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开国大典 分层练习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擎着(qǐng) 爆(bào)发
B.诞生(dàn) 旗帜(zhì)
C.瞻仰(zhān) 协(xié)商
D.外宾(bīn) 宣传(xuā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B.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C.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D.一万支礼花连续射入天空。
3.下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B.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C.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D.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8面红旗迎风招展。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是哪一项?( )
A.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
B.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C.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D.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5.读下列句子,对句子分析有误的是哪一项?( )
①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入面红旗迎风招展。
②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A.两个句子都传达出热烈、庄严的气氛。
B.句子①主要从会场布置方面烘托现场庄严、隆重的气氛。
C.句子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阅兵式进行时现场的热烈气氛。
D.两个句子都写了动态的红旗,渲染了现场热烈的场面。
6.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下面是对这句话的理解,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
A.句中的“红流”指的是群众游行的队伍,表现了游行队伍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B.“流去”在这里指游行队伍行进的样子,用词恰当,与前面的“红流”相呼应。
C.“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指灯笼火把和礼花把北京城照亮了,也象征着新中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D.从“流”可以看出游行的队伍行进的速度非常快,表现出群众激动的心情。
第二部分 基础知识综合
二、填空题
7.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近义词:庄严——( )
反义词:雄伟——( )
(2).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近义词:热烈——( )
反义词:热爱——( )
8.主题探究,文意解读。
(1).课文围绕“开国大典”这一要点,按照 的顺序,描写了 、 、 、 四个场面,重点写了 、 这两个场面,突出了开国大典 的气氛,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对人民领抽的 。
第三部分:综合性学习
三、语言表达
9.照样子,给下面的句子作批注。
例: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我的批注:红色象征着喜庆和热烈。我从“八盏大红宫灯”“八面红旗”感受到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我的批注:
(2).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我的批注:
(3).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我的批注:
10.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用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2)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直奔”中“奔”的读音是 。
“直奔”能换成“走向”吗?为什么?
(3)对“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组成的游行队伍,表现了游行队伍声势的浩大
B.“流去”写出了队伍游行的样子,与前面的“红流”相呼应,用词恰当
C.“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既指灯笼、火把和礼花把北京城照亮了,也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全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
D.“流”字表现了游行队伍行进的速度非常快,体现了群众激动的心情
第四部分 阅读理解
11.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①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5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立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坚 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②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 瞻)下,8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8面红旗迎风招展。
③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6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qín qíng)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ēn bèn)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选择正确的字或注音。
(2).文中画“——”的句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3).细读第②自然段,并作如下标注 。
(4).用“ ”画出第③自然段的中心句。这段文字,在写法上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重点写了 和 。 “直奔”用词准确,反映出人们 。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片段记叙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况,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场面。写出了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B.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况,写出了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C.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会场的设置和布局。
D.以上都正确。
12.课外阅读。
歌声(节选)
①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②回想从冼星海同志指挥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是青年人。少数中年以上的人也是青年人的心情,青年人的襟怀和气魄。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像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
③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歌声: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
(1).短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 的情景,突出了延安歌声的特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延安歌声的眷恋之情。
(2).第②段中加点词“熙熙攘攘”在文中形容 。
(3).第②段和第③段分别描写了 和 两个场面,共同突出了人 的特点。其中,第②段特别描写了人们的穿着和心情,突出了场面的 气氛;第③段特别描写了冼星海的指挥和歌声的悠扬、淳朴。两个场面结合,表现了延安歌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歌声,凝聚人心,催人奋进。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A
2.D
3.D
4.D
5.C
6. ABC
第二部分 基础知识综合
二、填空题
7. (1).庄重(2).渺小(3).猛烈(4).讨厌
8.(1)开国大典进行;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举行典礼;阅兵式;喜庆、热烈、庄严;拥护和拥戴
第三部分:综合性学习
三、语言表达
9. (1).这句话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2).让我体会到参加大典的群众的激动和热切的心情。(3).两股“红流”形容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说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
10. (1).人群像潮水般涌向节同的广场。(2).bèn;不能。虽然“直奔”和“走向”都有朝着一个目的地走去的意思,但是“直奔”给人以快速的感觉,体现出了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切和激动之情。(3).D
第四部分 阅读理解
11. (1).竖;檐;qíng;bèn(2).比喻;夸张;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潮涌动、红旗翻动的场面,表现出大典前热烈的气氛(3).描写了天安门城楼宫灯高挂,红旗招展的景象,突出红色色调,渲染出大典热烈、喜庆气氛。(4).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总分总;工人队伍;郊区的农民;参加开国大典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5).D
12. (1).一个夏初的晚上听《生产大合唱》(2).会场人多热闹(3).合唱前;合唱时;多;欢乐热闹;极为广泛的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