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第二单元成果展示(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 第二单元成果展示(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6 14:1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成果展示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字经》中“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反映出夏朝开创了( B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20世纪初,因发掘出甲骨而闻名于世。殷是古代哪一朝代的都城( B )
A.夏朝  B.商朝
C.东周  D.西周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3.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C )
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
C.巩固国家统治 D.加强封建专制
4.西周的制度给古代国家与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使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对材料中所说的“西周的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 ( D )
A.该制度确立了西周的社会等级
B.这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C.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D.它标志着西周进入封建社会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制度”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度,这项制度确立了西周的社会等级,其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A、B、C三项理解正确,排除。西周并没有进入封建社会,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5.如图所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器物。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D )
A.
铁制器物在手工业广泛使用
B.铁制兵器种类丰富
C.铁器已经取代铜器
D.铁制农具已经开始使用
6.如图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D )
A.早期国家的建立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社会动荡不安
D.周王室地位下降
7.从正反两个角度看问题,是学生思维层次跃升的表现。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在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的过程中,孕育的积极因素是 ( D )
A.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C.战争中大量人员的伤亡
D.促进了民族交融
8.春秋时期,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不断。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质上 ( A )
A.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
B.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C.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交融
D.是封建地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9.如图是1977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青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知考古发现最早的“冰箱”。它可说明( D )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冰鉴的出现,说明青铜器的使用已经生活化,这体现出生产力已经得到较大发展,也正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最终使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建立,因此,它可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项正确。材料只阐述了中国的青铜器,没有涉及其他国家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不能体现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阐述的是战国时期,排除B、C两项。
10.唐朝诗人胡曾在其诗《流沙》中描述了战国时期“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战乱局面。发生在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D )
①阪泉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根据题干中“战国时期”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排除①;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战役,②③④符合题意。
11.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突出体现在( A )
①铁器、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②各国实行的变法改革 ③各诸侯国争夺霸主地位 ④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变”在经济上体现在铁器、牛耕的进一步推广;在政治上体现在各国实行的变法改革和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①②④符合题意。
12.有学者认为,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溉蜀郡田畴以亿万计,蜀用富饶,号称陆海”。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该学者意在说明( D )
A.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
B.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
C.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
D.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
解析:根据材料中“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都江堰的修建促进了成都平原经济的发展,这是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
13.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A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4.“光盘行动”意在提高人们节约粮食的意识,培养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生活奢侈浪费的是( B )
A.孟子  B.墨子
C.老子  D.庄子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墨家创始人墨子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15.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B )
A.无为而治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
解析:题干中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意思是顺应时势的发展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法令。“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意思是法律能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国家就能治理好,治理方式因时制宜,就能收到实际效果。所以商鞅和韩非都强调立法与治国要因势而变。
1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当时出现( C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17.下列关于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诗经》中记载了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
B.《诗经》中关于日食的记载是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C.商朝时,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D.扁鹊编写了《黄帝内经》一书
18.目前所知,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是( B )
A.铭文 B.甲骨文
C.小篆 D.隶书
19.《国语》中写道:“夫祀,国之大节也。”西周对青铜器使用规格作了专门的规定,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这一制度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
A.西周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B.西周青铜铸造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C.西周青铜器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D.西周青铜铸造规模宏大,分工细致
解析:青铜礼器的类型和数量能反映出权力的大小和等级界限。故周王朝礼器使用规格制度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西周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0.下列属于我国古典诗歌源头的是( A )
①《诗经》 ②“楚辞” ③《黄帝内经》
④《春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3分,第22题20分,第23题17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朝自启以后,后(王)位只能在夏后氏王族内世袭。禹家族的其他支族,都被分封在全国各地,成为夏王朝的侯、伯。这些同姓侯、伯封国,成为夏王朝控制全国的依靠力量。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太公(齐太公姜子牙)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史记》
材料三 “你们大家听我说,并不是我想以臣伐君,犯上作乱。乃是由于夏王A有许多罪恶,上天命我去诛伐他。”
材料四 “现在商王B只听信妇人的话,对祖先的祭祀不闻不问,轻蔑废弃同祖兄弟不任用,却对从四方逃亡来的罪恶多端的人,推崇尊敬、信任任用,以他们为大夫、卿士。这些人施残暴于百姓,违法作乱于商邑。现在,我姬发奉天命进行惩讨。”
材料五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国语》
厉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
——《左传》
(1)夏王朝的建立者是谁?材料一中提到“后(王)位只能在夏后氏王族内世袭”,在此之前,首领的产生采用何种方式?(2分)
[答案] 禹。禅让制。
(2)武王在哪场决战中战胜商军,建立周朝?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朝采取何种制度管理国家?太公属于周代贵族的哪一等级?(3分)
[答案] 牧野之战。分封制。诸侯。
(3)材料三、四中提到的人物“A”和“B”分别是谁?(2分)
[答案] A:桀;B:商王纣。
(4)阅读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周厉王的举动引发的历史事件。其后,哪位国君在位时,西周被犬戎所灭?(2分)
[答案] 国人暴动。周幽王。
(5)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夏、商、西周建立、发展和灭亡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4分)
[答案]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22.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从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战况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材料四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中商鞅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实行?他的理论属于哪家学派的思想?(2分)
[答案] 秦孝公。法家。
(2)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哪些措施?(6分)
[答案]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材料三反映了秦军的战况如何?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战况的取得与商鞅变法中的哪一措施有直接的关系?(6分)
[答案] 胜多败少。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和土地。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影响。(6分)
[答案]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战国时期,针对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和主张,逐渐形成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材料三
材料四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1)材料一中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举措是什么?写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4分)
[答案] 核心思想:仁。举措:兴办私学。
著作:《论语》。
(2)材料二中,诸子百家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形成什么样的学术繁荣局面?(3分)
[答案] 局面:百家争鸣。
(3)请你将材料三中的人物填写在相应的括号里。(4分)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庄子 )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韩非 )
民贵君轻,仁政于民。( 孟子 )
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墨子 )
(4)根据材料四,归纳百家争鸣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6分)
[答案] 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