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教材】Unit3 Make it happen!Starting out&Understanding ideas表格式教学设计-外研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新教材】Unit3 Make it happen!Starting out&Understanding ideas表格式教学设计-外研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外研版
科目 英语
更新时间 2025-09-19 14:1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材外研社八上Unit3教学设计
设计者
课型 Unit 3 Make it happen Starting out&Understanding ideas
课时介绍 本课时为 “发明主题探究与语言运用” 课型,围绕 “发明的来源、发明者品质及发明意义” 展开。从古今生活差异对比切入,引导学生聚焦 Easton 发明人工手臂的案例,梳理发明过程、分析发明者品质,进而掌握谈论发明的词汇与 “不定式和 - ing 作宾语” 的语法结构,提升 “案例分析 — 信息提取 — 语言运用 — 观点表达” 的综合能力,深化对 “发明改善生活、创新服务他人” 的认知。
语篇分析 语篇一:Starting out 【What】包含 “观察图片对比古今生活差异”“识别发明并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 两个核心任务,聚焦 “古今生活差异” 与 “发明的生活价值” 核心话题,提供直观图片素材辅助思考。 【Why】通过图片观察与问题讨论,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发明对生活的改变,激活对 “发明” 主题的认知,积累与发明、生活变化相关的基础词汇,为后续深入探究发明案例做好铺垫。 【How】以 “差异对比” 为线索,采用 “视觉引导 — 问题驱动” 式结构,从古今生活差异提问到具体发明影响分析,逻辑逐步聚焦(宏观差异 — 微观发明),便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思考,同时融入小组讨论环节,兼顾个体思考与协作交流能力训练。 语篇二:Understanding ideas 【What】讲述 14 岁学生 Easton 从制作机器人手臂,到受 Jenny 困境启发,历经多年改进,最终发明轻便、低成本人工手臂并免费分享设计的故事,包含 “词汇云预测”“事件排序”“信息填表”“观点讨论” 等任务,聚焦 “发明过程”“发明者品质”“发明意义” 核心内容。 【Why】通过 Easton 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感受发明源于生活需求,体会发明者坚持不懈、乐于助人的品质,理解发明服务他人的价值;同时在任务完成中掌握 “invent”“improve”“artificial” 等核心词汇及 “decide to do”“enjoy doing” 等 “不定式和 - ing 作宾语” 结构,提升信息提取与语言运用能力。 【How】以 “时间顺序” 为叙事线索,采用 “问题启发 — 细节展开 — 成果升华” 结构,从 Easton 的初步尝试,到发现问题、反复改进,再到免费分享成果,情节层层递进,便于学生梳理发明时间线;穿插人物心理与行动描写(如 “must lend a hand”“stayed there all day”),凸显人物品质,为观点讨论提供素材。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观察图片对比古今生活差异,说出 3-5 个关键差异点(如出行方式、通讯工具等),识别常见发明(如电灯、手机),掌握 “invention”“improve”“artificial” 等与发明相关的核心词汇,能用简单语言描述发明对生活的影响。(学习理解) 2.学生能阅读 Easton 的发明案例,梳理事件发展顺序,完成信息表格填写,准确运用 “decide to post...”“enjoy fixing...” 等 “不定式和 - ing 作宾语” 的句式,小组讨论 Easton 的品质与发明意义。(应用实践) 3. 学生能结合 Easton 的案例,联系生活实际,提出 1-2 个基于生活需求的发明想法,尝试用所学词汇与句式阐述想法,树立 “发明服务生活、创新帮助他人” 的意识。(迁移创新)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对比古今生活差异,理解 Easton 发明人工手臂的过程,掌握 “invention”“artificial” 等核心词汇及 “不定式和 - ing 作宾语” 的语法结构,完成事件排序与信息填表任务。 难点:帮助学生分析 Easton 的发明者品质(如坚持不懈、乐于助人),理解 “免费分享发明设计” 的意义,将案例感悟迁移到生活,提出合理的发明想法并规范运用所学语言表达。
学情分析 学习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大量发明(如电子产品、交通工具),对发明改善生活有直观感受,但缺乏对 “发明来源”“发明过程” 的系统思考;此前有过阅读叙事类文本的经历,具备基础信息提取能力,但在 “按时间线梳理事件”“分析人物品质” 上需进一步引导。 语言水平:能识别 “invent”“machine” 等与发明相关的基础词汇,但对 “artificial”“brain signals” 等专业词汇理解不足;能使用简单句子描述发明功能,但运用 “decide to do”“enjoy doing” 等 “不定式和 - ing 作宾语” 句式连贯表达的能力欠缺,难以深入阐述发明想法。 主题熟悉度:“发明” 是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对 “伟大发明改变世界” 有基本认知,但对 “普通人如何从生活需求出发进行发明”“发明者应具备哪些品质” 的理解较浅,需教师通过案例拆解与语言支架引导。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1. 对比古今生活差异,识别发明,掌握核心词汇。(学习理解) 1. 导入(Lead-in): 教师展示古今生活对比图片(如古代步行 vs 现代汽车、古代书信 vs 现代手机),提问:“What differences can you see between the lives of ancient people and ours What caused these differences ”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激活 “发明” 主题认知。2. 词汇学习与发明识别: 教师呈现核心词汇(“invention”“improve”“artificial”“robotic”),结合学生提到的发明举例讲解,如用 “mobile phone is a great invention” 解释 “invention”,用 “robotic arm can help people” 解释 “robotic”。 (2)学生小组活动:发放 “发明图片卡”(如电灯、电脑、人工手臂),小组讨论 “ What are these inventions How have they changed our lives ”,每组推选代表分享,教师补充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发明的生活价值。 1. 观察学生能否积极分享古今生活差异与发明影响,判断其对 “发明” 主题的熟悉度与表达意愿; 2. 通过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与 “发明图片卡” 讨论结果,检查其对核心词汇的掌握程度及对发明的识别与分析能力。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古今生活对比图片导入,直观呈现发明对生活的改变,能快速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对 “发明” 主题的探究兴趣;结合具体发明讲解词汇,将词汇学习与主题语境融合,帮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同时,建立 “词汇 — 发明 — 生活” 的关联,为后续阅读学习奠定基础。
