美的不懈追求;国家政策的促进作用。(任答两点即可)王羲之。
(3)根据材料三,归纳汉朝丝绸之路上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的作用。(4分)
[答案] 特点:双向交流;交流内容包括物品、技术及文化。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4)根据材料四,指出司马迁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史记》在史学上的地位。(4分)
[答案] 品质:坚韧不拔。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3.某班同学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问题。
【政权更替】
材料一
【区域发展】
材料二 从永嘉南渡以来,北方民众不断南下,带去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得南北农民彻底结合,从而使北方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使得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新编》
【民族关系】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尊崇孔子,力推儒家文化,在道统上极力保持政权本身的合法性,他大兴儒家文化教育,使鲜卑人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凝聚了北魏政权统治下的各族人民。
——摘编自段瑞超《修齐治平:北朝君臣的
经典征引与儒家文化认同进程》
材料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内地流行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
(1)材料一中①②分别代表哪一政权?指出这一时期两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4分)
[答案] 政权:①:魏;②:东晋。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任答两个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4分)
[答案] 原因:中原百姓南下,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得南北农民彻底结合;江南地区社会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根据材料三,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 影响:强调了北魏政权的合法性;提升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凝聚了北魏政权统治下的各族人民,促进了民族交融。
(4)根据材料四,指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汉族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高潮的原因。(6分)
[答案] 影响:丰富了汉族民众的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原因: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心理上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等。
1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