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声音是什么
一、单选题
1.一艘快艇在平静的湖面上启动并向岸边驶去,水中的鱼、岸边飞翔的鸟、散步的人都可以听到马达声,若离快艇的距离都相同,先察觉到快艇启动的是( )
A.人 B.鱼 C.同时听到 D.鸟
2.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其盆底铸有两条铜鱼,注入半盆水,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好似“铜鱼”在戏水一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水花四溅”说明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空气中慢
C.嗡嗡声响时双手是声源
D.在“鱼洗”的把手上涂油,更容易做到“水花四溅”
3.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D.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
4.运载三名航天员并实现太空行走的“神舟”七号飞船已成功返航。航天员在飞船外共同作业时,他们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原因是(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宇航服不能传递声音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如图所示,小芳轻敲桌子,小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敲击声,而附近的同学没听到,此实验能说明( )
A.空气不能传播声音
B.附近的同学一定处在真空的环境中
C.固体能传播声音
D.固体传声的速度比气体快
6.如图所示,这是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用古筝演奏《茉莉花》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古筝是由琴弦振动发声的
B.古筝发出的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C.通过改变拨动琴弦的力度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D.拨动长短不同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7.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8.如果声音传播的速度比光速还快,下列现象中可能发生的是( )
A.下雨天,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B.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可以听声音计时
C.在大山中喊话,我们会更快的听到回声
D.可以利用回声来探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9.如图为某声速测量仪器的实验装置图,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铜铃到甲、乙的距离s1=20cm,s2=80cm;敲打铜铃后,声音被甲、乙接收,液晶显示屏会显示甲、乙接收到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ms(1ms=10-3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上的示数为1.765,此时测得声速约为340m/s
B.已知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当加热铜铃与乙之间的空气后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的示数将变小
C.若将铜铃放在甲、乙连线的中点,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0
D.若将铜铃、甲和乙从左向右依次摆放在同一条直线上,甲、乙位置固定不动,移动铜铃,铜铃离甲越远时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的示数越大
10.在一个长1020m注满水的铸铁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声音同第二次间隔0.48s,第二次声音与第三次间隔2.32s,已知当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则铸铁中的声速为( )
A.5100m/s B.5600m/s C.4800m/s D.4300m/s
二、填空题
11.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一种声波从水里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2.学校运动会上,助威的鼓声此起彼伏。鼓声是由鼓面 的产生的,是通过 传到观众耳中的。
13. 声音是由发声体 而产生的,声音要靠 传播。将一只带有小锤的闹钟放在一个玻璃容器中,闹铃敲打时,人 看见小锤的振动, 听见闹铃的响声;如果将容器封闭,并且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铃敲打时,人 看见小锤的振动, 听见闹铃的响声。(填“能”或“不能”)
14.有一口竖井,深度未知。在井口大喊一声,0.5s后听到井底回声,则井深 m;在井口向井内抛下一个石子,5.25s后听到石子落到井底的声音 m/s。
15.某船在海上作匀速直线行驶,某时,船上发出一汽笛声,旅客在4s后听到前方悬崖反射回来的声音(设当时气温为15时,已知声速为)。如果鸣笛后船立即停止行驶,则悬崖到船的距离为 ;若鸣笛的同时,船仍以的速度继续向前行驶,悬崖到旅客听到回声处的距离为 。
16.如图是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 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 图B中P1 、P2 是测速仪发出的 超声波,n1 、n2 分别是 P1 、P2 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 、P2 之间的时 间间隔 0.8s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v=340m/s ,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 B 可知,车行驶的速度是 m/s(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三、实验探究题
17.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好物理要多做实验。
(1)如图甲,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实验中乒乓球起到的作用是 ;
(2)如图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把乒乓球弹起,说明 可以传声;假设在月球上进行乙图实验,则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3)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弹起的幅度变大,说明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 越大;
(4)如图丙,李雪将上面置有轻质小球的发声体放在玻璃罩内,通过抽气口,往外抽出罩内空气。随着罩内空气不断减少,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了,但看到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仍然在剧烈地跳动。由此得出实验结论:声音传播 介质,而光的传播 介质。(均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四、科普阅读题
18.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预警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幸运的是,震区许多群众提前收到了手机提示的地震预警而紧急避险,大大减少了人员伤害程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磁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提醒,以减小相关区域的灾害损失。
地震波的频率一般在20Hz以下。其波长很长,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能轻松穿透大气、海水、土壤、岩石等物质。由于地震波频率很低,周围环境对其吸收非常小,传播几千公里时,衰减仅为万分之几,所以其传播的距离极远,能传到十几万公里以外。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最快,约为6千米/秒,破坏性最弱。横波传播速度约为3千米/秒,破坏性较强。当横波与纵波相遇叠加后,会激发出面波。横波和面波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因素。
自然界中传播速度最快的就是电磁波了,其速度能达到米/秒。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只需要在纵波到达监测点后,通过网络或信息提醒人们做好抵卸横波和面波的准备即可达到地震预警的目的(如图甲)。研究表明,如果提前3秒预警,可使人员伤亡减少14%;如果提前10秒预警,可使人员伤亡减少39%;如果提前60秒预警,则可使人员伤亡减少95%。
(1)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属于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这种波 (选填“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图乙是人和动物的发声、听觉范围,当地震波传来时,能“听”到地震波的是 ;
(3)如图甲,若震源距监测点24千米,距离受灾群众60千米,地震发生后,地震局监测点在 秒后能接收到纵波信号。收到信号后,地震局立即发出预警,忽略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则受灾群众从收到预警信息到横波到达,可供做应急准备的时间为 秒。
五、简答题
19.在一根充满水的近千米的长钢管的一端重敲一下,耳朵贴在长钢管的另一端的人能够听到几次响声?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该现象.
六、综合题
20.阅读下面数据回答问题: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
空气(15℃) 340 海水 1531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空气(35℃) 352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铅(棒) 5000
蒸馏水(25℃) 1497 铁(棒) 5200
(1)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可得出的规律是:每升高1℃,声速增大 m/s。按照你发现的规律,你估计0℃时空气中的声速大约为 m/s。
(2)分析表格中数据可得出:一般情况下,在气体、固体、液体中声速大小的排列顺序是 (从小到大排列)。
参考答案
1.B
2.A
3.A
4.D
5.C
6.A
7.A
8.B
9.D
10.A
11.340;变小
12.振动;空气
13.振动;介质;能;能;能;不能
14.85;17
15.680;640
16.17.9
17.振动;放大作用;空气;不能;响度;需要;不需要
18.次声波;不能;狗;4;16
19.答: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一根充满水的近千米的长钢管,钢传播声音最快,空气最慢,三种介质,钢管、水、空气先后把声音传播到另一端,就会使人听到三次敲击声。
20.(1)增大;0.6;331
(2)v气<v液<v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