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突破提升(四) 多彩地球——人文篇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世界的人口和人种
读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2分)下列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
B.②时期人口总数最多
C.④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
D.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
2.(2分)下列各国中,目前人口发展情况与④时期最类似的是( B )
A.巴西 B.德国 C.南非 D.印度
解析:目前,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零。
图1为不同纬度人口所占比例示意图,图2为世界海陆分布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图1
图2
3.(2分)世界人口数量( D )
A.北半球少,南半球多
B.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少
C.北半球随纬度增高而减少
D.南半球随纬度增高而减少
解析:北半球人口数量多于南半球。北极地区人口数量比南极地区多。北半球人口数量随纬度增高先增多后减少。
4.(2分)世界上( A )
A.北纬40°附近人口较稠密
B.人口密度与陆地面积成正比
C.内陆地区人口稠密
D.气温越高的地区人口越稠密
解析:人口密度与陆地面积不成正比,比如南极大陆无常住人口。一般来说,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疏。赤道地区终年高温,气候湿热导致人口稀疏。
下图为世界局部人口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2分)下列关于图示人口分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亚洲中部人口密度大于亚洲东部
B.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
C.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人口密度较大
D.欧洲东部人口较稠密
解析:亚洲中部人口密度小于亚洲东部;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人口密度较小;欧洲西部人口较稠密。
6.(2分)影响甲、乙两地人口密度差异的因素是( C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解析:乙地位于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疏。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世界人种主要根据人的体质特征来划分。据此,完成7~8题。
7.(2分)与歌词中“黄色的脸黑色的眼”描述的人种相符的是( A )
A.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
B.“大陆漂移说之父”魏格纳
C.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D.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8.(2分)世界人种划分的体质特征包括( B )
①语言 ②脸型 ③毛发 ④肤色 ⑤宗教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⑤
9.(10分)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搜集了一些世界人口分布的资料,根据资料完成探究结论。
图1 图2
图3 图4
(1)从图1和图2中的纬度位置上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北 半球 中低 (填“中低”或“中高”)纬度地区。
(2)从海陆位置上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沿海 地区。
(3)从地形地势上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 200 米以下的 平原 (地形类型)地区。
(4)由此可知,世界人口分布主要受 纬度位置 、 海陆位置 、 地形 等因素的影响,环境优越的地方适合人类居住。
城镇和乡村
贵州省的镇宁、安顺等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一种可以层层揭开的厚薄均匀的平整大石板。当地百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这些石料修建出一幢幢颇具特色的石板房。近年来,受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冲击,石板房数量逐渐减少。下图为石板房及其所在地的聚落景观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2分)石板房所在地( B )
①为乡村 ②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③为城镇 ④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分)为保护颇具特色的石板房,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D )
A.拆除后集中重建
B.改用木材,变更房屋建筑结构
C.禁止外地人进入
D.加强修缮,提高居民保护意识
从地理学角度来看,城镇化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据此,完成12~13题。
12.(2分)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有( A )
①供水不足 ②噪声干扰 ③就医人数过多 ④空气质量变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有①供水不足,②噪声干扰,③就医人数过多等资源、环境问题。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可能导致空气质量变差。
13.(2分)在城镇化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文化遗产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
B.保护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C.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
D.保护文化遗产是政府应该做的,和我们没有关系
解析: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
地下城市马特玛塔位于突尼斯东南的撒哈拉沙漠中,柏柏尔人开凿洞穴作为房屋,形成了环境舒适、四季不受气候影响的地下穴居的城市。下图示意洞穴屋。据此,完成14~15题。
14.(2分)柏柏尔人建造穴居城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D )
A.地形平坦 B.资源丰富
C.宗教信仰 D.避暑挡风
解析:撒哈拉沙漠气候终年酷热干旱,多风沙,柏柏尔人为了避暑挡风沙,建造穴居城市。
15.(2分)这里特有的山丘、峡谷和谷底,呈现出一种外太空般荒芜凄凉的景观,现在这座古城基本荒废。推测现在这座古城荒废的主要原因是( B )
A.地震频繁 B.水源短缺
C.洪涝灾害多发 D.耕地不足
解析:该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干旱缺水,因此推测这座古城荒废的主要原因是干旱造成的水资源短缺。
多样的文化
读亚洲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2分)甲地的居民多信仰创始于古印度的( C )
A.基督教 B.道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17.(2分)在亚洲,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
A.汉语 B.英语
C.日语 D.阿拉伯语
18.(20分)传统民居可以反映自然环境的特点。图1为三地传统民居景观图,图2为三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1)根据图1描述三地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在图2中找出代表当地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列表格。
传统民居 建筑特点 气候 (填字母)
亚洲西部 热带地区 民居 墙体① 厚 (填“薄”或“厚”),窗户② 小 (填“大”或“小”),屋顶为③ 平顶 (填“平顶”“斜顶”或“圆顶”) ④ C
亚洲东南 部热带地 区民居 多为双层⑤ 木(竹) (材质)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墙体较⑥ 薄 (填“厚”或“薄”),屋顶坡度较⑦ 大 (填“大”或“小”) ⑧ A
北极 冰屋 屋顶用⑨ 冰块 (材质)垒砌而成,屋子的主体空间在地下 ⑩ B
(2)试说明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民居多为双层木楼或竹楼,墙体较薄,人在上层居住,风大凉爽,有利于通风防潮;屋顶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当地森林覆盖率高,取材方便。
发展与合作
读图,完成19~20题。
19.(2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差异是( D )
A.人口数量
B.社会制度
C.领土面积大小
D.经济发展水平
20.(2分)在国际合作中,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具有的优势是( D )
A.资源丰富
B.消费市场广阔
C.劳动力廉价
D.科技力量雄厚
解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事业不发达,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因此科技力量薄弱,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在国际合作中处于不利地位。
21.(2分)下列国际组织最不能体现“南南合作”的是( C )
A.非盟(非洲联盟的简称)
B.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俄罗斯、中亚四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
C.欧盟(欧洲联盟的简称)
D.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沙特阿拉伯等)
22.(2分)下列生产、生活现象中,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是( A )
A.在湖南的超市可以买到山东烟台的苹果
B.在中国可以买到产自美国的汽车
C.中国的棉花、淡水产品大量出口到日本
D.上海宝钢的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