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课时分层训练(三)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03 课时分层训练(三)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6 14:1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训练(三)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点一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指的是社会进步的状态,与“野蛮”相对。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A )
①私有制 ②阶级 ③国家的产生 ④制作工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知识点二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2.良渚古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如图),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说明当时( C )
A.手工艺品技术高超
B.形成朴素审美观念
C.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当时出现贫富分化,表明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3.山西襄汾陶寺古城遗址距今约4 300-4 000年,古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考古发掘表明城内阶级分化严重,还发现了冶金术的应用、观象台、“尧”这样的文字等。很多考古学家认为陶寺古城遗址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尧之都城平阳。这一文明虽然还未形成王朝,但应该进入了古国文明阶段。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D )
A.山西襄汾陶寺古城遗址是我国境内发掘的最早的文明遗址
B.山西襄汾陶寺古城遗址就是古文献中记载的尧之都城平阳
C.山西襄汾陶寺古城遗址的发掘证明它已进入奴隶制王朝
D.山西襄汾陶寺古城遗址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知识点三 远古的传说
4.“战争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黄帝命部下制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才把蚩尤打败。”与这段文字叙述相关的事件是( C )
A.禅让制 B.阪泉大战
C.涿鹿之战 D.牧野之战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写的是涿鹿之战。这次战争的交战双方是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这次战争的结果是蚩尤战败,C符合题意。
5.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C )
A.黄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
C.黄帝和炎帝 D.尧、舜、禹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海内外的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6.中国最早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应该追溯到下列哪一段历史时期( D )
A.远古北京人生活的时期
B.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
C.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时期
D.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解析: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是一种原始的民主制度。相传尧、舜、禹就是通过禅让被推举为首领的,故D项符合题意。
7.我国儒家经典《尚书·尧典》中有尧舜禅让和舜禹禅让的记载。尧舜禹禅让的标准是( D )
A.部落势力
B.征战功绩
C.治水功绩
D.德才兼备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指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推举人才的标准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8.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能够修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城市,说明当时良渚( B )
A.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主
B.统治者组织调动能力强
C.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
D.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9.通过考古发掘,考古学家认为山西陶寺古城遗址距今约4 300—4 000年,阶级分化明显,金字塔式社会结构清晰。古城的结构与性质初步具备,进入早期国家阶段。据此可知( D )
A.尧舜禹禅让的传说真实可靠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C.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解析:通过对山西陶寺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我们认识到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明显,进入早期国家阶段等。据此可知,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10.传说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黄帝平定四方、安抚万民,诸侯咸服,黄帝部落还与炎帝部落联合。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在我国广大地区影响广泛,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这表明( D )
A.古史传说皆确凿可信
B.黄帝时代已经出现分封制
C.炎黄时期已进入封建社会
D.炎黄认同推动了华夏认同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在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后,生活丰富多彩。如图所示表格是黄河、长江和辽河三大流域的考古遗存(部分)。
遗存图片 遗存名称 遗存所在区域
半坡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黄河流域
河姆渡文化 猪纹陶钵 长江流域
红山文化 玉龙 辽河流域
材料二 良渚古城遗址和陶寺古城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
①陶寺古城遗址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②良渚古城北部和西北部丘陵地带有一个绵延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
③良渚古城城内外权贵的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
④陶寺古城的面积达28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材料三 仰我初祖,生而神灵。长而敦敏,业峻功崇。播殖百谷,舟车始乘。堂室栋宇,是建是营。衣冠爰作,万方仪型。咸池张乐,修德立诚。缔构华夏,肇启文明。泽被后世,宣惠无穷。
——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
轩辕黄帝文(部分)
材料四 他由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13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洪水由高处流往低处,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搬回了陆地,修房盖屋、垦荒种地、养牛牧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摘编自《画说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
[答案] 多元一体。
(2)请用材料二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写序号)
A.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
B.当时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答案] A:②④;B:①③。
(3)我国每年都会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活动。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答案] 黄帝为华夏族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人尊崇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材料四讲述的“他”是谁?你认为“他”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
[答案] “他”:禹。优秀品质: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造精神。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