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第七单元成果展示(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7 第七单元成果展示(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6 14:2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成果展示
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工业文明之先河,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后来众多国家纷纷效仿。英国首开工业文明之先河的条件有( B )
①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局稳定
②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
③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④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下图体现了工业革命期间机器发明的递进状态。推动这种“递进状态”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B )
A.自然科学的进步
B.市场需求的带动
C.动力的不断革新
D.政府措施的激励
解析:分析图示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最初在棉纺织业的纺纱、织布两个环节发展,进而推动动力革命的递进发展。这种推动递进状态的因素在于英国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于是在纺纱领域、织布领域、动力革命等方面推动了大机器生产,逐步满足时代需求。
3.18世纪开始,欧洲人对轻便化、实用化的棉布越来越青睐,为棉制品在欧洲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前景……1761年英国工艺协会发表文告,建议设立奖金奖励最优良的发明——一种能够同时纺出六根毛线、六根棉线、六根麻线或六根丝线的并只需由一个人操纵看管的机器。材料旨在阐释工业革命的( A )
A.背景 B.成效
C.内容 D.影响
4.如表中两种织机数量变化的原因是( B )
年份 动力织机 手工织机
18世纪80年代 2 400架 20万架
1844—1846年 22.5万架 6万架
A.珍妮机的发明
B.蒸汽机的改进
C.电力的广泛应用
D.内燃机的使用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段时间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的使用,动力织布机代替了手工织布机,提高了织布效率。
5.如图所示资料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D )
※租地农场、手工工场的出现
工厂制度的确立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走向近代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6.18世纪以前,英国的道路崎岖不平,不大可能使用有轮的车,商人用驮马把货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外一个地方。人们很清楚,除非找到较好的运输工具,否则贸易就不能广泛地发展。该材料论述了( C )
A.生产力革新的必要性
B.机器动力革新的必要性
C.交通工具革新的必要性
D.生产关系变革的必要性
解析:根据“除非找到较好的运输工具,否则贸易就不能广泛地发展”可知,材料论述了交通工具革新的必要性。
7.瓦特改良蒸汽机,使机械动力代替人力,机械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促进了交通运输发展,使人们的出行方式得到极大改善;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由此可见,工业革命( B )
A.使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B.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
C.产生了直接对立的两大阶级
D.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8.“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 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与材料中的“铁路时代”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C )
A.圈地运动 B.文艺复兴
C.工业革命 D.巴黎公社
9.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复习中,张老师把瓦特和斯蒂芬森归为同类历史人物,主要依据是这两位历史人物都( A )
A.是工业革命的推进者
B.是民主与法制的推进者
C.是民族国家的解放者
D.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缔造者
10.下列四组词语中,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C )
A.推翻专制、建立共和、曲折反复
B.民族形成、脱离母邦、民主共和
C.英国领先、工厂林立、蒸汽时代
D.理论准备、人民推动、外国干涉
11.历史学家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指出:“在1815年以前大约30年的这一时期,发生的两次‘革命’——政治革命主要影响欧洲大陆,而经济革命则在英国表现最为活跃。”这两次革命分别是指( B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B.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
C.拿破仑战争和工业革命
D.美国独立战争和工业革命
解析:1815年以前大约30年是18世纪80年代,这个时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1794年),英国这个时候正在进行工业革命。
12.19世纪初期,英国出现了大批工厂,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大量工人为了方便工作由农村搬到城市居住,急剧膨胀的城市人口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不便,如住房、垃圾处理、犯罪等。据此可知( B )
A.英国社会矛盾尖锐
B.工业革命带来了双重影响
C.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D.现代工厂制度的普及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城市人口膨胀、城市管理不便等。由此可见,题干说明工业革命带来双重影响。
13.“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代。”这一历史性的变革是指( D )
A.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B.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C.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D.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展
解析:根据“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60年代之后,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后来,工业革命扩展到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使欧洲社会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故这一历史性的变革指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展。
14.根据如下传记目录,判断传记的主人公( C )
一、辍学经商
二、炮兵部队服兵役
三、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
四、与马克思合写《共产党宣言》
五、移居伦敦与马克思再度相聚
六、独自肩负指导国际工人运动重任
A.择业目标定为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B.撰写许多重要著作,其中《资本论》影响巨大
C.1848年曾经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
D.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战歌《国际歌》的作词者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与马克思合写《共产党宣言》”“移居伦敦与马克思再度相聚”可知,该主人公是恩格斯。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
15.某部著作提到:“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存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部著作的面世( C )
A.推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标志着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C.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D.促进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
