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知识点一 地球在宇宙中
1.下列天体系统关系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在太空中位置的是( D )
A B
C D
解析:根据包含关系,从大到小的三个天体系统依次是银河系、太阳系和地月系。
2.下列天体中,属于恒星的是( C )
A.地球 B.金星
C.太阳 D.木星
3.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A )
A.水星 B.地球
C.木星 D.海王星
知识点二 人类的太空探索
4.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时间是( A )
A.1957年 B.1960年
C.1967年 D.1970年
5.下图示意我国太空探索的成就,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B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D.①③④②
[新考点·家国情怀]2023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为人类深入认识火星作出了贡献。下图为太阳系八大行星运行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与火星公转轨道相邻的行星是( C )
A.木星、土星
B.金星、木星
C.地球、木星
D.金星、地球
7.人类探索火星是为了( C )
A.满足好奇心,发扬探险精神
B.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与突破
C.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和资源
D.向外星生物展示人类文明
[跨学科·语文]“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唐·张若虚)。下图为太阳系类地行星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 8~9 题。
8.诗句中的“孤月轮”绕转的行星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诗句中的“孤月轮”绕转的行星是地球,图中①为水星,②为金星,③为地球,④为火星。
9.下列关于“孤月轮”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B.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
C.体积很大,密度很小
D.该天体表面没有大气层
解析:“孤月轮”指月球,其自身不能发出光和热,由固体物质组成,体积和密度较小,表面没有大气层。
2023年7月20日21时40分,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六号三名航天员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支持下,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下图为身着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航天员舱外操作照片。读图,完成10~11题。
10.航天员的舱外航天服的主要功能有( A )
①隔绝高、低温 ②保持压力平衡
③防强辐射 ④减轻失重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空中太阳辐射强,舱外航天服应具有防强辐射的功能;在真空环境中,人体血液中含有的氮会变成气体,使体积膨胀。如果航天员不穿加压气密的航天服,就会因体内外的压力差悬殊而发生生命危险,因此舱外航天服应具有保持压力平衡的功能;舱外航天员体热过高的情况下,通风服和水冷服以不同的方式散发热量。因此舱外航天服应具有隔绝高、低温的功能。航天员的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均处于微重力环境,舱外航天服并不能减轻失重感。
11.航天员出舱时不能观察到的是( C )
A.悬浮在宇宙中的蔚蓝色地球
B.黑色天幕上无数明亮的星星
C.划过天幕的众多流星
D.太阳照射下的明亮船体
解析:地球为蔚蓝色星球,且太空水汽杂质较少,舱外能看到悬浮在宇宙中的蔚蓝色地球;空间站所处位置大气非常稀薄,散射作用弱,天空呈黑色,因此能看到无数明亮的星星;空间站附近大气非常稀薄,难以与流星体相互摩擦形成流星现象;太阳光在外太空未经过大气层的过滤,光照充足,船体能够反射太阳光,因此能看到太阳照射下的明亮船体。
【创新运用】
12.[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同学在进行“认识宇宙中的地球”探究活动中,动手制作了太阳系模型(下图)。
(1)请从科学性角度,指出该太阳系模型的一项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各行星大小的比例不符合实际。建议依据行星的实际大小,按照相同比例缩小。
2018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2)“南仁东星”最有可能位于图示模型的 ④ 和 ⑤ 之间(填序号)。
携带着“祝融号”火星车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在火星表面开展多项科学探测任务。2023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下表为该同学收集的关于火星和地球的部分数据资料。
项目 火星 地球
赤道半径/km 3 396 6 378
表面平均温度/℃ -63 15
气体成分 以二氧化碳为主,有部分水蒸气和其他气体 氮(78%)、氧(21%)、氩及其他气体
(3)结合表格中相关数据,说明人类登陆火星开展探测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答案:略(合理即可)。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