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课时分层训练(五)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06 课时分层训练(五)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6 14:1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训练(五)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知识点一 王室衰微
1.春秋时期,周天子分封土地,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这表明春秋时期( C )
A.周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崛起
C.分封制瓦解 D.封建制度建立
2.《周礼》规定,天子五门,诸侯三门。但考古发掘的东周时秦国宫寝、朝廷遗址却有五门。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B )
A.诸侯争霸 B.王室衰微
C.商业发展 D.天子独尊
知识点二 诸侯争霸
3.《史记》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出现( B )
A.分封制 B.诸侯争霸
C.贵族等级 D.秦国统一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周天子威望下降,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4.“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材料所述的是( A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解析: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材料所述的是齐桓公。
5.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征战。对此时诸侯争霸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 D )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C.维护了周王的权威
D.加快了民族的交融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中原的“诸夏”在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知识点三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6.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C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有助于开垦大量的荒地。为了适应农作物灌溉的需要,各国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7.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如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司马耕,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C )
A.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B.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
C.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D.孔子的弟子注重农业
解析:题干给出的“春秋时期”和“耕”“牛”等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扩大和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8.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A )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考古发掘与古书记载相互印证,A项正确。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从题干信息中无法得出,排除D项。
9.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势一落千丈,只能勉强作为“天下共主”而存在,实际上却是各路诸侯各自为政、割据一方。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C )
A.变法改革,富国强兵
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周王室中兴,推广分封制
10.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人民备受战争之苦。材料反映了该时期( D )
A.经济的发展 B.政权的更迭
C.制度的变革 D.争霸的危害
解析: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不断进行战争。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材料体现了争霸的危害。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
材料三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四 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根据材料二,说明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发生的变化。
[答案] 周天子地位下降。
(3)材料三中首先称霸的是哪一诸侯国?除了“桓公”外,该时期称霸中原的霸主还有谁?(举一例)
[答案] 齐国。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例即可)
(4)根据材料四,归纳春秋时期诸侯国和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的影响。
[答案] 表现: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共处。影响: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答案]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王室衰微,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争霸;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