16.19世纪下半叶,欧洲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组织致力于通过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切经济领域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大众的平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C )
A.《人权宣言》的发表
B.《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共产党宣言》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17.“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共产党宣言》中的“幽灵”“统治阶级”分别指( C )
A.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
B.资本主义 无产阶级
C.共产主义 资产阶级
D.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
18.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从理想变为现实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的潮流之一。下图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 )
A.结束了资产阶级在亚洲地区的统治
B.使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理论指导
C.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D.推动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9.早期工人斗争主要着眼于薪酬,结果往往收效甚微。随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工人把经济与政治斗争相结合,提出“改造社会”等政治纲领。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 )
A.适应了工人斗争的现实需要
B.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C.鼓舞了亚非人民的解放斗争
D.肯定阶级斗争的历史进步性
20.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列选项中最符合该主题的是( D )
 
《共产党宣言》 在国际工人协会(第
书影     一国际)成立大会上
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A.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C.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第21题18分,第22题19分,第23题13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棉纺织业发展成为早期工业化的核心产业,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分不开。而棉纺织业作为一种新兴工业,受到封建行会以及政府法规的约束相对较少,新技术和新发明能够更加容易地在棉纺织业中得到应用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也引发了技术创新,带来了棉纺织业部门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1771年,阿克莱特和他的合伙人在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现代工厂,这种新的组织模式成为生产的标准样式。
——摘编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
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材料二
发明者 职业 发明成果
凯伊 机械工 飞梭
哈格里夫斯 纺织工 珍妮纺纱机
A 仪器修理工 大工业普遍适用的改良蒸汽机
斯蒂芬森 煤矿工人 B
材料三 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火车、轮船取代了马车、牛车和帆船。喧闹、拥挤、快节奏的城市取代了宁静、闲散的乡村,汽笛长鸣盖过牧笛田歌。绿草地被黑煤屑污染,蓝色天空布满灰色的阴霾。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找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6分)
答案:原因:国家政策的支持;新技术、新发明的应用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现代工厂制度的建立。
(2)材料二表明这次工业革命中新技术、新应用的发明者主要是哪一类人?(2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表格中A、B处的历史信息。(4分)
答案:类型:工匠或技师。A:瓦特;B:蒸汽机车。
(3)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6分)
答案:影响:引发了交通工具的变革;促进城市化进程;造成了环境污染。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科学理论的诞生】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叶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
【夺取政权的实践】
材料三 1871年革命虽然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但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恩格斯与马克思一道,以极大的精力关注了整个革命进程。在革命失败后,他们及时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从多方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策略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最明显的社会问题。(2分)
答案:贫富分化加剧。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有何标志性意义?(3分)
答案:历史使命: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民主;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材料一反映的问题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联系?(4分)
答案: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广大工人为了改善恶劣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同资本家展开了斗争,工人运动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4)根据材料三,指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名称以及它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要影响。(6分)
答案:巴黎公社;从多方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策略的思想。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瓦特出生于英国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当学徒,后来成为修理工,1763年,他发现蒸汽机消耗能量多而产生的功效不足。1765年,他在气缸之后再加一个冷凝器,使蒸汽机的效率成倍提高,1781年,他改变了蒸汽机只能直线做功的状态,1782年,他设计出了双向气缸。1783年,他又把蒸汽机与工作机连接在一起,使工作机获得了强大、持续而稳定的动力。
材料二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认为:择业的目标应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博士毕业后,马克思开始从事政治活动,撰写了很多重要的著作和文章,并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1)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中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影响。(3分)材料二中“科学理论”诞生有何现实意义? (4分)
答案:影响: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请你谈谈瓦特和马克思分别是从什么方面推动社会进步的。(4分)
答案:瓦特:技术创新或科技创新;马克思:思想创新或理论创新。
(3)综合以上探究,你从瓦特和马克思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2分)
答案:善于学习、认真研究、大胆创新、乐于奉献等。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