2. 梳理发明过程,分析人物品质,运用核心句式。(应用实践) 1. 文本预测与阅读: (1)教师呈现 “design”“artificial arm”“invent”“improve”“helping hand” 词汇云,提问:“What do you think the passage is about ” 引导学生预测文本内容; (2)学生自主阅读文本,验证预测,完成 “事件排序” 任务(Easton 用塑料块和鱼线制作机器人手臂→Easton 与 Jenny 在科技展相遇→Easton 用 3D 打印机制作人工手臂→Easton 允许人们免费使用他的设计),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梳理时间线。 2. 信息提取与语言运用: (1)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Easton 发明信息表” 填写(包括发明灵感来源、不同年龄的发明成果、发明处理方式等),教师提供语言提示(如 “be made from...”“be able to...”“cost...”); (2)全班核对表格答案,教师重点讲解 “decide to post...”“enjoy fixing...” 等 “不定式和 - ing 作宾语” 句式,结合文本例句帮助学生理解用法,如 “Easton decided to post his design online.”“He enjoyed fixing problems one after another.”。 通过文本预测、事件排序与信息表填写,评估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及信息提取与梳理能力; 2. 通过学生对 “不定式和 - ing 作宾语” 句式的理解与运用情况,判断其对核心语法结构的掌握程度。
设计意图:词汇云预测环节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好奇心,培养预测能力;按时间线梳理事件与填写信息表,帮助学生系统把握 Easton 的发明过程,提升逻辑梳理与信息提取能力;结合文本讲解核心句式,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理解语法用法,避免孤立学习语法,同时为后续观点表达提供语言支撑。
3. 讨论发明意义,迁移生活想法,表达个人观点。(迁移创新) 1. 观点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How would Jenny's life change with Easton's invention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Easton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鼓励学生结合文本细节(如 “artificial arm cost $500”“post design for free”)分析,总结 Easton 的品质(如善良、坚持、无私); (2)每组推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可补充不同观点,教师适时点评,强化 “发明服务生活、创新帮助他人” 的认知。 2. 生活迁移与表达: (1)学生自主思考 “What invention do you want to create for life Why How will it help people ”,尝试用所学词汇与句式(如 “I want to invent... because... It will help people to...”)组织语言; (2)学生自愿分享个人发明想法,教师给予肯定与建议,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通过小组讨论与代表分享,评估学生对发明意义的理解程度及对 Easton 品质的分析能力; 2. 通过学生个人发明想法的分享,判断其将文本感悟迁移到生活的能力及对所学语言的运用能力。
【Summary&Homework】
1.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核心内容(古今生活差异与发明影响、Easton 的发明过程与品质、核心词汇与 “不定式和 - ing 作宾语” 句式)、发明的意义(改善生活、帮助他人)。 2. 布置作业:(1)完善个人发明想法,用所学词汇与句式写成 50-80 词的短文,下节课上交;(2)搜集 1 个自己感兴趣的发明故事,下次课分享其发明过程与意义。 师生共同总结能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脉络,强化核心内容记忆;作业设计兼顾语言输出与主题延伸,短文写作能巩固所学词汇与句式,搜集发明故事能进一步拓展学生对 “发明” 主题的认知,为后续单元学习积累素材。
设计意图:观点讨论环节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明的人文价值,体会发明者的优秀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价值观;生活迁移环节鼓励学生从生活需求出发构思发明,将文本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不仅能巩固所学语言知识,还能激发创新意识与服务他人的意识,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迁移。
板书设计
Unit 3 Make it happen Starting out&Understanding ideas 一、核心词汇(Key Vocabulary) 发明相关:invention(发明)、invent(发明)、improve(改进) 物品描述:artificial(人造的)、robotic(机器人的)、3-D printer(3D 打印机) 二、核心句式(Key Sentence Patterns) 不定式作宾语:decide to do(决定做)、need to do(需要做)、want to do(想要做) -ing 作宾语:enjoy doing(喜欢做)、keep doing(坚持做) 物品描述:be made from(由…… 制成)、be able to(能够)、cost(花费) 三、Easton 发明时间线(Easton's Invention Timeline)1. Age 14:Robotic arm(plastic blocks + fishing line)2. Age 16:Artificial arm(3-D printer, move with brain signals, 3.6kg)3. Age 23:Artificial arm(0.5kg, $500, post design for fre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