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成果展示
地球表层的基础自然要素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图为东西半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有(C)
①非洲地跨南北半球 ②纬度最高的大洲是欧洲 ③面积最大的大洲是非洲 ④南北美洲主要位于西半球 ⑤南北回归线同时穿过非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⑤
解析:读图可知,赤道穿过非洲,非洲地跨南北半球,①正确;纬度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②错误;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③错误;南北美洲主要位于西半球,④正确;南北回归线同时穿过非洲,非洲大部分位于热带,⑤正确。
2.对世界海陆分布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D)
A.东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西半球海洋面积小于陆地面积
D.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均大于陆地面积
解析: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约29%是陆地。所以,无论怎样划分半球,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跨学科·语文]科幻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描述了十九世纪英国人费雷亚斯·福格先生在八十天克服重重困难,完成环游地球一周的壮举。读图,完成3~5题。
3.福格先生的环游路线中,没有经过的大洲是(D)
A.欧洲、亚洲
B.亚洲、大洋洲
C.北美洲、南美洲
D.南美洲、南极洲
4.福格先生的环游路线中,没有经过的大洋是(D)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5.福格先生的环游路线经过(A)
A.苏伊士运河—亚洲、非洲的分界线
B.白令海峡—亚洲、北美洲的分界线
C.巴拿马运河—南、北美洲分界线
D.土耳其海峡—亚洲、欧洲的分界线之一
山西地质博物馆“远古物种”展厅中,展示着“中国肯氏兽动物群”的化石标本,肯氏兽的化石在中国、南非以及美洲大陆均有发现。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6~7题。
6.下列大洲中可能找到肯氏兽化石的是(A)
A.① B.②
C.③ D.④
7.肯氏兽是2亿年前陆生动物,它们的化石却远隔重洋,以下解释比较合理的是(D)
A.动物迁徙 B.气温变化
C.降水变化 D.大陆漂移
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在土耳其发生两次7.8级地震。另外还有数十次余震,伤亡惨重。读图,完成8~10题。
8.此次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土耳其地处(A)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B.板块内部,地壳活跃
C.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D.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地带
解析:土耳其地处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容易发生地震。
9.土耳其地震伤亡惨重的原因包括(B)
①震级强,余震多 ②位于北冰洋沿岸 ③地震地区人口密集 ④建筑物抗震能力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地震发生时,通常正确的做法有(B)
①在高楼,尽快乘坐电梯下楼 ②在室外,迅速跑到空旷场地 ③被困时,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④在室内,迅速躲到三角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地震发生时,乘坐电梯容易被困,危及生命安全。
读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的大体状况是(B)
A.由北向南气温逐渐降低
B.由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
C.由东向西气温逐渐升高
D.由西向东气温逐渐升高
12.图中甲区域年平均气温较周边地区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C)
A.纬度高低
B.海陆分布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13~15题。
13.就全球范围来看,年降水量最多的区域集中在(A)
A.赤道附近
B.南、北回归线附近
C.南、北极圈附近
D.亚欧大陆的内陆地区
14.下列地区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的是(D)
A.亚洲南部
B.南美洲北部
C.欧洲
D.非洲北部
15.在亚欧大陆的中纬度地带(30°N~60°N),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影响因素是(B)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河流流向
下图为沿某经线附近部分地区1月、7月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对该图的表述,正确的是(D)
A.甲地降水量季节变化比乙地小
B.甲地气温年较差比乙地大
C.1月降水量南多北少
D.7月气温自北向南递减
17.据图判断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B)
A.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新情境·生活情境]深圳小游同学利用寒假时间先后到如图中的甲、乙两地旅游。读图,完成18~20题。
18.甲地的气候类型是(C)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解析:读图可知,甲地位于中纬度大西洋沿岸,该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19.到达乙地后,小游同学明显感觉乙地气温比甲地高。造成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D)
A.海陆因素 B.地形因素
C.人类活动 D.纬度因素
20.下列是小游同学准备的旅游用品,到达乙地时不适用的是(D)
A.短袖 B.太阳帽
C.防晒霜 D.羽绒服
解析:读图可知,乙地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其特点是终年炎热干燥,故去乙地旅游,不需要带羽绒服。
二、综合题(共60分)
21.(34分)气候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某中学地理课堂以“走近气候”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下面图1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图2为四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活动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1)读图1可知,③地的气候类型是 热带雨林 气候,此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②地位于北极圈以内,属于 寒带 气候。
(2)图1中④地是 温带季风 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的亚欧大陆 东 (填“东”或“西”)部;①地是 温带大陆性 气候。
活动二:了解气候与农业的关系
材料一 椰子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6~28 ℃,月平均最低气温不能低于20 ℃,喜高温湿润的环境。葡萄喜光、不耐寒,适宜生长温度为12~30 ℃,葡萄的生长春季需水多、夏季需水少。
(3)图2中的四种气候类型,适宜种植椰子的是 D (填字母);适宜种植葡萄的是 B (填字母),其气候特征是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
活动三:发现气候与生活的联系
材料二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断加剧。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将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4)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采取哪些实际行动?(至少答出两点)
答案:绿色出行,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行共享单车;随手关灯;积极参与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泡等。
22.(26分)下面是某地理兴趣小组探究地形对气候影响的地理实验。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活动材料:海拔测量仪1个、温度计1支、数据记录及绘图工具等1套。
【实验过程】
①在海拔0米、500米、1 000米、1 500米处四次测量气温。
②记录测量结果并绘成图。
③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观测数据如下:
测量次数 海拔/米 气温/℃
测量一 0 21.2
测量二 500 18.1
测量三 1 000 14.9
测量四 1 500 12.1
【实验结果】
(1)根据测量结果,可看出海拔越高,气温越 低 。第一、二次测量,海拔升高了500米,气温下降了 3.1 ℃。
(2)根据测量规律,计算海拔1 200米处,气温大约为 14 ℃。
(3)根据实验可知,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还有 纬度因素 、 海陆因素 。
【拓展延伸】
(4)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