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七) 百家争鸣
知识点一 老子和《道德经》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它应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D )
A.《韩非子》 B.《论语》
C.《孟子》 D.《道德经》
解析: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老子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知识点二 孔子和儒家学说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B )
A.“无为而治” B.“仁”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3.2022年9月26日至28日,山东曲阜迎来了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本届论坛在儒学圣地、孔子故里探讨文明交流与互鉴,更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照亮未来的历史意义。下列选项体现孔子思想的是( A )
A.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4.梁启超曾说:“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 B )
A.“无为而治” B.有教无类
C.“兼爱” D.以法治国
解析:根据材料“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可知,孔子兴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局面,故B项正确。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
5.他既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又反对“强凌弱、众暴寡、富侮贫、贵傲贱”的阶级压迫,宣传不同阶层的人“兼相爱、交相利”。他的思想认识属于( C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6.如表中的言论来自( C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解析:根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孟子的主张,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民贵君轻,故C项正确。
7.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治世药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D )
A.各个学派彼此对立,互不相容
B.是一百位思想家的争论
C.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D.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故D项正确。
8.“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A )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
解析:题干指出了大思想家孔子注重道德教育的主张。从材料信息“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是法家韩非的主张,排除B项;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主张,但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宣扬儒家思想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9.《史记·刺客列传》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刺客。司马迁对其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下列选项与这一记载体现的精神内涵相符的是( C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司马迁评价的意思是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故司马迁称赞的是他们的忠义与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反映的气节与材料相符,C项正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民本思想,排除A项;“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体现了法治思想,排除B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体现了德治的思想,排除D项。
10.下表所列主张按儒、道、墨、法学派排列正确的是( D )
① 关注社会 构造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② 关注国家 构建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③ 关注人生 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④ 关注文化 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A.①③②④ B.③②①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解析:由“兼爱”可知,①是墨家学派;由“公平、公正”可知,②是法家学派;由“真实、自由”可知,③是道家学派;由“仁爱”可知,④是儒家学派。故按儒、道、墨、法学派排列正确的是④③①②。
11.某班以“走进百家争鸣”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鸣”之源】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之中,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出现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1)根据材料一,总结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答案] 政治:社会动荡,诸侯国林立,竞相招贤纳士;经济:生产力提高;科技:科技进步;文化:私学兴起。(任答两点即可)
【任务二——“鸣”之物】
材料二 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③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
④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
⑤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2)材料二是同学们整理的百家之言,其中属于儒家和法家的名言分别有哪些?(写序号)
[答案] 儒家:①④;法家:③⑤。
【任务三——“鸣”之功】
材料三 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百家争鸣使文化由原来的教育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为人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知识,人们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一个新的时期。
(3)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对当时我国的影响。
[答案]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社会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动摇周天子的地位,促进了各诸侯国的改革;促进了私学的兴起,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任务四——“鸣”之续】
(4)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个学派的治国之策来治理国家?请选择学派并说明理由。
[答案] 儒家,因为儒家主张“仁政”;法家,因为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任选其一回答即可,阐述理由要简洁明了)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