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突破提升(三)
多彩地球——人文篇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世界的人口
读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2分)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C)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
B.②时期人口总数最多
C.④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
D.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
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人口数量呈正增长状态,人口数量增多;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人口数量呈负增长状态,人口数量减少。据图无法判断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②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但人口总数并不是最多;③时期时人口总数最多,③时期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人口数量呈负增长状态,⑤时期人口总数最少。
2.(2分)下列各国中,目前人口发展情况与④时期最类似的是(B)
A.巴西 B.德国
C.尼日利亚 D.印度
图1为不同纬度人口所占比例示意图,图2为世界海陆分布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图1
图2
3.(2分)世界人口数量(D)
A.北半球少,南半球多
B.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少
C.北半球随纬度增高而减少
D.南半球随纬度增高而减少
4.(2分)世界上(A)
A.北纬40°附近人口较稠密
B.人口密度与陆地面积成正比
C.内陆地区人口稠密
D.气温越高的地区人口越稠密
下图为世界局部人口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2分)下列关于图示人口分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B)
A.亚洲中部人口密度大于亚洲东部
B.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
C.北回归线大陆西岸人口密度较大
D.欧洲东部人口比欧洲西部更稠密
6.(2分)影响甲、乙两地人口密度差异的因素是(C)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人类活动
7.(12分)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搜集了一些世界人口分布的资料,根据资料完成探究结论。
图1
图2
图3
图4
(1)从图1和图2中的纬度位置上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北 半球 中低 (填“中低”或“中高”)纬度地区。
(2)从海陆位置上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沿海 地区。
(3)从地形地势上看,世界上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 200 米以下的 平原 (填地形类型)地区。
(4)由此可知,世界上的人口分布主要受
纬度位置 、 海陆位置 、 地形地势 等因素的影响,环境优越的地方适合人类居住。
8.(10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东半球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 亚 洲和 欧 洲,甲、乙、丙三地所在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丙 。
(2)人口问题:请将字母选项填到框架图中对应的数字处。
A.鼓励
B.饥饿、贫穷
C.人口老龄化
D.控制
① B ;② D ;③ C ;④ A 。
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9.(2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列关于聚落的认识,正确的是(C)
A.聚落就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B.聚落特征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C.聚落一般可分为城镇聚落和乡村聚落
D.乡村聚落不能演变为城镇聚落
解析:聚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包括生活与生产设施、房屋建筑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聚落特征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也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乡村聚落可能演变为城镇聚落。
下图为乡村和城镇景观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2分)城镇与乡村的根本差别在于(D)
A.建筑物密度不同
B.交通线数量不同
C.人口数量不同
D.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
解析:城镇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镇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区别有:城镇生活节奏快,乡村生活节奏慢等。
11.(2分)关于聚落的描述,正确的是(B)
A.是人类居住房屋的总称
B.多建在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
C.受自然环境影响不断加强
D.山谷地带的村落多呈点状分布
解析:聚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包括生活与生产设施、房屋建筑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不断变小。聚落多形成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山谷地带的村落多呈带状。
地下城市马特玛塔位于突尼斯东南的撒哈拉沙漠中,柏柏尔人开凿洞穴作为房屋,形成了环境舒适、四季不受气候影响的地下穴居的城市。下图为洞穴屋。据此,完成12~13题。
12.(2分)柏柏尔人建造穴居城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D)
A.地势平坦 B.资源丰富
C.宗教信仰 D.避暑挡风
解析:撒哈拉沙漠气候终年酷热、干旱,多风沙,柏柏尔人为了避暑挡风沙,建造穴居城市。
13.(2分)这里特有的山丘、峡谷和谷底,呈现出一种外太空般荒芜凄凉的景观,现在这座古城基本荒废。推测现在这座古城荒废的主要原因是(B)
A.地震频繁 B.水源短缺
C.洪涝灾害 D.耕地不足
解析:该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干旱缺水,因此推测这座古城荒废的主要原因是干旱造成水资源短缺。
14.(12分)读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乡村和 城镇 统称为聚落。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 分散 (填“拥挤”或“分散”)。
(2)该聚落的老城区沿着 河流 分布。
(3)影响该地聚落城区空间形态从a→b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交通 。
(4)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写出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 一般来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
(5)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呈团块状,有的呈 条带状 。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5.(2分)2023年8月24日,中国驻瑞士大使出席瑞士联邦文化总局举行的中国流失文物移交仪式,与瑞士签署交接协议,并接收5件文物艺术品。此次文物移交是中瑞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的成功实践。下列关于保护文物和遗产的叙述,正确的有(A)
①积极开展国家或地区间的文物保护合作,打击文物犯罪行为
②适度开展国家或地区间的文物巡回展览,增进文化交流
③禁止国家或地区间的文物展出与交流,最大限度保护文物
④各国对所有濒危遗产进行拆除重建,提升旅游环境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分)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是历史上首次在北半球的冬季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世界杯的举办有利于不同人种(A)
A.平等交流与交往
B.产生隔阂与分歧
C.增加经济收入
D.增强身体素质
17.(2分)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中国浙江杭州举行,来自亚洲各国的运动员到此奋勇拼搏。亚运组委会要求志愿者须具备使用汉语或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下列关于英语和汉语的表述,不正确的有(C)
①汉语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②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③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④只有汉语和英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发展差异与区际联系
读图,完成18~19题。
18.(2分)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大洲是(A)
A.亚洲和非洲
B.非洲和大洋洲
C.亚洲和欧洲
D.南美洲和北美洲
19.(2分)五带中,发达国家分布数量最多的热量带是(D)
A.热带 B.南温带
C.北寒带 D.北温带
20.(2分)在国际合作中,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具有的优势是(D)
A.资源丰富
B.消费市场广阔
C.劳动力廉价
D.科技力量雄厚
解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事业不发达,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因此科技力量薄弱,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在国际合作中处于不利地位。
21.(2分)下列生产、生活现象中,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是(A)
A.在湖南的超市可以买到山东烟台的苹果
B.在中国可以买到产自美国的汽车
C.中国的棉花、淡水产品大量出口到日本
D.上海宝钢的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
9 / 9