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成果展示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都是我国境内距今上万年,甚至百万年的典型原始人类。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主要是通过( A )
A.考古发掘 B.文字记载
C.神话传说 D.专家推测
2.北京人用砍砸器来砍伐树木、敲砸动物骨头;用刮削器来剥去树皮、修整木棒;用尖状器来剔肉、钻孔;用石锥来抠挖骨髓。推测出这些生活细节的主要证据是在北京人遗址( C )
A.出土了完整的头盖骨化石
B.发现了数处很厚的灰烬堆
C.发掘出大量打制石器
D.发现许多烧过的兽骨、树籽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依据发掘出的打制石器可以推测出北京人使用这些石器的生活细节。
3.距今约3万年前,在北京周口店生活着一群被称为“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掌握而北京人没能掌握的生产技术是( B )
A.打制石器
B.磨光与钻孔
C.种植水稻
D.学会使用火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了骨针和钻孔的饰品,说明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北京人没能掌握这一技术。
4.我国考古学家利用“碳 14断代法”测定出一种古人类,距今约70万-20万年,并在其生活的洞穴里发现有厚达6米的灰烬堆。下列说法与这种古人类的状况相符的是 ( A )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他们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仍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故A项符合题意。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含有④的B、C、D三项。
5.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 ( C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解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6.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古人类从“知道使用火”到“学会使用火”再到“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这三种技能对应的三种古人类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①北京人 ②元谋人
③山顶洞人 ④半坡人
A.②③④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③②①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知道使用火;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山顶洞人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
7.当人类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可以栽培植物养活自己时,人类就实现了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这场“革命”是指( A )
A.原始农业兴起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人工取火
解析:根据“可以栽培植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革命”是指原始农业兴起。农作物种植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8.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C )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D.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因此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生活。
9.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在这里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瓤。”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和“小米”可能是( B )
A.干栏式建筑 玉米
B.半地穴式房屋 粟
C.半地穴式房屋 玉米
D.干栏式建筑 稻米
解析:粟去壳后即小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 000年的半坡人主要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
10.中华文明起源于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如图所示的文物出土于 ( C )
A.长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辽河流域
解析:题干图片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距今约6 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会制造彩陶。
11.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与良渚古城遗址的经济支撑最相似的远古先民是( D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解析:距今约7 000年的河姆渡遗址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故与良渚古城遗址的经济支撑最相似的远古先民是河姆渡人。
12.约10 000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最早挖掘水井,种植水稻,懂得使用天然漆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 C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骨耜耕地,住干栏式建筑,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会挖水井。
13.根据考古发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 D )
遗址 考古发现
半坡遗址 炭化粟;磨制石器、骨器;半地穴式房屋遗迹
河姆渡遗址 人工栽培水稻遗址;磨制石器、骨器;干栏式建筑遗迹
①种植农作物 ②使用打制石器 ③过定居生活 ④制作彩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他们都使用磨制石器或骨器,②错误;半坡人会制作彩陶,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但没有证据证明其掌握了彩陶技术,④错误;排除A、B、C三项。
14.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 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下列考古发现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B )
①发现了大量磨制石器
②墓葬内随葬玉器有明显的等级差别
③能制造骨耜等生产工具
④有宫殿建筑群和平民区遗址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5.2023年9月23日晚,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举行。亚运会吉祥物之一“琮琮”以机器人造型代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考古证明,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 000年前,已存在明显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 A )
A.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B.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C.五千年文明史获得认可
D.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
解析:根据题干“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 000年前,已存在明显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表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16.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陶寺古城遗址就是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依据上述材料,我们从中可提取到的信息是( B )
A.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距今4 000多年
B.陶寺古城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的一处
C.陶寺古城遗址已证实就是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
D.陶寺古城遗址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史前时期都城要素最完备的一座大型城址
17.浙江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 300-4 300年)发现了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山西陶寺古城遗址(距今约4 300-4 000年)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这些考古成果共同反映了( D )
A.早期人类的演进和变化规律
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及聚落形成
C.炎黄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组织能力
解析:题干中的考古成果说明我国远古先民已经学会建造房屋、从事手工业生产,共同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组织能力,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涉及早期人类的演进和变化规律、炎黄传说,排除A、C两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及聚落形成,排除B项。
18.“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D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融中形成
19.作家冯安泽在《尧舜禹的传说》一书中用充足的证据说明尧、舜、禹是中华文明的先驱,对他们先后担任首领的方式进行了较为严谨客观的归纳与评价。该方式是 ( C )
A.战争 B.世袭 C.禅让 D.科举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禅让指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相传尧、舜、禹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被称作“禅让”。
20.如图为西周青铜器遂公盨(xǔ),盨上铭文记述了禹采用削平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消除了水患。这是现知有关夏禹最早的文字资料。这一记载( A )
A.验证了大禹治水传说
B.证实了夏朝的存在
C.有利于研究世袭制
D.时代久远不足为信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7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5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 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材料三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怎样的生活?(4分)
[答案] 群居生活。
(2)材料二反映了北京人在生产生活方面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5分)
[答案] 学会使用火。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可能已经知道了什么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我国最早可能知道这一技术的远古人类。(8分)
[答案] 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22.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谋人牙齿化石
图一
材料二 如图所示文物是在我国远古人类遗址中发掘出来的。
图二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材料三 远古先民居住的房屋复原想象图
(1)从材料一所示元谋人的牙齿化石中,科学家已经测算出元谋人距离我们现今大约有多少年?(4分)
[答案] 170万年。
(2)根据材料二所示两件文物,你能推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和生活的技能?说一说你判断的依据。(8分)
[答案] 磨光和钻孔技术。制作这样的装饰品和骨针需要一定的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和装饰品的出现进一步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3)材料三图片表明原始人类已经过上定居生活,请指出图三、图四分别是哪个远古先民居住的什么结构的房屋。如果你到两地做客,他们会用什么主食招待你?(6分)
[答案] 图三: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图四: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人:水稻;半坡人:粟。
2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 五帝本纪》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 礼运》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谁?他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6分)
[答案] 黄帝。人文初祖。
(2)材料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我国史前时期的哪一种民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重视继承者的什么品行?列举出这项制度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三个人。(9分)
[答案] 禅让制。贤德。尧、舜、禹。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